泾渭分明二事件,阴阳辩证一观点

分类: 高考研究 |
泾渭分明二事件,阴阳辩证一观点
【真题速递】
在横线上续写句子,使语段形成对比论证。
【学生问题】
1.对比对象错
对比对象,张冠李戴。下图纵向对比中,“商纣王/楚怀王”为已给出的对比对象,仿写的正面对象应该是“齐威王、汉高祖或唐太宗”等。
下图为高一21班张佳琦提交的作业,对比对象恰当,陈述齐威王的“一鸣惊人”(出自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典故,典雅风趣,含蓄有致。
答案示例:唐太宗虚心纳下,以人为镜,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齐威王善于纳谏,广开言路,赢得了诸侯争相朝拜的壮景。
2.对比点偏离
(1)对比点不具体
上图答案,对比点“极力逃避/虔诚忏悔”过于概括,不具体。可改为“首相一年一度祭拜靖国神社”“还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罪行”。
上图对比点“不承认且拼命诋毁”,对比点“不承认”的方式不明确。答案“而日本却以逃避历史,篡改历史的方式”只是对比点之一,“参拜靖国神社”作为重要方式,答案没有明确。
(2)忽视原对比点
高一21班张佳琦同学的作业答案(下图)“用尽一切办法掩盖罪行”,没有回答“对待自己罪行的方法”这一对比点。
分析原因,该生可能没有关注原对比点“德国在战后用一切方法来弥补他们的罪过——修建集中营纪念馆……更有德国总理波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
答案示例:首相一年一度祭拜靖国神社。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还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罪行。而日本人这种一意孤行偏离理性的“纪念”,却遭来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
3.对比量错位
下图答案的“等对比量”是恰当的,但“等对比量:成功贵在积累”的填写是属于“恰当议论”。这样,二者形成“对比量”与“恰当议论”错位。
高一22班张舒琦作业(下图)中的“等对比量:成功在于积累,不积累不成功”,比较而言,理解了“等对比量”的实质。
答案示例:“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没有“毫末”之积,何来“合抱”之大?没有“累土”之积,哪来“九层”之高?没有“足下”之积,怎至“千里”之远?
【解决方案】
一、思维导图
二、视频助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