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探究《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情感脉络

分类: 高中语文新课改 |
“三问”探究《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情感脉络
陕西
摘
关键词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李白的经典诗作之一,多年来一直是各种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选文。关于诗歌的主要思想情感,近年来,虽出现了游仙说、一生概括说、终南捷径说等多种颇有新意的观点,极大地开阔了诗歌鉴赏的视域,丰富了诗歌的艺术价值。但占主流的、也是历来教材所采纳的依然是:作者借梦境中的天姥胜境,——尤其是神仙世界,表达其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比如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师教学用书》就说:“这首诗固然有宣扬人生如梦,‘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极意味,但它的基调却是昂扬振奋的。他的徜徉山水,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方式表示对权贵的抗争,是追求个性自由的一种表现。”“诗人用想象世界的美好来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自己在想象世界中游历,表示不肯与现实中的权贵们沆瀣一气。”[1]43最新的部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虽有变化,但也只是说“对此诗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解释,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解读。”并未提供具体解读内容。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细读之后产生了三个疑问,具体体现为诗中三重矛盾:天姥之景的美恶,仙境之梦的美噩,天姥之梦的真假。笔者不揣浅陋,试以此为切入口作另一种解读,以就教于方家。
梦中天姥的景色,究竟是只有美景,还是还有恶景?诗人借这些景物抒发的究竟是只有乐情,还是还有哀情?按照过去比较普遍的理解,具有代表性的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师教学用书》,认为是“用想象世界的美好来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据此自然只有美景,抒发的也就只有赞美和向往的乐情和豪情。
毋庸置疑,诗中确实用浓笔重彩写出了美好诱人的天姥胜景,抒发了对这样的盛景的强烈向往之情。
在教材分段的第一节,诗人梦前先以传说中的仙境瀛洲类比,引出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接着从正侧两面着笔:“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以极度夸张和衬托的笔墨,描写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奇,充分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向往之情,为下来写梦游天姥胜境蓄足了势。梦游依照时间顺序逐次展开,途中“一夜飞渡镜湖月,胡月照我影”,“一夜”的时间之短,“飞”字的速度之快,固然合乎梦中之情形,更将渴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湖月”如“镜”,水色月光明净得能照到在天空“飞”的诗人的影子,透露的是诗人十分愉悦的心情。“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原题。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表达了追随谢灵运寄情山水的思想。“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照应梦前的渲染。白天“迷花倚石忽已暝”,“花”景“迷”人,“倚石”暂憩,以至遗忘了时间,不知不觉间就“忽已暝”了。这些自然都是美景,诗人的情感无疑是愉悦的。
可是,到了夜晚之后,景物的色彩和格调却完全反转了:“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样的情境,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只会令人感到毛骨悚然,惊魂夺魄,绝不会产生欣赏喜悦之情。紧接着的“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短促的四字句,固然写出了天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结合后面描写仙境诗句的徐缓节奏来看,更是在突出突然摆脱恐惧、别开洞天后的惊喜。前后的景物特征和情感是完全矛盾的。如此恐惧之境,恐怕很难理解为“美景”,表达的恐怕也很难理解为“乐情”。
为什么前后会如此矛盾?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李白一生对政治的思想和追求,也许能够找到解释。
纵观李白的一生,从年轻时起,就一直都怀着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政治抱负,在《代寿山答孟少付移文书》中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表达出对自己为政之才的强烈自信。他也一直都在追求用世。这在有名的《与韩荆州书》中表现得很直接:“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直到42岁时,终于接到了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临行前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豪迈地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之情溢于言表。
尽管实际不到两年就被放出京,但他的这种政治理想依然没有放弃,还抱有抹不去的希望,不甘心素有的政治抱负就此终止,不得志的愤懑也一直萦绕在心头。比如《登金陵凤凰台》的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中的诗句:“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与尔同销万古愁”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而且也一直没有放弃对政治的主动追求。写于公元753年的《上安州裴长史书》,就直接表达了希望裴长史提携自己的愿望。安史之乱后期,他终于有机会付诸行动,却糊里糊涂参加了皇权之争的李琳集团,以致招来了牢狱和流放之灾。
此诗写于作者被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对一心想在政治舞台上大展宏图的诗人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是心中难以摆脱的剧痛。写作此诗的主要目的,恐怕并不是“徜徉山水,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方式表示对权贵的抗争,是追求个性自由的一种表现”,而是要借梦游天姥胜境来排解这种打击带来的痛苦。但是越想努力摆脱越不容易摆脱,因为这严重违背他始终执着追求的真正理想。作者感到素有的抱负也许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而只能栖身于远离朝政的自然山水,那将是令诗人感到极度失落恐惧的结果。和《梦游天姥吟留别》同一年写作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多歧路,今安在?”,就表现了政治失败的极度苦闷;“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又以姜子牙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重获机会的希望;结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甚至《将进酒》中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更表现了一定会重展雄才的强烈自信。
综上可知,诗人“好到名山游”的真正目的恐怕并不是要超脱官场,专心求仙访道,而是想借悠游山水来排解政治上受打击的剧痛,摆脱心理上的愤懑。张克中老师在《攀龙忽堕天后会如何》一文中认为,诗人是想另辟一条入仕的途径——借助名士风流重新进入官场。[2]45虽然解读角度不同,但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因为沉重的打击而改变。因此,如果永远失去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终老山林,那将是令他恐惧的事情。这种思想情感的矛盾,决定了笔下景物色彩的矛盾。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RdqXZMCI65nZwkTsnicmFg5aPJtO32F1602HBcxQJSYFnznrELDCljWnb5Kw9yQichYl9ssoTMReYHOKibIpQYov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二、美梦?噩梦?
诗人笔下的仙境是那样祥和明丽:“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句节奏舒缓,抒情主人的感情是轻松愉悦的。单从描写仙界的这些诗句来看,似乎是美梦无疑。但奇异的是,梦醒的原因却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根据人们普遍的生活体验,美梦是不会让人“惊”“悸”的,让人惊醒的梦,只会是噩梦。这一部分到底是美梦还是噩梦?若说是美梦,作者为何会受“惊悸”而醒?若说是噩梦,仙境又为何那样明丽祥和?作者笔下的梦境和产生的情感效果发生了矛盾,为什么?
上文已经说过,悠游名山,旨在排解政治失意的痛苦;终老山林,完全脱离政治,是诗人绝不甘心的。可是如今被放出京,政治的失败和失望又一次浮上心头,郁闷却又无奈,如何摆脱和排解?诗人于是在夜晚凶险之景所致的惊惧之后,又一次努力挣扎,发挥自己超众的才华,借助离奇的想象别开生面,创造出了精彩的仙境。可是,客观环境决定主观意识,诗人的想象力再怎么丰富,也不可能不受现实生活经验的制约。李白所见到的现实中最辉煌的殿堂,自然是长安的皇宫。仙境中那富丽堂皇的宫殿,那仪仗豪华的盛大场面,不就像是皇宫和皇宫里的生活吗?这自然就又勾起了他对皇宫里那一段生活的深刻记忆,在皇帝身边的时候,他的身份只是一个供皇帝娱乐的御用文人,不仅没有获得一心想在政治上施展才华的机会,而且还被权贵排挤出了京城。对他来说,那不就是一场噩梦吗?一旦涉及到相关情景,自然就会受到“惊悸”而醒。排解政治失意的愿望和挥之不去的现实打击形成了尖锐矛盾。这就是梦中美好的仙境与“惊”“悸”的矛盾。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啊!
李白描写的,是真实的梦境吗?令人有些怀疑。其一,“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梦湖月。”诗人想梦就梦,想梦哪里就能够梦到哪里?能够随意自我规划做梦的时机和内容,这恐怕像梦一样有些不合事理逻辑。其二,作者笔下的梦境,内容那样复杂丰富,如孙绍振先生所说:“在唐诗中,像这样把奇幻的梦境作全面的展示,其丰富和复杂的程度可能是绝无仅有的。”[3]64但过程完整,时间线索清晰,“意脉通贯井然”,这似乎不合跳跃变幻的真正做梦的实际。再如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探究·讨论”(四)中的李贺的《天梦》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望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就很难让读者理解为真正的梦境,而只是一种抒发情感的依托。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早就说过:“托言梦游,穷形尽相,以极洞天之奇幻。”
因此,诗中所写之梦只是“托言”而已,只是借以抒发情感的形式和载体,极大可能并不是现实中的真实梦境。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梦是虚幻的、无序的,因而在我国古典散文中,很少全篇写梦,而在古典诗歌中,全篇写梦的却并不罕见。这是因为诗在超越现实的想象这一点上与梦相通。”[3]64
借助“梦”这种形式,更有利于发挥诗人那种浪漫恣肆的想象力,尽情挥洒腾挪,充分展示了冠绝古今的才情,写出了这首“经典中的经典”。[3]64
综上分析,可以梳理出诗歌曲折复杂的情感脉络:极力铺陈向往中的天姥、描写梦游天姥胜境,是为了排解政治失落的痛苦;素怀的政治抱负如果就此终了,诗人内心不甘而又恐惧,笔下的景物就变得惊魂夺魄;为了摆脱这种恐惧,就有了仙境的描写;神仙境界又勾起了诗人在皇宫的那一段如噩梦般的生活记忆,于是惊悸而醒。这几处矛盾,反映了诗人极其矛盾而又曲折复杂的情感冲突。梦醒之后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与其说是“消极意味”,毋宁说是苦闷无奈时的自我安慰。至于结尾那两句著名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的洒脱豪言,固然是诗人郁积于心的愤懑的畅快发泄,但对“权贵”的蔑视和不屈,和诗人一心要实现政治抱负的理想并不矛盾,因为其中的“权贵”,应该是指皇帝身边玩弄权术、排挤贤良的奸佞小人,而不是皇帝本身,《登金陵凤凰台》尾联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就明确地表达了这一点。
情感矛盾曲折,思想丰富复杂,在李白的许多诗歌中都有所反映——比如上文所引的多首诗歌,甚至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该诗也和他的许多其它诗歌一样,同样反映了“李白的矛盾”和“矛盾的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