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甲卷作文:移用借鉴不可弃,创新发展方可期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翼然”直接移用,“泻玉”化用诗句,均未被选用,独有“沁芳”未见花木,却清流映带,暗香浮动,又契元妃省亲,沁皇帝恩宠,一举三得,独创为新。独创而成,移用借鉴则捐之?私以为,有移用、借鉴奠基,创新终有所期,方能铸就辉煌。
那么,移用何不用?移用即直接引用,直接照搬。有人会说,这不就是抄袭剽窃吗?说得有理,奥迪直接引用“北大满哥”文案,就是瞒用他人智慧,自然不为人接受。然而,“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脍炙人口,为何流传千古?探其根本,它们均是借用典故,寄托情志,自成一格。何况,典故有出处,自然和剽窃各在云泥。我们的生活:书法临摹描红、写作模仿、孩子呀呀学语,本质也是直接移用。移用何不可?在文学上,生活中,坚守底线借用模仿,也可促进自我完善。因此,直接移用,只须有出处,切实际,方能成为抒情志,促成长的必要条件!
再者,借鉴化用亦次之?借鉴化用即有变化地借用。“泻玉”不完美不是借鉴化用之次,而是未合当时情境。因此,借鉴化用有其合理性:设想,如果借鉴化用不可用,那么,历史的经验就是不存在的概念。而历史借鉴、文化的传承又何来逻辑基础、实践基础?以我们的生活感受来看,如果不是共产党借用马列主义思想的核心,红船起航吸取俄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何来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所以,不需谈“化”色变,只要从我们的实际出发,有利于时代发展,化用有何不可?因为这也是历史演进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方式!
但是如果只有移用、借鉴,没有创新,又当如何?只有直接移用只是在怀念过去,是回忆的红利,消费经典,却没有想前看的勇气和力量;只有借鉴化用,走得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又何等拘束。一个埋葬于过去,一个沉浸在现在,但,这都是发展、成长的必经之路。可见,创新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而创新则需要汲取移用借鉴的先辈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见者远,闻者彰,行者稳!可见,三者是发展、成长的三阶段,始于移用、借鉴,行于情境独创。
因此,有移用、借鉴奠基,创新终有所期。袁隆平先生经过与玉米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比较后,提出水稻无杂交的观念提出的质疑,并根据高粱、玉米杂种优势的成功经验,提出“三系法”。从已有经验理论中比较分析,借鉴化用,铸就了水稻杂交的创举。中国人民彻底站起来富起来,正是借鉴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结合中国的基本实际,创新地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创新地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了中国人民的胜利,才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变历史!因此,独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需要以历史为底色,才能更加丰富绚丽。作为时代青年,我们更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大胆借鉴化用,结合实际实现创新,实现自我成长,成为合格的公民。
揆诸以上,直接移用守住历史,抒发自我;化用借鉴深入内核,丰满当下;情境独创放眼未来,铸就历史;而移用借鉴同行创新,发展才可一往无前!
作者简介:
罗棚月,就职于成都石室蜀都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文本细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