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高三,如何备好开口汤
(2022-06-03 00:10:44)分类: 高考研究 |
进入高三,如何备好开口汤
——漫聊如何上好高三备考第一课
要享受一桌丰盛佳肴带来口实的享受,一道可口鲜美的开口汤不可或缺。——引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正是深谙此理,所以任何事情欲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人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足开始的工作。也正是有了这种未雨绸缪的前期准备,才会有一个个惊喜的出现。
刚刚送走一届高三学生,迎来新一届高三毕业生。这就意味着,艰苦卓绝的高三复习备考的大幕也随之拉开。对于每一个与高三相关的组织与个人,虽然所处的位置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但是都是围绕备战高考这个轴心在连轴转动,只不过频率的大小不同罢了。而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组成的三位立体高三复习备考时刻中,学校在整个事件中当处于中心的地位。
之所以如此的定位,源于它在整个“战役“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该承担的责任及起到的作用。对高考而言,它是社会的热点之一,也是社会话语度较高的社会事件。但是,社会对高考投注的视角不在于过程怎么样,而在于取得什么样的结果。不同的学校,社会采取评判的方式和标准不同。如果以既定的标准去审视,达到标准的,自然不会有太多的贬抑;没有完成既定目标的,学校面临什么样的审判可想而知。社会的评价带有普遍性的,而对于家庭中有孩子正在或即将面临高考的,对学校的关注多带有鲜明的个人情感性。如果学校在已经结束的高考中取得骄人的,或还能够让公众满意的成绩,家庭对学校投注的是比较温和与期待的目光;反之,如果在已经结束的高考中以失败或遗憾而收官,家庭会以挑剔和焦虑的心态紧盯着学校不放。
有了社会和家庭双重压力的叠加,整场大戏的编剧、策划和导演者学校自然会深感压力的巨大。这种压力除了来自外在的,更多是来自业内的施压。就被负载高考使命的学校,如果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为了捍卫这份荣誉,他们会加倍地为之奋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对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始终扮演陪跑,甚或失败着的角色的,为了挣得职业的尊严,脱下屈辱的外衣,他们会更加的努力拼搏——只要累不死,就往死里累。对于每一位奋战在高考备考第一线的将士而言,荣与辱、得与失都只是一段历史的记忆,都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藏在内心深处,以时时自照、自省。
以往之不谏,源于已经成为历史,即使有再多的不情愿,也无法追回;来者之可追,在过往的自照中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成为一种精神的给养品,都会为接下来的行走提供一定的能量。未来可期,如何把期许变成现实,取决于珍惜当下,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就行走者而言,能不能走好路,是磕磕绊绊,还是顺风顺水,除了决定于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按照哲学的理论,任何事情的成功只有内因和外因和谐共振才能实现。高考要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也不例外。而高考的成功,围绕高考开展的各项服务性工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其中,科学有序地对进入高三的学生进行思想的引导和方法的指导是基本的保障。
对于进入高三的学生来说,他们要在一年的高考备考锻造中不被淘汰,先期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很多。在没有进入高三之前,尽管他们从不同的渠道了解到高三一年的辛苦,但一千种形象的描绘敌不过一朵具体的花。百闻不如一见,常见不如一试。没有亲身体验,仅仅通过语言的描绘是无法真正体验到其中的艰辛的。基于此,面对进入高三的学生,老师首先要做的是为学生算好一笔时间账——学习的时间、考试的时间、复习知识点的时间、完成作业量的时间、休息的时间等。只有把有限的时间进行精细化的切分,化整为零,通过具体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迫在眉睫。只有学生真正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算好了时间账,接下来就是对备考内容和任务的解剖,以此让学生在进入高三之初就清楚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明白复习什么、怎么备考。要做到这些,以现有的高考生态看,围绕备考实施教学使用的材料,除了书本,就是相关的高考指导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等和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就教材而言,虽然是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但是对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多处于夹生饭的状态。因此,向学生申明教材的重要性是开学第一课必须要明确的。从考试的形式上看,虽然考试的内容与学习的没有多大的关联性,但是从精神内质看,两者是互通的,只是形式的不同而已。
了解了教材在整个备考中的重要性,其实就为学生的复习备考准备了第一步实用性很高的资料。而对高考进行纲领性指导的文件,它们多是从宏观上进行规范,让学生知道精神的要义,并在平时的复习中给予一定的重视即可。毕竟,这些是对命题人在命题时做出的规定;至于对高考真题的认知,不是只盯着试题的本身,而应该从试题的表层漫溯到其内在的精髓,即由试题探究其考查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考查的相关指向,以此明确考查意旨。对学生来说,知道考什么只是第一步,清楚怎么考是关键,在此前提下明白怎么思考、怎么作答才是关键。如果只知道这一点,而无法推及这一类,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短视和片面很难在复习备考中取得理想的效果。当然,在考试日渐回归社会和生活的大背景下,告诉学生回归社会,观察和感受生活也是单调而枯燥的备考生活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也是不能忽视的。
渔人从“才通人”的隘口进入桃花源,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对于跨进高三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每个人都面临一个全新的未知世界。经过两年的蓄势,最后一年能不能让自己的付出得到对等性的回报,取决于自己一点点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拨开一层层迷雾。而在这个过程中,策划者和导演——老师不是袖手旁观,而要给予适时的导引。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被引进们的”徒弟“能不能修成正果,”师傅“领他进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把他带入歧途,或者让其昏昏,他们很难得道修身。
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教者的第一课都有各自的特色。如果强调整齐划一,这种千人一面就严重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量体裁衣,才能缝制出得体的衣服。如果都是一刀切,失去了个性,也就没有了特色,就更失去了生气。再者,专业人做专业事,内行人干分内事,这样才不至于变质变味。如果外行人占据了话语权的制高点对其指手画脚,就可能把事情带偏。这样,取得什么样的结果,很难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