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
(2021-06-21 00:10:15)分类: 专业发展 |
王荣生: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
王小毅名师工作室
从行动到思考,最关键的是自我的审视;从思考到思想,最重要的是理论的滋养。2021年6月10日晚八点,王小毅名师工作室全体学员齐聚“腾讯会议”,观看王荣生教授主讲的“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讲座视频,进行云上理论学习。
一、讲座概要
课文教学设计有四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教学目标,教学点;第二个要点,教学点的合理分布,教学环节;第三个要点,教学内容,知识点;第四个要点,学习活动,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教学点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即课文的教学点。要明白一篇课文的教学点,就要先弄明白两个道理:
第一,课堂上学生有两个角色身份:作为“阅读者”,学生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作为“学习者”,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未必是对的,往往是不对的,是不够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教的或者主要面对的,就是学生拿到一篇课文可能会出现问题或有困难的这些地方。
第二,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是两个不同的层面。“课程目标”就是在一段较长时间内——比如一个学段、一个学年、一个学期,学生学会的东西。“教学目标”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比如一节课或者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要到达的地方。教学目标不在课文的外面,而在课文里。
拿到一篇课文,先画黄颜色,标出那些要紧的地方、关键的语句;然后一处一处问:这一处学生能理解吗?这一处学生能感受到吗?如果我们凭着教学经验来判断学生可能有问题和困难,就画上绿颜色。黄颜色和绿颜色重叠的地方就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点,即课文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在这节课上教师要带领学生到达的地方,或者说是在这节课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去解决的教学点的问题。
二、安排合理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是对教学点的合理分配。教师引领学生先到哪些地方,再到哪些地方,这就是教学环节。
备课备两头,找到学生的疑难处,这是出发点;课文的关键点,这是要去的地方;中间搭三个台阶,也就是三个环节。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先理解这些,或者理解到这个程度,再感受理解这个方面、那些语句。
安排教学环节的三个逻辑:一是课文的逻辑,一般说,教学点出现在课文前边的,要安排在先;二是阅读的逻辑,阅读理解是非线性的,有时读懂了后边的文字才能更好地理解前边的内容,那么教学点的安排就要发生变化;三是学习的逻辑,学生容易学会的安排在先,学习有较大难度的,宜安排在后。
三、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也叫“知识点”。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解决教学点的问题。学生学习和运用了所学的语文知识,对课文中原来读不明白的能够读明白,对课文中原来难以理解和感受的能有更丰厚的理解和感受。
教一篇课文要教哪些语文知识呢?就是教学生为解决这个教学点的问题,需要知道、需要运用的语文知识。
对于阅读来说,“语文知识”主要是指阅读的方法、策略。“阅读方法”简单讲就是这两件事:眼睛看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什么东西来?
教学内容就是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点问题或困难的语文知识。学生原来读不懂、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怎么才能让他们能够读懂、理解和感受到呢?
在每一个环节教学点下面,用电报式的语言罗列出相应的知识点:学生要读懂、理解、感受这个教学点,可能需要哪些语文知识,需要学习和运用哪些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
四、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指在一个学习环节中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应的语文知识去解决教学点的问题,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叫学习活动。
语文知识,哪怕是适用的语文知识,光靠教师“讲”往往是没有用的。语文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在理解和感受课文教学点的过程中体验(建构)。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教学点的问题,这一学习活动就是“建构”语文知识的过程。
判断一个学习活动好不好的标准是能否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达成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也叫教学步骤。一堂课大概三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大致三个教学步骤。
课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主要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在做好课文教学的前提下,再去探讨、实践、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些新兴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单元教学、基于项目的学习等。
学员感悟
第一组感言
备课备两头,一头备教材,一头备学生。这熟悉的配方,却有着别致的解读。
备教材,要从文体出发,寻找重要的语文知识,而非简单的内容理解。备学生,寻找学生自身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起点。两者结合,找到学生的疑难处,就是教学点。
让人感到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便是王荣生教授对于教学目标的“黄绿解读法”,通过分析文本抓关键、分析学生找难点两个方面,找到重合地带,进而通过学习支架进行深入讲解。所谓的黄颜色、绿颜色,其实就是两种不同视角对同一篇文章的观照。一种视角是阅读者的眼睛,一种视角是学习者的眼睛,两种视角合起来就是客观、准确的教材解读方法。要学会将固有、惯性的教师视野转化到这两块区域中,才能对统编教材单元中的课文做更好的解读。
(许若黎、晏铭蔓、宋可耕)
第二组感言
备课备两头,一头备教材,一头备学生。学生既是一个阅读者,也是一个学习者。我们要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去理解他们不理解的内容。“备学生”不仅仅备学生在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生成,更要备学生的问题和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就类似树下摘桃的过程。黄绿重合之处决定了每个学生吃什么桃?能吃到桃。同时随着教学活动的三段式推进,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起点能够“踮踮脚”“伸伸手”摘到更高更甜的桃。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区别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就是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点。这才是真正的为学生而教。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可以做什么?语文老师一定要强化文体的概念,带着文体的意识来解读教材,更能够抓住课文的有效教学点,减少无用功。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有效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要了解类的东西,通过抓住类的本质,而不仅仅是一些现象。当然,这些都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对接,努力尝试去做到:心中有知识,口中无术语。这是一个值得不断琢磨的过程。(夏娟 陈相蒙 黄颖)
第三组感言
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能从中发现不同的教学点,今天的讲座王教授为我们指明了修炼"断舍离'功夫的方向。
首先从文体出发,寻找重要的语文核心知识;其次要做到三"不教":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教什么呢?教学生的疑难处。找准教学点,精选教学内容。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牢记王教授的秘诀:"备课备两头,一头备教材,抓住课文的关键点,画黄颜色;一头备学生,找到学生的疑难处,画绿颜色;黄色绿色重叠处就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点。"针对教学点集中发力进行教学让课堂教学真正有效、高效。(李毅 文月 王鹤 黄丹)
第四组感言
课文教学设计有四大要点:1.教学点,即教学目标;2.知识点,即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点问题的语文知识;3. 教学环节,即教学点的合理分布;4.学习活动,即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教学点问题的活动。
由此可见,教学设计中所有环节达成的基础都是对“教学点”的精准把握。
王荣生教授用理性思维,带我们在转换视角、分析聚焦、突破难点中,找准“教学点”。
站教师视野,找准课文关键点,画黄颜色标记,学生自己能明白的就不用教,重点关注学生不明白的部分;处学生之境,针对黄颜色的部分不断推敲,找到学生疑难处,画绿颜色标记;寻重合之处,正是本课教学点,即教学目标。通过画“黄绿备课思维线”,跳出固定思维方式,才有精准的教学目标的设立。(荣栗黎 黄素颖 董庭菲)
第五组感言
王荣生教授的讲座给我们触动有:“备课备两头,一头备教材,一头备学生”、关于教学点的确定以及文体教学的教学定位。
我们拿到一篇课文,先画黄颜色,标出那些关键处;然后一处一处问:此处学生能理解吗?如果学生可能有问题和困难,就画绿颜色。这样就梳理出教学点了。
如何教学呢?如支玉恒老师《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先解题,地球在哪?一个是什么意思?只有是什么意思?接着,学生读文,交流:读了这篇文章,你心中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你是哪一味?最后学生给每一部分写一句抒情的句子。
教学点需要文体意识,任何阅读都是一种文体的阅读,但在教学中不要介绍概念,而是化在学习活动中。
(孙雯 李刘佳 张小玲 黄斌)
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都离不开教学研究。教师做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让理论与自己的思考不断地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逐渐地形成和构建自己的思想。(余文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