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021年广东一模“整本书阅读与毕业寄语”材料作文命题点评

(2021-03-27 00:33:22)
标签:

转载

分类: 高考研究
谢谢

2021年广东一模整本书阅读与毕业寄语材料作文命题点评

 

(一)

2021年广东一模整本书阅读与毕业寄语材料作文导写

(茂名市第一中学  吴彬丽)

2021届广东省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1323

当前正处于一个信息碎片化时代。阅读各种各样的碎片化信息,成了许多人的日常行为,而传统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似乎日渐淡出了他们的生活。关于读书,古有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劝谏良言,今有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的读书呐喊,而西方也有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传世箴言。

校刊《奋斗》举办毕业寄语征稿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写一篇文章,向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原创解读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目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交代了当下某一方面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现实,即是我们处于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阅读了大量的碎片信息,但是与此同时,却缺少传统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而整本书阅读对于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材料的第二部分则是交代了这个材料作文的任务,任务有四个:

一、校刊《奋斗》。这是投稿文章的主题方面的方向性引导,即使材料是阅读,也不能只谈阅读,更应该与人的奋斗联系起来,这样才有一定的高度。

二、毕业寄语征稿活动。这是一个面向高三学子的专栏,那么这个准毕业生的身份,在行文当中也应该有所体现。当然,既然是征稿,那么文体格式方面就没有很明确的要求了。

三、结合上述材料,联系自己读过的一本书。上述材料中提到现在信息化碎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之间的PK,出题人似乎没有旗帜鲜明地表明对两种阅读方式的看法,但是也可以从一些字词的表达中看出端倪:读一本好书,读书,阅读史等等,这些都可以证明出题人对于整体书阅读的偏爱,因为阅读信息并不能称之为读书。由此可得,文章的立意也应该确定了。至于联系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就是要选择一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书,作为表达阅读的意义以及奋斗等主题的载体,其实就是当成一个典型而具体的论据进行使用。

四、向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表达自己感受与思考。对方是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那就可以从称呼和寄语的具体内容方面去呈现作者的对象意识。

总的来说,这道材料作文也还是在处理我是谁你是谁我要说什么我要怎么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此同时,材料贴近时代生活,让每一位考生都有话可说,又考察了考生的阅读积累,并通过各个任务的设计来凸显当下重点考察能够避免套作和宿构的情境化写作。更为重要的是,虽然这道作文道看起来并不是典型的红色作文题(宏大叙事,家国情怀等等),但实际上,这道题依然高举着立德树人的大旗,不仅在倡导阅读,更是旨在通过写作来引领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发展,实为润物细无声。由此可知,这是一道不错的考题。

 

(二)

“广东一模”语文卷中山市评分细则

四、写作(60)

23【参考答案】()

【试题分析】材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指出信息碎片化时代下,整本书阅读状况堪忧;第二层引用古今中外的三则读书名言,强调了读书(读整本书)的重要价值。题目设置了写作情境,具体为:写作身份是高三毕业生;写作对象是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写作使用场景是校刊《奋斗》征集的毕业寄语;写作内容是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读过的一本书,谈谈读书(读整本书)的感受与思考。考生须围绕读书(读整本书)”这一核心话题行文,完成相关具体写作任务。

补充说明:

(一)解读材料

第一段是题目引述的材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指出“信息碎片化”时代下,整本书阅读状况堪忧。第二层引用古今中外的三则读书名言,强调了读书、阅读、读整本书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综合来看,材料重在突出“整本书”这一读书问题,而不是泛指一般的阅读或读书问题。

(二)明确任务

第二段是写作的情境与任务,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写征稿文章,没有明确的文体要求,可以是叙述性为主的,也可以是议论性为主的。

2、写作内容要求结合第一段材料内容,不能完全脱离材料,重在写出考生的“感受与思考”,可以谈一本书内容的启示,也可以谈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与方法的启示;但必须联系自己阅读的一本书而非一篇文章,作文中必须出现具体的书名,书籍内容应当积极向上,可以提及多本书,但必须以一本书为主。

3、写作身份是高三毕业生,文中必须体现出“毕业寄语”的特点,寄语是“传话;转告话语”(《现代汉语词典》)的意思,结合高三毕业生这一身份特点,可以高一高二学生写出劝勉、祝福、期待、叮嘱等传话内容。

4、写作对象是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作文要隐含明确的对象意识,如果能出现“学弟学妹们”“高一高二的同学们”等字眼,则更好。

(三)写作要求

第三段是具体的写作要求。

(四)其他注意事项

1、综合方面:

完成全部写作任务,语言通顺,结构完整,不低于50分,力避打保险分,要有差异性,鼓励给54分以上的高分。

只完成任务1、2,45-49分。

只完成任务1或只完成任务2,40-44分。

只谈或空谈“阅读”“读书”等,36分以下。

若写成实用文,其格式必须符合实用文格式,格式不对,扣2分。

缺题目2分。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2、平均分:

结合中山实际,平均分控制在47左右。

 

 

(三)教师下水作文

读本好书如同拥有千钟粟

(惠东中学 邓仕雄)

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作为学哥,我马上要离开我们的美丽校园了。临别之际,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我不知从何说起,还是谈谈如何读好一本书吧。

谈到读书,可能有学弟或学妹微微哂笑:这有什么好谈的,我们不是天天在读吗?确实,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不缺阅读材料,特别是在智能手机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人完全成了手机控手机奴,成了低头一族,他们在看手机上的海量信息。这些信息,有很多是时效性很强的八卦新闻,有很多是低俗的搞笑视频,有很多是标题党性质的拼凑文字,当然也有自己喜欢的上乘文章。然而,这些信息其实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读多了看多了,貌似什么都知道,其实深论起来,发现自己原来是半瓶醋,只知皮毛而已。

不是说碎片化阅读不好,但如果成年累月只专注碎片化阅读,那就有问题了。不少人心浮气躁,连碎片化阅读都做不到,看文章只看个题目和开头,手指轻轻一划直接看结尾。这样阅读,供娱乐和消遣可以,要搞研究和做学问就难了。所以说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碎片化阅读,多认认真真地读纸质书吧,踏踏实实地看完每本自己喜欢的书吧。只要你认真看完一本书,你会发现受益良多。

我每天很少碎片化阅读,床头放着我喜欢的书,只要有空闲时间,我会拿着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今天没看完明天接着看。宋代赵恒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读本好书,如同拥有千钟粟,如同拥有黄金屋,如同拥有颜如玉。

认认真真地读一本书,能感受书中的语言到底美还是不美。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共三厚本。其文字,初读觉得朴实,细读觉得华美,再读觉得雅丽,久读觉得老练。这种感受的变化其实就是认真阅读的结果,然后细细思考,你会不自觉的与莫言的小说进行比较,你会发现莫言的小说语言有点佶屈聱牙。进而你就知道,路遥是科班出身,他懂得遣词造句的流畅性;莫言由于时代关系小学都没怎么读完,他驾驭语言文句的能力是断层的。

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就能知人论世,就能认识世界感受生活。我们现在的生活,吃穿用应有尽有。读了《平》,你会发现,原来改革开放前的黄土高原是那么令人瞠目结舌的贫穷,贫穷得让人极度自卑连美丽的爱情都不敢接住,一贫如洗的孙少安对当时的白富美田润叶的一往情深不敢接招;孙少平高中毕业算是个文化人,因为贫穷只好上街摆摊卖苦力。那个年代,全中国都是这个穷样子,大多数人贫穷卑微得如同蝼蚁。读完《平》,会觉得好日子来得并不容易,要好好地活着创造更美的生活。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认真读好一本书,会让你的语言认知和生活认知更加全面。真的,读好一本书,字字值千金啊。

(写后的话:作文题很有生活针对性。第一段材料体现两个意思:前面讲碎片化阅读,后面讲关于读书的好处。第二段要求联系读过的一本书,结合材料,谈谈感受和思考。那怎么谈呢?无非就是针对材料来谈,围绕这两个意思来谈。当然,要结合读过的具体的一本书来谈。基于这个思路,本文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行文的。)

 

 

(四)

橘之郡浅评

虽然不在高三任教,但仍关注高三语文。

对这次广东一模作文,以上有茂名一中吴彬丽老师、中山市教研室高考备考团队和惠东中学邓仕雄老师的题目解读、写作指导、评分标准和下水作文,可谓详备矣。

我想说的,有三点。

第一,这道作文题目的写作任务繁多。

细审之,既要 “对碎片化阅读与整本阅读进行比较,并且倾向、着重于整本书阅读”,又要具体结合某本书谈整本书阅读的感受和思考,还要符合“奋斗”宗旨,更要以高三学生身份、以“毕业寄语”的形式向高一高二的学弟妹们陈说。在考场时间紧迫之下,学生们纵有三头六臂,也很难在仓储间应对周全。

好的作文命题,应该不是让学生困苦于繁多的写作任务的。我们对照近几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便可见出这次广东一模作文在“情景式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上机械而走极端了。

如此众多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写”何以堪?我向教高三的朋友开玩笑说,应该让命题者自己去写这道作文,看他写得如何。而我听参与作文评卷的朋友说,刚开始时是要求符合“奋斗”主题的,后来也不要求了。看看以上中山市的作文评分指导,评分基本上是按完成多少项任务来划等次的,虽然有其道理,但多少也说明此命题有“写作任务先行”的弊端。

此命题的写作任务中,“毕业寄语”其实是徒有其名的,不过是挂“毕业寄语”而谈“对一本书的整本书阅读的感受和思考”而已。这样的“毕业寄语”,究竟有多少真情实意呢?以上惠东中学邓仕雄老师的下水作文,“毕业寄语”的情意实在太寡,而应付作文的痕迹太浓。若一道作文命题容易导向薄情寡意写作,那它又怎能算是一道好的作文命题呢?

第二,这道作文题目的写作任务间的关联性繁杂且牵强。

对碎片化阅读与整本阅读进行比较,并且倾向、着重于整本书阅读;具体结合某本书谈整本书阅读的感受和思考;以高三学生身份、以“毕业寄语”的形式向高一高二的学弟妹们陈说;符合“奋斗”主流价值观……这些写作任务间的关系,繁杂而且牵强,很难经得起严谨的推敲。

比如,“毕业寄语”的情境与“谈某本书的整本书阅读的感受和思考”间,难以融洽无违;又比如,用对某本书的整本书阅读来表现对“整本书阅读”的感思与提倡,是勉为其难的。

并且,若一篇作文而要兼顾如此之多的任务,则很容易出现“多中心”、“多主题”的现象。沉稳如邓仕雄老师,他的下水作文里,既要谈碎片化阅读与整本阅读的比较,又要谈自己读一本书的整本书阅读感受和思考,还要“殷殷”地向学弟妹们“毕业寄语”,写得为难而勉强拼合。老师尚且如此,更何况学生了。

第三,这道作文题目主题先行、有罪推定,缺乏思辨价值。

题目已然肯定“整本书阅读”,而否定“碎片化阅读”。我觉得,这是欠严谨的。

首先,既然主题先行、有罪推定,则此作文命题的思辨空间给锁死了。只能肯定“整本书阅读”、否定“碎片化阅读”,在本题不直接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理的情况下,这样做是蛮不讲理的。不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理,其思辨便有更大的空间,怎么可以预设立场,然后让学生“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呢?

其次,我怀疑命题者本身对“碎片化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并没有审慎的思考。“碎片化阅读”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则必有其合理性。那么,什么是“碎片化阅读”呢?是不是所有的“碎片化阅读”都是无益的?在纸质阅读时代,读报纸、杂志也算是那个时代的“碎片化阅读”,那么我们是否能轻率地说读报纸和杂志不好呢?至于“整本书阅读”,它的含义是什么呢?它真的意味着就是一种必然有益的阅读方式吗?一些人整本整本地阅读低级趣味、极端主义书籍,另一些人零零星星地阅读几篇名家哲理小文,这两者到底谁更应被肯定或否定呢?还有,“整本书阅读”之外是否有个“整体性阅读”的概念,“整本书阅读”是否等同与“整体性阅读”?其实,评判阅读价值高低的标准,不在于外在形式的“碎片化阅读”和“整本书阅读”,而在于所读作品的内涵性质量,以及读者能否以独立思辨之思维阅读之。任何时代,其实都存在和需要“碎片化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绝然把“碎片化阅读”矮小化,将“整本书阅读”高大化,并非客观、严谨的做法。

综而论之,我认为这不是一道好的作文命题。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