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贵州省织金育才学校高三复习课教学点评

(2017-04-19 10:43:55)
分类: 他山之玉

此中有真意  妙在课堂中

——贵州省织金育才学校高三复习课教学点评

王小槐

受学校委派,我代表学校高三领导小组,就我校高三复习课开放日的十二堂展示课作一点评。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内容都是根据学校高三领导小组的意见综合而成的。

我们认为这十二堂课,特点突出,亮点鲜明;有个性,有创意,充分展示了我校高三教师的风采。下面我从以下方面略作点评,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高三复习课总体要求

四个方面

扣紧学情——强化考纲——专题复习——授之以渔

学生意识——考纲意识——规矩意识——方法意识

1.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情,不同班级学情不同,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复习,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2.根据“考纲”确定复习的要点、重点、难点、关键之点,以增强复习的指导性

3.复习无定法,但有一定之规,二轮复习与一轮复习区别:前者是踩点、后者是专题,以增强复习系统性

4.二轮复习重点要传授学生把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以增强复习的有效性

总之,一堂课必须明确以下三个问题。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办?

高效的复习课有什么标准

至少有以下四条标准:

目中有人  学生根本、生情基础、生动保障(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不能满堂灌,一讲到底,学生“动”起来)

心中有纲  考纲根本:必考之点、重点难点(一堂课要紧扣高考必考之点、重点难点进行复习,大胆取舍)

课中有规  专题复习:聚焦重点、突破难点(二轮复习之规是恰当地将知识的重点难点聚焦成专题,进行复习)

胸中有法  授之以渔:途径方法、规律技巧(重在对破解知识的重点、难点的方法、技巧进行传授)

高三复习课值得点赞之处

.教育理念有亮点,做到了“目中有人”

1.以学定教,确定复习内容

十二堂展示课,均扣住了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高考必须过手但又难于过手,感到困惑、困难的内容组织复习。例如英语的完形填空、语文的古诗歌鉴赏、物理的动量守恒……,都是学生谈之色变而且必须过手但又不容易过手的内容,以此进行复习教学,就具备了“目中有人”、以学定教的元素。

2.以生为本,致力生动课堂

一堂高效的复习课,不着重看教师在课堂讲得如何神采飞扬,吹得如何天花乱坠;而是重在看教师是否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去,是否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去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十二堂课或多或少都具备了上述元素,尤其是文科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的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突破了满堂灌、一讲到底的窠臼。注重学生的动手、动口、动心、动情,通过学生上台演算、讲解知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动活泼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学生真正动了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科班的历史和语文,不但学生与上课教师积极互动,而且还与听课老师,甚至王东校长进行了交流,整个课堂水灵鲜活美、气韵生动,的确令人拍手称快!

.教学设计有特点,彰显了“心中有纲”

1.复习设计,扣住了考纲的必考之点

如数学李伦金老师的概率与统计、周玉贵老师的导数及其运用,既紧扣了“考纲”的必考点,又各具特色。李伦金老师的由此及彼的引申,讲与练的结合;周玉贵老师选题的典型、试题由易到难的梯级呈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复习中渗透出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两位老师的设计,的确值得称道!

2.课堂教学,扣住了考纲的关键之点

今年高考新增考点就是“考纲”的关键之点。孙华良老师的“化学原理综合运用”的设计妙就妙在紧扣这一关键点组织复习,设计目标明确,关键之点明晰、知识框架清晰,其设计的确值得点赞!

.教学聚焦有重点,体现了“课中有规”

教无定法,但有一定之规。二轮复习“之规”就是聚焦专题化、紧扣重难点。

十二堂课,聚焦为以下专题:语文的古代诗歌鉴赏、论据叙述与分析,数学的概率与统计、导数及其运用,英语的完形填空,物理的动量守恒,化学的化学原理综合运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政治的措施类,历史的主题材料,地理的常见的天气系统。

11个专题,虽然内容各有不同,但都是将高考必考点有机融合,以专题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都是今年高考的重难点。这样组织复习,有“规”有“矩”,不但可以增强复习的综合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教学过程有看点,体现了“胸中有法”

1.指导“审题之法”

如彭伟老师的历史审题“三步法”值得肯定:第1步:审问题、抓要点。找出所答问题的限定条件,指导学生按问题勾画出核心词和限定词。第2步:读材料、找答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勾边写,分析材料的头尾、正文。第3步:组答案、明注意。指导学生对勾出来的内容归纳组合,明确值得注意的六点方面。这样的指导能够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获得了把握知识的方法;具有一箭双雕之功、一举两得之效,的确可圈可点!

2.指导“答题之法”

如英语的完形填空,两位老师各有高招。古有平老师的抓上下文,找准定位词,抓上下逻辑、定关系……,郑彤老师的瞻前顾后、抓语境,体现了答题之法的要素。

语文两位老师各有千秋。彭春男老师古诗鉴赏的“知人论世、以志逆意”之法,王小槐老师的论据叙述与议论“四运用”之法:“运用因果分析文章更深刻、运用关联词语思路更清晰、运用排比反问气势更充沛、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更有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地理邓柏生老师答题“三看”值得推崇。一是看准题眼,抓关键字词;二是看破命题障碍,明图表信息;三是看透命题之点,运用方法技巧。“准、破、透”逐层推进,拾级而上,的确经典!

政治何铭老师答题“三要”也很有板眼。答论述题一是先要提出观点即论点、二是要答出论据即材料、三是要进行分析即论证。这样指导答题建模,不但“文综”适用,而且语文也适用,体现出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主观题答题的规律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的确令人赞叹!

高三复习课令人遗憾之处,以下三种关系的处理令人遗憾

1.“取”与“舍”的关系

有些复习课没有处理好这一关系,某些学科讲了非常正确但无效的废话,例如这个专题“考纲”占多少题,有多少分等,这些与我们复习关系不大应该舍,但我们却没舍,还大讲特讲;真正该讲的是考纲要求怎么考?我们该怎么办?这才是该“取”的内容,但我们的老师却有所忽视,不能不说是遗憾。

2.“动”与“静”的关系

“动”与“静”是辩证关系,“静”要求学生能够“静”下来,安静地思考,这是我们教师孜孜以求的境界;“动”要求学生“动”起来,生动活泼地学习。高效的复习课,必须正确处理二者关系,但我们的某些课,整个课堂一潭死水,沉闷有余、安静得可怕。这种“静”不是静下来读书,安静的思考;而是学生漠然、茫然的表现。整个课堂学生活动得太少,甚至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动”,影响了复习的效果!不能不说是另一个遗憾。

3.“讲”与“练”的关系

“讲”与“练”必须结合,二者必须并重,但我们的复习课却依然存在讲得多,练得少,个别学科甚至一讲到底,学生根本没有练习,大家知道什么叫学习?“学”,就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活动;“习”:就是使知识过手的过程。习,有预习、练习、复习、见习、实习等方式。只学不习,只讲不练,等于低效无效!这样的课,只能是差课,甚至废课!不能不说是第三个遗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