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阅读题——河豚子

(2015-10-08 00:03:23)
标签:

育儿

河豚

情节

小说

安安稳稳

分类: 高考研究

原创阅读题

开怀   振华

阅读下列小说,完成1417题。(22分)

河豚子  王任叔

1924

他从别人口中得来了这一种常识,便决心走这一着算盘

他不知从什么地方讨来了一篮的河豚子,悄悄地拿向家中走来。

一连三年的灾荒,所得的谷只能够作租;凭他独手支撑的一家五口,从去冬支撑到今岁二三月,已算是困难极了。现在也只好挨饥了!

但是——怎样挨得下去呢?

这好似天使送礼物一般的喜悦,当一家人见到他拿来了一篮东西的时候。

孩子们都手舞足蹈地向前进去。

“爸爸,爸爸!什么东西呵!让我们吃哟!”

这么样的情景,真使他伤心泪落的了!

“吃!”他低低地答一声后,无限的恐怖!为孩子生命的恐怖,一齐怒潮般压上心头,喘不过气来。

他嘱咐妻子把河豚子煮熟来吃,自己托故外出一趟。他并不是自己不愿死,不吃河豚子,不过他不忍见到一家人临死的惨状,所以暂时且为避开。

已过了午了,还不见他回来。孩子却早已绕着母亲要吃了。这同甘共苦的妻子,对于丈夫是非常敬爱。任何东西断不肯先给孩子尝吃的。

日车已驾到斜西,河豚的子,还依然煮着。他归来了。他的足如踏在云上一般。他想象一家尸体枕藉的惨状,真使他归来的力也衰了。

然而预备好的刀下舍生的决心,鼓起了他的勇气。早已见到孩子们炯炯的眼光在门外闪发着,过后,一阵欢迎归来的声音也听到了。

“怎么还没有死呢?”他想。

“爸爸!我们是等你一同吃呀!”

“哦!”他知道了。

一桌上争争抢抢地吃着。久不得到鱼味的他的一家人,自然分外感到鲜甜。

吃好后,他到床上安安稳稳地睡着,静待这黑衣死神之降临。

但毕竟因煮烧多时,把河豚子的毒性消失了,一家人还是要安安稳稳地挨饿

他一觉醒来,叹道:“真是求死也不得吗?”泪绽出在他的眼上了。

14.阅读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6分)

1)“他从别人口中得来了这一种常识,便决心走这一着算盘”其中的“这一种常识”“这一着算盘”分别指什么?并分析小说这样开头的作用。(4分)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文章的开头句处于情节发展的起始阶段,也是情节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在关键句中出现的指示代词往往对下文的内容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指出指示代词的指代义,掌握文首句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是考查的常考点。

解题提示】

这个句子中指示代词的指代意义需要在下文去找。“这一种是常识”“这一着算盘”,在下文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把握全文,理顺结构,整合文意归结。

文章不同的开头方式,有不同的作用:或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或突出中心,或为后文作铺垫等。本文的开头,兼具有提挈全篇和为后文作铺垫两重作用,“这一种是常识”是情节发展的基础,“这一着算盘”则是对情节的整体概括。这样的开头,可以从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答案】

“这一种常识”是指河豚子毒性大,吃了会死亡;(1分)“这一着算盘”是指弄回河豚子吃掉,毒死全家,然后自杀。(1分)小说开头的作用:巧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1分);为下文悲剧的展开作了铺垫(1分)。

(2)文中说“但毕竟因煮烧多时,把河豚子的毒性消失了,一家人还是要安安稳稳地挨饿”。为什么作者要用“安安稳稳”修饰“挨饿”?请简要分析。(2分)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发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这里考查的这个句子,是对情节矛盾冲突的完全消解,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主人公想用河豚结束一家人挨饿的生活,但这个愿望落空了。

【解题提示】

联系上下文,“安安稳稳”第一次出现“安安稳稳地睡着”在本句中,作者显然是运用了粘连的修辞手法,作用是强调;上文写这家人一直以来的“挨饿”日子,用“安安稳稳”修饰“挨饿”,表明“挨饿”这种常态的无法改变。关键是主人公试图结束这种生活状态的方式和这次努力的失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挨饿”者的同情和对现实的不满。

参考答案】

“安安稳稳”修饰“挨饿”,意在表现在那样的社会中,贫苦百姓挨饿是命运的必然(1分),突出了旧中国社会现实的黑暗(1分)。

15.“尺水之中,波澜起伏”是本文在构思上的突出特点,请结合全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三次波澜。(6分)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阅读时只有理清小说情节,做出恰当的切分,才有可能真正读懂小说,明确主旨,准确答题。

解题提示

情节构思的把握一般需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拟出小说的情节结构。在具体答题时,要扣住题干的提示,明确各部分的关系及其对小说主题的作用,不能答成小说的段意。

本文的情节是:为结束全家的挨饿日子,“我”弄来河豚子,准备毒死全家,而孩子们因为有鱼吃而欢欣鼓舞;当“我”按自己的安排躲避到一边,准备回家见到尸体枕藉的惨状时,但是由于妻子按照平时的习惯,非要等“我”回来才和孩子们一起开饭,所以回家却看到孩子们期待、欢迎的目光;于是只好坐下来和全家同吃河豚子后等死,然而由于河豚子的毒性会在久煮之后消失,死的愿望落空。正是因为这些无知和误解,才完成了这个完整的悲喜剧,传达出小人物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凄凉。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提干,明确要求,抓住 “三次波澜”这一关键词,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找出造成“波澜”的原因。

参考答案

本文在构思上的三次波澜是:①“我”弄来一篮河豚子回家,悲痛至极,却引来孩子们的欢笑(2分);②回家准备见尸体枕藉的惨状,却看到孩子们期待、欢迎的目光(2分);③全家同吃河豚子后等死,又竟然都活着(2分)。

16.本文对孩子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特别传神,请各举一例分析。(6分)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命题意图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小说人物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各类描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人物的描写不但可以传递作者的情感倾向,丰富人物的性格特征,还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完成主题的建构。

解题提示

本题清楚地要求注意人物的语言好和动作描写,问题开口很小,答题难度不大。只要找出相关内容,指出其作用即可。通过对孩子天真童稚的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孩子对食物的期盼和得来食物后的欣喜,加重了父亲亲手杀害孩子,结束挨饿的日子的沉重感,通过孩子的描写,更有助于完成父亲这个内心极度矛盾,极度痛苦的形象的塑造,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参考答案

动作描写如,当父亲因穷困而打算全家自杀弄回毒鱼时,“孩子们都手舞足蹈地向前进去”(1分),其中的“手舞足蹈”将孩子们有鱼可吃的喜悦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1分),刻画出孩子们天真的性格(1分)。

语言描写如,“爸爸,爸爸!什么东西呵!让我们吃哟!”(1分)作者以急促轻快的语言描写(1分),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孩子们有鱼可吃的惊喜之情(1分)。

17.文中结尾写道“他一觉醒来,叹道:‘真是求死也不得吗?’泪绽出在他的眼上了”。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命题意图

该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的分析鉴赏能力,分析文章结尾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力层级为C。

解题提示

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需要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的分析是静态分析,分析句子本身和主题的联系;结构上的分析是动态分析,是剖析此部分和其他部分之间构成何种关系。从这两个方面去发掘句子的巧妙处。

小说情节在结局时逆转直下,出人意料,用貌似喜剧的结尾,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性,收到了含泪的微笑,发人深省的效果。男主人公“求死也不得”,想到自己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泪绽出在他的眼上”。在这个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反观,全文的情节发展是求死,但主人公这个愿望最终落空,成了一出笑剧,一出喜剧,主人公却流下了眼泪。这个矛盾,是作者对造成人物可悲命运的社会现实的控诉。在结构上,出人意料的结局,可以增加小说的可读性。

参考答案

小说这样写的好处: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主人公内心深沉的痛苦和无奈(1分),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贫苦农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悲惨现实(2分);使小说的情节更加曲折感人(1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