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解读——广汉中学 王小槐
(2015-05-25 10:59:34)
标签:
教育共同体学生课堂教师 |
分类: 谈古论今 |
《静悄悄的革命》解读
广汉中学 王小槐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对教育问题的分析极具前瞻性,对现行的一些教育理念具有颠覆性意义,它可以使我们站在教育发展的最前端,把握甚至引领教育改革的方向。
下面,我打算从以下五个方面对《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进行解读。
一、构建“静悄悄”而又不乏“生动”的课堂
“静悄悄”不是“死沉沉”,而是静中有动,心在动,情在动,依然充满活力。“静悄悄”是一种学习氛围,一种课堂环境。这与我们 “生动”语文的主张并不矛盾,我们可以吸收《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的理念,来充实我们的研究。我们需要一种能够让学生真正静得下心来学习的空间,一个安安静静的学生在读书思考的课堂;为学生营造能充分理解思索,静心感悟体验的“静”的氛围。正如书中所说:“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环境,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环境。”
我认为,这种“静悄悄而又不缺乏生动的课堂”的创建,要注意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1.教师之静:教师要静得下心来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不追求表面的热闹。
现在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名优课,都是以“热热闹闹”课堂为主,而这种名优课的背后,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其学习所得是否和课堂的热闹程度成正比呢?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而今在公开课、优质课上,静心读书,用心思考的场景很难见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奢望,这与课堂评价的标准有很大关系。
我们要倡导“静悄悄的生动语文”课堂,促进课堂评价标准的改革,走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二、学会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许多喜怒哀乐,都需要向他人倾述,通过倾述以释放内心的苦闷,而一般的老师常常忽视了这一点,认为学生无忧无虑,心中不会有什么苦闷,因此便忽视了倾听。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并培养学生也学会聆听。我们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营造倾听的课堂氛围。
1.教师要倾听学生。通过倾听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心、爱心,那么他们就会喜欢你、亲近你。这样,你便可以因势利导,施之以教,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对学生的倾听。
2.教师要倾听同行。在倾听中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在倾听中相互取长补短,和谐人际关系。
3.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倾听能抓住并掌握知识要点、关键点,理解记忆重点,思考突破难点。
4.要教会学生之间相互倾听。使学生通过相互倾听学习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人交往。
教师要着意营造“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要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
三、要打破“主体性神话”
现在的许多教学模式都对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强调,一切教学活动完全围绕学生展开,视学生为上帝,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忽视其他的教学因素,使教学走向了“主体性”的极端。
我认为,教学本来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我们在关注学生的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教学中其他要素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是双主体的关系,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我们要动态地看待教学,注意两个主体的切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还要充分发掘教材和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下,营造润泽的课堂环境,充分利用好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更不是教学案。
四、要构建“润泽的教室”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我认为,润泽的教室里自会生成水润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和谐润泽、滋养心灵。润泽的教室里,老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如沐春风,似承雨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得到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我们要在“生动语文”的研究中融入“水润语文”的元素。
五、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发展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指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这个观点提得非常好。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
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公民是构成学习共同体的四要素,这四种要素又形成多种组合形式的共同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组合形式。
1.教师与教师构成的教学共同体。以班为中心的几位科任教师构成教育共同体,对班级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备课组为中心的学科教师构成教学共同体,一起专研教材教法;以课题组为中心的参研人员构成教育科研共同体,一起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我们工作室也是一个教师共同体。
2.教师与家长构成的教育共同体。我们要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请他们参与到整个教育活动中,构建立体教育体系。
3.教师与学生构成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动,发挥主体作用。
4.学生与学生构成的学习共同体。班级同学,学习小组,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等都是不同形式的学习共同体。
5.我们还要把学校变成“学习共同体”,使学生、老师、家长、社会公民在这个“学习共同体”里共同成长。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的解读,强烈地震动着我们的内心,引发了大家的阅读兴趣和研究热情,促发了大家对教育教学的深入思考,使我们能更加冷静理智地看待课堂教学改革的北风南潮,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课程改革,给新课程改革中的迷茫和困惑带来了一线曙光。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结合“生动语文”的研究寻找到契合点。我们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