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简介

(2011-09-01 21:28:38)
标签:

高中语文教学

研究

教育

分类: 高中语文新课改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简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途径,而且还是一种学习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科学地反映了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地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流程。因此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活动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自主学习阶段。即对简单易懂的内容,采用自学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的途径去获得。

二是合作学习阶段。即对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合作学习的途径去获得。

三是探究学习阶段。即对难度很大的内容,仅凭学生的确难以解决,则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同探究的途径去获得。

 “自主、合作、探究”适合各门学科、各类课型的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课例展示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写景状物的基本知识,把握写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2.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鉴赏方法。增强散文的审美能力。

【单元重点】

1.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感受作者情感,提高鉴赏能力。

3.辨析“通感”与“比喻”、“排比”与“博喻”的区别和作用

【课文篇目】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教学设计】

利用各种“阅读”和勾画圈点批注的方式,通过求同求异的途径,实现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三篇文章写作方法各异,写出的景物特点各异,但都有这样的共同特点:写景精妙,景物特征鲜明,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相同之处在于:①就景物的对象而言:都是描写北京优美的景物,②就情感的对象而言:都抒发了高尚的情感,③就作家的地域而言:都是南方作家,都死得有气节(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贫病交加而死、郁达夫和陆蠡都是被日本侵略者杀害)。④就艺术技巧而言,都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通过对比来表现景物的魅力;⑤就情感表达的方式而言,都是将个人的真情实感巧妙地蕴含在时代大背景之中。

其不同之处在于:写景的时间而言,朱自清、陆蠡写的是夏天之景,郁达夫写的是秋天之景;写景的对象而言,朱自清是赞美清华园中的荷塘和月色,郁达夫是赞美北平的秋花、秋槐、秋蝉、秋风、秋雨、秋果,陆蠡是赞美北平一家公寓的常春藤;文章结构而言,朱自清是双线结构(物线:出家门——过小径——到荷塘——回家中,情线:不静——求静——得静——出静)来布局谋篇,郁达夫是“总——分——总”(向往故都的秋——描绘故都的秋——眷恋故都的秋)的结构来布局谋篇,陆蠡是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的结构来布局谋篇。作者情感而言:朱自清表达的是大革命失败后作为一个真正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那种难以摆脱的“淡淡的哀愁”,郁达夫表达了日本侵占东北、虎视华北,局势危急的抑郁苦闷之情;陆蠡表达了卢沟桥事变后对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赞美和对侵略者痛恨的情感。

【教学步骤】

自主学习阶段、合作学习阶段、探究指导阶段。

【知识储备】

A.散文的“形散神聚”  B.拟人手法   C.象征手法   D.托物言志

【教学时数】六至七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阶段(“早自习”加“一课时”)

(一)认真阅读三篇文章,借助工具书和德阳的《导学与探究》,通过自学,完成以下问题。

  1.细读课文,感知整体内容

划出绘景抒情的句子,圈点勾画批注,概括各课要点。然后填写下表“景物”部分的内容。

 

要点

 

 

荷塘

月色

小径夜色—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景色—江南采莲

情感的变化性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之情

出家门—过小径—到荷塘—回家门

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出宁静

1.动静结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2.叠词通感博喻,生动传神;3.对比手法,情景交融

故都

的秋

秋院秋花—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景

情感的一致性

清、静、悲凉

向往故都秋(总)——描绘故都秋(分)——眷恋故都秋(总)

1.动静结合绘声绘色;2.情景交融,哀景哀情;3.对比衬托

囚绿记

常春藤:伸开卷须,攀住绳索,舒开嫩叶,变青变老,舒放,尖端朝向窗外,叶须朝原来方向,柔绿嫩黄,细瘦,娇弱,病孩

情感的含蓄性

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对侵略者的愤怒之情

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1.情景交融,借物抒情;2.以小见大,象征手法;3.排比比喻拟人反复妙用

2.知人论世,初步把握三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三位作者的人生经历(德阳《导学与探究》的预习助读填写上表“情感”部分的内容。

3.快读文章,结合上表对文章结构的提示,品味语言,感知文章技巧,填写上表“技巧”部分的内容。

4.基础知识:完成德阳《导学与探究》的三篇课文的基础积累

二、合作学习阶段(三课时)

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基础上,以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完成以下问题。

(一)小组学习,把握散文要点。(一课时)

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每组一篇散文,通过跳读、研读完成学习目标

要点:

跳读——品味美景深情。即抓住三篇散文写景抒情的相关段落,“一切景语皆情语”,认真品味精妙之处。提示:可以抓景物特点(形、声、色、味)、抓绘景的角度(景物的动静、景物的时空、景物的远近)。

研读——揣摩语言之美。即抓住三篇散文语言精美的相关段落,认真品味语言之妙。提示:可以修辞手法之妙、炼字炼句炼意之妙去揣摩品味。

 

A组:《荷塘月色》

1.跳读课文,品味美景深情

1)品味《荷塘月色》4——6荷塘”“月色优美的韵致

2)品味《荷塘月色》情感的变化性

2.研读课文,揣摩《荷塘月色》语言之美

 

B组《故都的秋》

1.跳读课文,品味美景深情

1)品味《故都的秋》3——10”“”“悲凉的秋景

2)《故都的秋》情感的一致性

2.研读课文,揣摩故都的秋》语言之美

 

C组《囚绿记》

1.跳读课文,品味美景深情

1)品味《囚绿记》7——11段对两枝绿色枝条的精细刻画

2)《囚绿记》情感的含蓄性

2.研读课文,揣摩《囚绿记》语言之美

答题要点

写景状物上:《荷塘月色》移步换景(小径——荷塘——四周——江南)随观察点的不同,景物也随之变换而不同。2.《故都的秋》分类写景(秋院秋花,秋槐落蕊,秋蝉残声……)几幅画面共同指向秋味这一主题。     3.《囚绿记》从形、色上对常春藤的精细描绘;以时间为序:囚前——囚中——囚后。

表达情感上从《荷塘月色》看情感的变化性: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思故乡——不宁静,情感变化起伏;2.从《故都的秋》看情感的一致性:几幅画面,都围绕作者情感的“清静悲凉”而展开;3.从《囚绿记》看情感的含蓄性:作者对日本侵略者之恨,对中华民族坚贞不屈,对和平的呼唤都隐藏在“寻——囚——释——怀”这一过程中。

语言表达上:《荷塘月色》:如诗如画的绘画美和情感美,通感、博喻,动静,形声色味的展示;2.《故都的秋》:排比、对比,形声色味点出秋味,冷色调;3.《囚绿记》:景物精细刻画,比喻,排比,对比,感受细腻,描写细微。

(另见附:学生研究资料)

要求各小组认真整理上面几个问题的学习成果,推举中心发言人,以备下阶段交流。

(二)分组交流,质疑问难(二课时)

1.中心发言人将本组学习成果在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成员认真记录,并把未能理解的内容做好整理,为下阶段的质疑问难做好准备,达到对另外两篇散文的理解。

2.各小组质疑问难,全班讨论解答、教师点拨

3.教师小结,查漏补缺。

三、探究导学阶段(二课时)

披文入情,在老师的导引点拨下,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相互讨论,深入文本;通过思维碰撞,探索交流,完成以下问题。

(一)师生探究

1.为何课文题为《故都的秋》而不是《北国的秋》?

答:1就准确性而言:本文是写北京的秋景。北平即故都,故都更为准确;而北国,重在范围,是指北方地区,失范围较大,失之笼统;2就情感文化而言:本文重在怀旧,故都是怀旧的对象。故都之古老,更有利于怀旧且具有文化意味,北国缺少古老之味,不利于作者怀古抒情。

2. 为何课文题目为《囚绿记》,而全文却是围绕对常春藤的赞美,能否把题目换成《常春藤礼赞》?

答:1.就表达效果而言:“囚”字更吸引眼球,易于使读者产生疑问,“绿”怎么能囚?如何囚绿?从而引起读者的探究兴趣。而《常春藤礼赞》则是一看标题就知道是对常春藤的赞美,一目了然,失去了含蓄婉曲之美。2.就作者情感而言:作者意在通过“囚绿”一事,表现常春藤坚贞不屈的精神,赞美在日寇侵略之下,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二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而《常春藤礼赞》则只是对常春藤的赞美,难以表达出不屈不挠的抗争过程,难于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

3.为什么说“像今晚上……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答:因为作为社会人,白天必须做的事必须得做,必须说的话必须得说,没有选择的自由。而晚上,自己独处,是个自由人,就不必说违心话,做违心事,因而淡淡的喜悦就油然而生了。

4.作家写北国的秋天,为何不写湖光山色的颐和园,不写负 有盛名的香山红叶,而独独选用冷色调?

答:这与作者要表现的情感有关,本文作者表现的是“清、静、悲凉”的情感,而这一情感,与“红色”这样的暖色调不相吻合,而用冷色调则能和“清、静、悲凉”的情调有机融合,可见色调选取为作者情感所决定。

5“囚绿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囚绿之后又释绿念绿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1.原因在于我对绿的喜爱。所以想把它“囚住”。2.因囚住后绿依然向着太阳,连叶和茎须都向着窗外,感动了我,同时,囚住绿后,绿变得病态,像病孩。因爱而产生了伤害,最后便释放了它。离开北京后,还常常怀念起它。

6.结合具体文句的品味,说说“排比与博喻、通感与比喻”的区别和联系。

 

修辞

例句

分析

 

博喻

(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

荷花之形色与明珠之形色相似,荷花之香和给人的感受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排比、博喻:都是一组结构相似的词句。如果这组结构相近的词句中,没有比喻的是排比,每处都是比喻的为博喻。

排比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故都的秋》)

从“草木、空气、天的颜色”突出故都之秋的特点,三句话没有相似点,只是句子的排比。

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两者之间都有若有若无、若断若续的相似点,但“清香”属于“嗅觉”,“歌声”属于“听觉”,把“嗅觉”与“听觉”之间的感官沟通。

通感、比喻:都具相似性;同一感官之喻为比喻;不同感官之喻为通感,即沟通不同感官的感受为通感。

 

比喻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月光的流泻与水的流泻有相似点,月光与流水属于同一感官的比喻。

(二)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点拨

(三)单元总结,完成练习

1.单元收获:

写景状物上                                                                              

                                                                                                 

表达情感上                                                                              

                                                                                                    

                                                                                               

谋篇布局上                                                                                  

                                                                                                 

                                                                                             

语言表达上                                                                                   

                                                                                              

2.完成作业

1)德阳《导学与探究》的三篇课文的能力养成作业。

2)三篇课文的研讨与练习

3)片段作文《春风又绿            

附:学生研究资料选

《故都的秋》赏析

广汉中学高一。四 田 娟

主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南国的秋,在作者看来,南国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的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时常又多风少雨。”“只能感到一点点的清凉。”作者又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故都的秋——庭院秋景、槐树落蕊、秋蝉残鸣、桥头秋雨、都市仙人。江南的秋天和故都的秋天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限热爱,眷恋与赞美。

    情感:一段的“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沉感情的。这里用来形容故都之秋的特征。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的特征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合在一起。

例句分析

1.“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

秋并不是名花是泛指。不是专指南国的秋,说秋不是名花美酒,是从反面设喻,因为作者认为欣赏名花,品尝美酒,花半开人半醉的状态才是最佳状态。而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

2.“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也写出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表现出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听”“青”写出了天高云淡,清静的环境,以声衬静。

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和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诗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之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诗人大概是欢喜的,寂寞的。

4.“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其中渗透着作者深深的感情。

《故都的秋》排比句赏析

广汉中学高一。四  庄思怡

1.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三个“来得”,表达了作者情感。也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2.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运用排比,用“慢”“润”“淡”表现江南的平淡细腻之味;作者借用南国之秋的淡而无味,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深味。表达作者对北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3.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前后都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方面说南方之秋无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表达作者的北国秋天的喜爱之情。

4.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词组的排比,一个短语是一幅画面,展现生动美景,是“故都的秋”的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表达作者对北国的神往之情。

5.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三个“觉得”组成排比,隐隐地透出作者悲凉的感觉和心境。

6.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近乎口语的排比句,好像是作者津津乐道的样子就在眼前,充分表达作者对北秋的赞美之情。

7.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

用排比,从多个角度对“南方之秋”与“北方之秋”进行对比描写。表现了南方之秋秋味的平淡、稀薄、柔软、范围狭小;北国之秋秋味的浓烈、厚实、刚强、范围的广大。

8.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说理性的排比语句,以具体事物来说明,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荷塘月色》的欣赏

广汉中学高一。四  袁海鸿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中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的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境,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荷塘之景主在荷花荷叶,荷叶本来是静的,但借用舞女裙这个比喻,显得形象新奇,写出荷叶自然舒展的美丽姿态;荷花则用“零星”言花之少,叶之多,相映成趣。“袅娜”形容花轻柔优美,饱满盛开;“羞涩”极言荷花含苞待放之状。采用拟人手法写出荷花的妩媚多姿。连用三个比喻写出荷花的静态美

写树影是为了写月色,影是月光落下的,树影的明暗掩映,交错有致,反衬月光的轻盈荡漾,“画”字含有人为的动作与“倩影”搭配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这里便凸显出了作者的“情趣美

从整体上来看,此景又完全构成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是文章具有了“绘画美

4-5-6段,作者首先着力写荷塘,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的荷花和荷叶,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

紧接着作者就捕捉那微风“像闪电般……….波痕”,这是动的画面。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动是静,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着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

作者笔下的景物能具有如此优美的画面,是因为作者很好的运用了两种语言技巧:其一,注重遣词用句,使文章清新灵动。例如“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浮”字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加点的字用得准确精当,富有表现力。“泻”承接上文“月光”如流水的比喻,使月光具有了流水般的动感和质感;“浮”表现了轻雾的轻盈;“画”突出了荷塘柳影的艺术韵味。其二,妙用叠词,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音乐性。“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蜿蜒的特点,“田田”写出了荷叶的茂密繁多,“脉脉”体现了流水的平静与多情,“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突出了树的范围之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