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让课堂教学更扎实有效
(2012-10-09 21:50: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且行且记 |
很高兴能踏上这次温州的轮训之程,温州的地方美,人情美,对教育也别有一番独特的追求。这次培训,我感动与数学专家和名师们对数学的执着和热爱,也为他们带给我们的前沿理念和精彩课堂而震撼。
那独特精辟的观点,霎时让我的精神世界焕然一新:教学的五大法宝“透” 、“明”、 “精”、 “真”、 “厚”;课堂的三大真谛“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以及学生的精彩才是真的精彩等等。
基于各位专家名师从理念到方法再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策略,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要真实、有效地建构课堂
执教的每位老师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心中对教材、学生的定位非常明确,知道自己要给学生什么,也清楚学生想要什么,“能”要什么。温州市蒲鞋市小学的 夏明燕老师就很好的把握了教材、学生、也很清楚地建构了课堂。
她执教的是数学思考《找次品》,刚开始,以一课堂热身游戏来活跃气氛:将硬币放在手心,让学生猜在哪只手上,结果学生忽略了这个细节:教师在不经意间将硬币放在裤袋里。虽然只是热身游戏,可是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认识:看待事物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各种可能性。其实,也为她这节课如何在243个兵乓球中找次品埋下了伏笔。243个数据太大,那么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怎么缩小数据,从2个分析,只需要用天平秤一次,三个呢?考虑各种可能性,也只要 ,秤一次。那么, 9个呢?学生得出五花八门的答案,但最后经过讨论,得出 最简便,学生也渐渐开始明白3的倍数能使用这种方法。接着,再将数据扩大到27、243,学生对这类找次品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期间,师也提及了偶数位数的找次品问题,如“8”,学生经过各种猜想和实践,也能悟出碰到偶数个数的题目,可以“尽量”将数据平均分成3分。
夏老师这种将数据“优化”的思路,通过实践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符号化的过程,能感受到“碰到问题,可以化难为易,发现规律”这种思想,对学生是受用终生的。这些都是课堂有效把握的精华,但是,夏老师如果能在比较中更对特殊数据进行分析,诸如:12,那么学生对所有数据的把握是否会更明了?
2.密切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
每节课都是精彩连连,课堂处处擦出了思维的火花,学生学得不亦说乎。老师们不仅期待生成,更多地是关注生成,驾驭生成。有了真实的生成,教师能准确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的关系。有痕教学,无痕引导,将课堂落实到实处,把教学思想扎根心中。
温州市少艺校的侯百峰老师呈现了一堂《秒的认识》。课堂里,侯老师未提及秒的任何特性,只是让学生去经历,体会,感悟“秒”,教师注重倾听,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如:对“1秒”在时钟里的节奏和长短的体验,侯老师适度将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再一一对“秒”的认识进行反馈,经过反馈,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侯老师再次让学生体验,最终,学生能很好地认识到“秒”。
我想,若是我自己的教学,断然不会如此将“秒”的体验放在首位。一次体验过后,我会马上就道出了秒的时间之短,然而,学生真的把握住这个长度了吗?侯老师的课,也许短时间内学生的成绩不是有很明显的体现,但是那种体验和方法,那将是是学生一生所难以忘记的!
3.妙趣地引导,让学生“摘取”数学的智慧
以往我们的教学中,往往过多关注与对知识的理解,操作,练习,以巩固新知识的头脑中的表象。这样的教学,通常能很有效地反馈在学生的作业里。很多教师也将此作为判断一堂好课的标准。而当难题出现时,能独立经过思考解答出难题的学生少之又少,造成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套路或思想方法,那样才使“教”与“学”相得益彰了。
很是欣赏温州教师进修学校的南欲晓老师,她为我们带来了一节《折线统计图》,思路清晰,课堂里没有过多的陈述,她的引导是“无形的”,但却是扎实有效的。“你发现了什么?” “你听懂了吗?”“为什么要这么做?”“谁也能这样说一说/做一做?”……
向老师的课堂里没有陈述过多的课本内容,通过对折线统计图正反的思考,学生学习如鱼得水,不亦说乎。究其缘由,该是什么?我想该是这些:
(1)南老师深度把握了教材,读懂了学生,也读懂了课堂,很清楚地知道了学生会在哪些知识点的掌握、理解上出现困难,也通过学生课堂中的反馈,再次定位自己的教学。
(2)南老师,关注学生,完全落实了“升本课堂”,关注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步操作,适度把握,控制节奏,让学生能在自己的“畅所欲言”中获得老师的嘉奖及享受“自由、畅快表达”的美感。当思维的激流碰撞起一层又一层火花时,还需再用语言解释“数学知识”吗?那些已经“内化”的“果实”是最宝贵和美丽的!
4.升本课堂,展开学生的想象
各位老师把课堂留给了学生,把想象力留给了学生,而不是把学生迁移到自己的设计里。反思我们的教学,正如雷子东老师所说:“毁人不倦”。如我们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往往强调“三角形内角和一定等于180度”,没有给学生任何想象的余地。若学生有所怀疑,我们肯定会横加指责。如果我们还能给学生一点想象的空间,那么或许就打开了几何的一个新篇章。生活中,若在篮球上画一个三角形,内角和就可以不等于180度。这就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了罗氏几何和黎曼几何,这两种非欧几里得几何。
我们的教学设计过多关注了知识的教授,反之也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得现在的学生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却无足够的想象力。而这次的任课老师在设计课堂的时候,把想象空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快乐。温州城西小学的谢志富老师就在《抽屉原理》的结尾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他在末尾有机的展示了一题数学名题---“从1、2、3...2n共2n个数中任选n+1个数,其中一定至少有两个数相邻,而相邻的两个数一定互质,故命题成立。”用数学文化滋润了课堂。现在很多老师都觉得数学文化就是数学史。其实不然,计算课、概念课也有文化可言。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是数学家经过“观察、分析、猜测、实验、判断调整、优化”的结果。如果我们可以让学生沿着先人的脚步体会概念形成的过程,这也是一种数学文化的熏陶。
温州市教研员雷子东老师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学生的精彩也能折射出教师的精彩。诚哉斯言,学生能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并爱上数学课,那才是课堂的宗旨吧!
此次培训虽短,却使我认识到不同地区不同的“教”和“学”,也感觉到自己对教学的把握是太仓一粟,微乎其微,但是,我也坚信:只要上路,总会遇到隆重的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