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话青州——王世贞《游云门山记》

标签:
旅游文化 |
分类: 随笔、游记 |
游云门山记
出青州之南门,可五里而近曰云门山。山下夷,而再成锐。上将及巅,宛有中虚之洞,以穿其背,而上望之为镜,为射的焉。正与郡斋对,晴则荧荧然,小雨则蒙蒙滃滃然。岁时更献状于几席,若觊余游者而未果。会学宪吴峻伯东按行海上,道青,余乃以间得从峻伯往。时春雪初霁,末尽消也。道泞甚,篮舆踯躅陂陀间。舁卒肩相辅,后趾蹑前趾,而分级之,半猿贯上。久之,始抵洞。洞高丈余,纵倍之,横杀之。余与峻伯乃舍舆而步穿洞,旁蹑百余级,至绝顶。则磐石重甗,可列坐数百人。东望青葱郁蒸,不别天地,其大海之气乎。西南连山,亘带不尽,若斧劈,若剑锷,若驼,若狻猊,若率然者,吞吐云雾,与旭日相媚,晶莹玲珑,掩映霏亹,紫翠万状。下俯郡会,雉堞历历,雪宫之鸱,出没松柏,若翡翠之戏兰苕也。余命酒饮,峻伯已各分韵,为七言一章成,互歌之。余雅吴咏,为羽声,嘘之入霄汉,飘渺徐下,与天籁会,虚谷和响,万木奏节,觉群山秀色,时时来袭人衣裾。余强峻伯而酒之,迫,则踉跄下,由故洞走西,间道袭之,乃复得小龙洞焉。偃而入,深可四丈许,中裂为涧,水浤澄不乾。旁有石床,枕可偃卧。余乃与峻伯卧饮,甚欢也。已相谓曰:“爽鸠之乐,可再乎哉?卑矣,牛山之涕也,有晏子之对在。虽然东方之人称牛山者,即不得舍齐君臣而他咏也。均之乎,不朽矣!则牛山之乐,爽鸠氏不得而有之。齐之君臣独以微言而有之,至于今也。吾二人毋亦易自废而千古兹日。”既罢酒,还。明日,乃以诗付山僧,使刻石而为之记。
http://s8/mw690/002zjApogy6WMZs8KZp77&690
【赏析】
这篇游记为王世贞任青州按察司副使时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吴峻伯登云门山的经过和游山之乐。文章把峥嵘峭拔的云门山吞吐云雾、青葱郁蒸、晶莹玲珑的秀丽景色描绘得有声有色,真切动人,引人入胜,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青州山水的深厚感情。
全文可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若觊余游者而未果”,概括介绍云门山及对游山的向往。先写云门山的位置,在青州城南门外五里处。次写山的特点:山下较为平坦而山峰陡峭,将及山顶有洞,纵穿前后,远望似明镜高悬,又像射箭的靶子。又写在州衙中望山的情景。晴日云门山清晰明丽、秀色迷人,小雨则山头云雾笼罩、迷迷茫茫,别有一番风味。常在床几之间便能欣赏山之美景,而心向往之,以至希望公务之余登山游览,然而一直未能实现。这一层从城南远望角度写出云门山神秘诱人的特点,引人入胜。
第二层,“会学宪吴峻伯”至“若翡翠之戏兰苕也”,写上山的情景和山上所见美景,表现游山之乐。先介绍游山的缘由。适逢学宪吴峻伯大人到海右——也就是今山东东部一带,去巡察工作,路经青州。青州官员自然要接待,作者也就有机会陪同吴峻伯前往云门山。接下来写上山的情景。当时春雪初晴,积雪似消未消,道路泥泞。二人乘坐竹轿在倾斜不平的山路上徘徊前行。轿夫手抬肩扛,后人脚趾踏着前人脚根,蹬着石阶,躬身如猿,前后相贯而上,可见山路陡峭崎岖。接下来描写山上奇景,先到云门洞前,洞高丈余(约3米),洞深加倍(约6米),宽减之(约2米)。二人舍轿步行穿洞而过,从旁登百余石级方到极顶。山顶“磐石重甗”,(
第三层,由“余命饮酒”至“时时来袭人衣裾”,是山上宴饮作歌,继写游山之乐。作者命人摆酒,与朋友饮酒作诗,唱和歌咏,何等快乐。王世贞,江苏太仓人,向来善为吴歌。此时放歌于山巅,歌声飘入云霄,与天籁融合,在山谷中回荡。万木为他击着节拍,顿觉群山秀色袭人,饶有趣味。这里写出了作者如醉如痴的游山之乐,也令读者陶醉其中。
第四层,由“余强峻伯而酒之”至“甚欢也”,写小龙洞景色。作者与友人相劝畅饮,酒至半酣,踉跄而下,从原云门洞沿小路向西,又见一小龙洞。游者躬身而入,见洞深约有四丈,中裂为涧,清澈的泉水不断涌出。洞侧有石床,可容偃卧。二人于床上卧饮甚欢。此处写游山之乐达到了极致。
第五层,由“已相谓曰”至结尾,是在写游山之乐的基础上发表议论,抒发感情。作者对吴峻伯说:“爽鸠之乐,可再乎哉?”爽鸠,是远古时东夷族首领少昊氏的司寇(掌刑官)。爽鸠氏居青州一带,爽鸠一定会游过云门山,他的游山之乐还能再有吗?作者又卑视齐景公牛山之叹而赞赏晏子之对。《韩诗外传》载,齐景公与晏子游于牛山,景公为人命短促而伤心落泪,晏子认为国君当为国所忧,岂暇及想死。东方人常称道牛山而不他咏,正是有齐君臣之游,有含义精微的对话,以至流传至今。作者认为自己与友人之游也不应轻视,要让今日云门山之游流传千古。作者引用齐君臣牛山之游的典故并与之相比,意在抒发登临之胸襟抱负,包含着某种积极的感情因素。此外也隐含对云门美景的赞颂。云门山高耸入云间,苍翠艳丽,胜似仙景,远在濯濯牛山之上,不为之作记,岂不惜哉!
文章末尾附记,作者登山诗篇付山僧刻石纪念。
这篇游记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颇有宋人散文之风。首先是描写抓住云门山陡峭、多洞、云雾吞吐、青翠葱茏,宛如仙境的特点。写原野苍茫,群山相映,下临郡城,更显示出云门山的雄伟俏丽。其次是将写景与议论相结合。写游山之乐,自然地引发了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对云门山的赞美之情。其中对话的方式也是受到苏轼《赤壁赋》的影响。语言上,文中多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将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排比的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等都使这篇游记显得文采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