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赏析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林漫步 |
姬 学 友
《九成宫醴泉铭》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代表作,是唐代规范化书法的象征,非常明显地代表了“唐人重法”的时代特色。该碑文为魏征撰写,贞观六年(632年)四月刻。楷书,二十四行,每行49或50字。碑额阳文篆书题“九成宫醴泉铭”六字。碑高247厘米,宽120厘米。传世本以明驸马李琦藏北宋拓本为最好。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欧阳询的书法初学二王,后习北碑,同时吸取了当时一些书法家的长处,融会贯通。所以他既得北朝方正峻利、强悍旷迈之势,又有南朝文质彬彬、风姿秀雅之韵,形成骨硬肉丰、简劲平和、刚而不狠、健而不犷的独特风格,自成一家,历代评价很高。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评论说:“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别成一体,……其草书跌宕流通,示之二王,亦可为动色。”宋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道,欧阳询“杰出当世,显名唐初,尺牍所传,人以为法”。苏轼说:“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信本亦拟右军,易方为长,险劲瘦硬,崛起削成”。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也说欧字“物象生动,自成一家风骨”。历代书家学欧者不胜枚举。至今仍是书法学习者临摹的典范法帖。
《九成宫碑》笔笔具法则,字字应规矩。点画精到多变,笔力劲挺爽健,结构严谨工稳,间架开张疏朗,造型凝聚缜密,笔势灵活生动,气韵高华安祥。善于在变化中取得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方劲中微带圆润。是一帧法度合理谨严,笔力遒劲深厚,造型美观活泼,气韵生动传神的佳作。从此碑入手,细详缓临(仔细端详比较,认真从容临写),得心应手,就可以上追魏晋南北朝,下窥唐宋诸大家,无论转向哪种字体,都可以深入书法艺术的堂奥。
此碑在笔法上具有鲜明的特征:点画以方笔为主,间用圆笔。落笔多藏锋,行笔雄健有力,轻重缓急,擒纵自如。点画间讲究相互呼应、贯气,相同的点画并列讲求变化,精到沉着,错落有致。
欧体的点画,含蓄饱满、姿态各异,极富动感和装饰性。藏锋多用在上点,如宫、寳(宝)等,露锋常位于字右,如尤、成等字;或变为短竖,如帝、冠、慮(虑)之左点,或形似三角形,而方向变化极大,如炎、景等字。不少字的点画虽形态很小,却极见精神和灵性,有画龙点睛之妙,如雲(云)、霞、龍(龙)字等。欧体的三点水也顾盼有姿,别具意态。如清、波、澜、池、沼等字。
欧体的横、竖笔画,或修长而略带弹性(弧度),以突出其劲捷和力度。横画如上、年、其、者等字,竖画如年、千、群、祥等字。或横画长短比例悬殊,以彰显其匀齐中的丰富与意趣。如佳、景、青、信、善等字。
欧体的撇、捺笔画,因字而异,多种多样,讲究轻重缓急和粗细变化,笔势劲健有力,潇洒畅快。如奉、本字之弧撇,石、后、度字之露锋撇,爲(为)、有二字之左撇,者、然二字的藏锋撇,微字的短撇,咸、疾二字之回锋收尾撇。如人、天、效、臭、泰等之直捺,之、逯、逺(远)等的平捺。
欧体的折画,转折处一提一按,随势抽锋,方中微带圆势,干静利落,既显方劲又见浑厚。有右军《黄庭》、《乐毅》遗意,也有《张猛龙碑》之笔势。如回、竭、为、而等字。
欧体的钩画特点明显。直钩如撰字之钩,出钩极短,似放非放,含蓄轻巧,稳健饱满。斜钩如武、感等字,难度较大,其笔画长而且有一定的弧度。竖弯钩如冠、绝等字,弯钩如子、乎等字,其出钩处平稳送出,不见顿挫转锋之痕迹,自然而和谐,舒展、平缓却不浮滑,隶意极浓。这是欧体钩画与其它书体的不同之处。
碑中字形大小、笔画粗细对比强烈,夸张适度,安排巧妙,使整个字体或轻盈生动,或劲挺有力,或稳重匀称,或欹正呼应,增加了字的活力和生机,具有天真活泼、参差错落的美感。深得大令“大字使其大,小字令其小”的意趣。如泉与雲(云)、獻(献)与六、武、王、堯(尧)、高、食、怀、德、钦、忧、慮(虑)、慶(庆)等字,极、下、形、無(无)、胜等字。
欧体字整体章法疏朗、清爽,于严肃端庄中见出飞动隽永之姿。
http://s1/mw690/8c501033gd3f5d326e760&690
http://s14/mw690/8c501033gd3f5d3dea93d&690
http://s15/mw690/8c501033gd3f5d457611e&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