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常识与反常识写作示例
(2021-11-15 13:10:14)
标签:
转载 |
分类: 作文、素材、理论、文学 |
原文地址:常识与反常识写作示例作者:
2022高三广州市10月调研联考作文:热点新闻,思辨色彩
作文题目
【2022高三广州市10月调研联考】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通常由农作物通过自然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产,这是科学常识。而2021年9月,中国科学家宣布首次实现了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的成果,相关成果9月24日由国际期刊《科学》在线发布。
材料二:2021年4月春霖学校校长郭某在某杂志上发表论文《熟鸡蛋变成生鸡蛋——孵化雏鸡的实验报告》称,通过“特异学生"的“意念和能量传播",能使熟鸡蛋返生,然后正常孵出小鸡,这一违反常识的论文一经刊出,立刻引起舆论哗然。
常识的重要不言而喻,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有时却常有反常识的现象出现。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常识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提示
两则材料都有关热点新闻,但材料体现出的价值评判不同。
第一则材料,报道的是我国的科学研究成果,是有科学依据的。因此,根据材料的情景限制,可立意为:突破常识,大胆创新。
第二则材料,一看就知道是针对伪科学的报道,相关的研究和论文是哗众取宠、欺世惑众的。因此,根据材料的情景限制,可立意为:尊重常识,明辨是非真伪。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常识”的解释是:普通知识。既然是“知识”,就会有正误之分,我们可以接受也可以质疑。由此也可知,“反常识”也是同样存在两面性的。
要明确的驱动写作的“任务”。“常识的重要不言而喻,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有时却常有反常识的现象出现。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常识的看法。”明确了写作的方向和任务。考生要对两则新闻进行评论,需要明确持论;在就事论事后,还应缘事而发,不仅仅限于科学领域,还应联想到生活等方面,以及自身体验和实际;此外,应围绕话题“常识”或“反常识”来写,要求考生写出一定的思辨性。
佳作标题
(来自高分作文或媒体时评)
别以常识的名义禁锢思维
尊重常识——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智慧
尊重常识,回归常识
尊重常识,但不排斥独立思考
左手常识,右手创新
尊重常识,不唯常识
颠覆常识,创新思维
常识的两面性
常识戴着面具
(注:要揭开面具,见到常识的真面目)
面对常识,尊重或打破
反常识闹剧何时休?
守住科研的常识底线
谨防披着科学外衣的伪常识
打破常识,但不可驰于妄想
可以反常识,但不可“反智”
下水作文
回归常识,涵养理性
文/徐子衿老师
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诚然,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确实需要突破常识,颠覆传统,甚至需要“异想天开”、“脑洞大开”。
但吊诡的是,在科学昌明的当今时代,我们却往往缺乏基本的常识。“特异学生”的“意念和能量传播",能使熟鸡蛋返生……如此“怪力乱神”,不啻于“皇帝的新装”,悖离常识,欺世惑众,却有不少人信以为真。啼笑皆非之余,我们不禁陷入沉思:国人常识匮乏的背后,是理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缺位。
常识是什么?常识可以是人们积久而成的正统或偏见,上帝造人、日心说、天圆地方……都曾是人们信奉的常识。
但更有:太阳东升西落,水往低处流,人类生老病死……至今不易,这些也都是常识。
因此,常识不是因循守旧、经验主义的标签;很多常识,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生活中检验过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尊重常识,绝非因循沿袭,缺乏创新精神;尊重常识,恰恰是崇尚科学,尊重实践,敬畏真理,捍卫一切人类文明,是“站在巨人、前人肩膀上”。
揆诸当下,人们的认知水平、科学素养也居于较高的“水位”。然而,层出不穷的网络占卜、封建迷信、伪科学、谣言、虚假人设,却能大行其道,令很多高学历的“新文盲”、自诩精明的现代人中招,深信不疑,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君不见,当“地球末日”的惊悚预言袭来时,我们如惊弓之鸟,纷纷购买所谓的“诺亚方舟”、“急救包”,殊不知常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地球不复存在时,急救包何济于事?当“状元笔记”天价抢购时,人人以为是“唐僧肉”,企图分一杯羹,殊不知状元不可批量复制,状元笔记自然也会有橘枳之变的因人而异。食盐防辐射、双黄连治疗新冠、七天速成作文班……明显违背常识,但国人们趋之若鹜。
若要从心理层面剖析下以上做法,不外乎以下两点:
一是源于国人的从众心理。“人群是人的坟墓”。当所有人都陷入愚妄的狂欢时,理性就会被放逐,常识就会匮乏。当所有人都在不假思索鼓掌的时候,冷眼旁观的人,不应被绑架,或被视为异类,不容于世,或许他们就是理性的思考者,常识的捍卫者,“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即是此意。
二是心存侥幸、利令智昏。生活中的骗局屡屡得逞,除了那些“大师”的套路和陷阱之外,我们自身也难辞其咎。只要坚守常识,我们便不会上当受骗。哪些常识?比如“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没有能“剧透”人生、预测未来的“超人”……这些都是常识。让我们摈弃“幸存者偏差”的侥幸心理,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和幸福观,远离这些骗术和陷阱。
因此,在当今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回归常识,涵养理性,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否则,我们只会沦为拥有学历但不辨是非的“新文盲”,异化为“一个巨大的移动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