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音
竹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532
  • 关注人气:1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炼字的作用

(2019-08-22 14:56:31)
分类: 诗歌阅读、诗歌艺术、音韵声学

炼字的作用

2017-07-03  风舞三湘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作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深动、含蓄深刻得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炼字。

炼字的大致范围 

 

从常见的古诗词内容看,炼字手法往往体现在以下几类词中: 

1、动词。这些动词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能化美为媚。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弄”字再现出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韵。一个“闹”字展示出诗人心头所感到的蓬勃春意。 

2、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以绘景摹状,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个形容词,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数量词。数量词往往含虚数的意义,有很好的烘托作用,能增强诗句的表现力。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高明的诗人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再有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中“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其中的“两枝”将诗人惜花、怜花的一片痴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4、虚词。虚词用得好,往往具有疏通文气、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动的美学效能。如杜甫的《上兜率寺》中“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一句,仅“有”“自”两字,将空间与时间结合,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见于言外。如果说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减其色。 

对诗歌而言,炼字究竟有那些具体作用呢?

1、使语言简洁、准确 刘勰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善删者字去而意留,炼字的结果能用最简约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作为一代诗文大家的欧阳修,在这方面堪为表率,留下许多炼字而使诗文简洁的佳话:如他的名篇《醉翁亭记》,首句是环滁皆山也。有人看过原稿,上面罗列了四面山峰的名称,多达数十字,最后皆圈去,改为五字:环滁皆山也。又有一次,一位士人匆匆跑来对欧阳修说,他在来府的路上马受惊狂奔,结果把一只狗踩死了。欧阳修笑着对他说:你说了半天就六个字逸马毙犬于道。还有一次,一位士人写了首《鼓诗》献给欧阳修,是首五绝:紧紧蒙上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下雨,同是一样音。欧阳修看后笑道,其实每句四字即可,曰:紧紧蒙皮,密密钉钉。天晴下雨,同一样音。士人还未来得及说佩服,欧公又说,其实每句三字即可:紧蒙皮,密钉钉。晴和雨,同样音。士人听后也开玩笑说,还能再减吗?欧公说当然可以:紧蒙,密钉。晴雨,同音(以上俱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炼字除了使诗文简洁外,还有一个功用就是使其更为准确。李渔在《窥词管见》中就说到这一点: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古代的诗话中有个一字师半江水的故事,就是讲如何准确炼字使之合理。

一字师说的是唐代诗僧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齐己携此诗来谒当时的名诗人郑谷,郑谷反复揣摩后对齐己说:其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句不准确,因为数枝非早也,末若一枝佳。齐己不觉拜倒曰:一字师也。(计有功《唐才子传》)既然诗题是早梅,那么,一枝开肯定比数枝开要早,也更切合诗题诗意。齐己也是著名的诗人,能拜倒称师,这是炼字的功劳。 半江水说的是任蕃改诗的故事:任蕃是浙江会昌人,年青时举进士落第,从此游历江湖。有次来到天台山巾子峰,在寺壁上题诗一首: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题完后任蕃便离去,走了一百多里路后,突然想起用一江水不如用半江水,于是便赶回去想改过来,但到了一看,却早有人替他改过了。这让他十分懊悔,大呼台州有人。后来,这个山上再也没有人署名题诗。所谓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计有功《唐才子传》)。一江水改为半江水也是使诗句更加准确合理:因为天台山巾子峰,高峻异常。江水在如此高峻的山峰下,只要不是中天之月,就会受山峰遮挡,断然无法照临一江水而只能是半江水。

2、使形象生动 炼字不仅使诗句简洁准确,也能使诗句更加鲜明生动,更加形象地表达诗意。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除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文学风格外,语言的准确生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杜甫非常讲求语言的锤炼,所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清诗丽句必为邻都是他终生的追求,因此,他的诗歌语言生动而形象,有力地表现了诗意和主题。

如《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就很见炼字上的功力:正因为平野阔,方见星星遥挂如垂。一个字又反衬出平野的广阔;因大江流,故江中月影流动如涌。一个字又烘托出大江奔流的气势。《咏怀古迹》中的群山万壑赴荆门中的字,逼真地描摹出山势蜿蜒流走之势。《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一个字把春雨写得有知有感,也写出了雨丝绵绵,悄临人间的春雨特征。再如《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中的红入桃花嫩,春归柳叶新,用二字,把红、青颜色写成动态,不仅是从无到有,而且是从外到内———不说红色是由桃花生出来的,也不说青色是由柳叶生出来的,而说红色、青色是由外部归入其中的,这样写就颇富情趣,而且紧扣题目早春二字,把桃花初开和柳叶新生这瞬间的景物征象表现出来,写出春归大地的盎然生机。《月》中的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二句,本是写月亮从山凹之处升起,却炼出一个字,此字一出,则山立即具备了人的形体、姿态和行为。

以上诸字的锻炼,均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当然,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炼字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绝不止杜甫一人,诗例也不胜枚举:如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二句,通过二字使雁和山拟人化,似乎连这些飞雁、青山都能成为他的知己,带去诗人之所憎而送来诗人之所爱,从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诗意。再如两个宋词中炼字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和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说,著一字境界全出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因为通过字和字,把春意和花枝变得好像具有知觉,给人以动态感和生命青春的感受,唤起人们美好的联想和想象。周邦彦作为词坛大家,他的词摹情状物堪称一流。词论家强焕曾称赞他模写物态,曲尽其妙(《题周美成词》);王国维称赞他言情体物,穷极工巧(《人间词话》),获得如此盛誉与他长于炼字琢句有紧密关连。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美成词于浑灏流转中,下字、用意皆有法度。陈说的下字即是炼字,如其代表作《兰陵王·柳》开篇两句: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此词借咏柳起兴,引出离别主题,寄寓词人倦游京都却又留恋情人的凄惋心情。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离情别绪。所以周邦彦落笔即写柳荫。其中字是词人精心锤炼的诗眼,一则词中写的是汴河堤岸上的柳树。汴堤为人工开筑,故其上所栽柳树笔直成行。再者柳树阴浓,沿堤展列,不偏不斜,又显示出时当正午,日悬中天。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以直线和弧线勾勒塞外的荒凉寥廓,气象壮阔,笔力雄劲粗犷,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誉为千古壮观。周邦彦把王维诗中的这个字移用来描状春日正午汴堤上的柳阴,状物切实逼真,又渲染出一种寂寞、单调、苍凉的情调氛围,可谓用字大胆出奇。第三从视觉效果上看,字画出一道色彩由浓变淡、由近到远的直线,使画面有一种深远的视觉效果。另外,笔直成行的柳阴与婀娜起舞的柳丝,构成了直与曲、刚与柔、静与动的对照补充,所以字用得确实精妙。下面,作者以一个字,直贯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四句,以疾速的语言节奏,表明所愁是风快、舟快、途远、人远,令人感到愁绪之多、之长。其中一箭风快半篙波暖,以名词用作数量词,从而组成两个对仗精工的四言句,使句子紧凑、浓缩,又有具体生动的意象。风快正衬人心之愁,波暖反衬人心之寒。回头句写的是路程遥远,便用一个七言长句来表达。而望人五字,句法明快疏朗,质朴无华,直写其思念情人之行为意态,却言浅意深,包含着无限的怅惘、凄楚。

清代贺裳《皱水轩词筌》评这四句是酷尽别离之情。另如《琐窗寒·寒食》一词,抒写客中寒食节对雨怀人之感,炼字上亦颇有功力: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 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此词可能是周邦彦早年旅居汴京之作。开篇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三句,唐圭璋评曰:起句点梁,次句入事,第三句记地。其中这五个字作为形容词修饰名词意象,都很准确、精妙,点明此时、此地、此人、此情、此景,字字切合(《唐宋词简释》)。接下来的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二句,写春夜之雨。明明是词人自己,却移情于景,营造出愁雨的意象,将雨拟人化,说是雨愁。愁雨这一意象新颖、强烈,显出炼字之妙。静锁二字更妙。雨已是愁雨,还被静锁在这小院之中,好像它只是洒落在词人独处的空间内。这两句化用了南唐后主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其实被锁的不是清秋,也不是愁雨,而是愁人字着意渲染寂静的环境氛围,反而使人感觉有声———夜雨的淅沥、点滴之声,词人的感叹之声。因此明人沈际飞在《堂诗余正集》称赞说:“‘静锁句,霎然有声。总之,三字,均可见出周邦彦选用锻炼动词和形容词来摹写物态的艺术工力。

3、能开拓意境 炼字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精美的字句,能使诗歌的意境向前延伸或向深纵拓展,更增加感人的力量,自然也就更好地表达的主题。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写的是客中送客,诗人以洗净雕饰、明净自然的语言,抒发了深厚真挚的惜别之情。其中第三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字就起到这种作用。因为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就像一出抒情短剧的背景,仅仅是为主人公的出场安排了恰如其分的时间、地点和演出时必不可少的道具、场景和时间,诗人的送别之情主要在后两句,但限于绝句的体制,已没有多少抒发的空间。因此诗人在三、四两句让情节来个大幅度的跳跃:它舍弃了送别之中一般过程的叙述,一下子从环境描写跳到饯行酒宴的煞尾,宴前、宴中的场面一概略去,从一系列送别的场面和动作中选取最感人的镜头和最富情感的瞬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尽说明酒已经喝了很多,还在劝饮,这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另一方面,诗人的千言万语也都寄托在这临别的最后一杯酒中。其中有对友人远去他乡的慰藉,有对友人的良好祝愿,也有自己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两句诗,前者是富有情感特征的凝重动作,后者是脱口而出的内心表白,使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达到了饱和点,也使诗人要抒发的情感显得分外集中和强烈,因此历代曲家为此诗谱曲时,对这两句都加倍强调,反复咏叹,如元代的《大石调·阳关三叠》,把劝君更尽一杯酒在曲中重复三遍。据说,当笛子吹到最后一叠高音时,管为之破。其中的字是个简洁又精美的诗眼,正因为有了它,才会反复咏叹,管为之破刘方平《月夜》也是通过炼字来开拓意境: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点出时间,写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后两句是精华所在,其中字是诗眼。诗人用一字突出虫声的力度,显示生命的动感美,描绘出春天月夜幽寂之中的勃勃生机,使意境向外拓展。

唐人祖咏有首《望终南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关于这首诗,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祖咏去参加进士试,试题就是这首《终南望余雪》,按当时朝廷规定的格式应写六韵二十句。祖咏只写两韵四句就交卷了。试官问他为什么不按规定的格式写,回答是要写的意思已表达完了。试官读后大为赞赏,于是祖咏中了进士。这首诗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它短小精悍、包孕丰厚,还在于它通过炼字准确地表达了题旨,意境深远:首句阴岭二字点明是从北面终南山的,而洛阳正在终南山北,这就为结句城中增暮寒埋下伏笔,做到首尾照应。次句浮云端三字点出积雪的厚度,也突出了山的高度,至此已把诗题《终南望余雪》五字中的四个字终南望紧紧扣住,接着的三、四两句便极力对剩下的诗眼——“余雪中的进行描绘和渲染。其中霁色是描写雪停后白雪红日的美景,暗写余雪,这是从视觉落笔;暮雪是写傍晚时分,雪的寒气直逼北面的洛阳城。霜前冷,雪后寒这符合生活常理,也是在夸张终南山高雪厚的威力,这是从触觉落笔,暗写雪之威。总之,全诗二十个字,从视觉到触觉,从形态到色调到内在的威势,从各个侧面紧扣诗题《终南望馀雪》来描述,简练、形象而又精彩,难怪考官要破格录取了。

4、能增强抒情效果例如杜甫的《蜀相》,意在表现对志清中原、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仰慕之情,其中也暗含对身处安史之乱中国事的忧虑。其中两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诗眼更是增加这种抒情效果。上句承接首句丞相祠堂何处寻。祠堂内碧草映阶,一个字足见绿草深深,无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的荒凉之状;下句分承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黄鹂隔叶鸣叫,足见树茂;一个字,表明武侯一生壮志未遂,他所献身的蜀国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祠堂的荒凉冷落,抒发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深深感慨,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层深意。这两句景语含情,情语寓景情景相融而莫分也(范晞文《对床夜语》)。李白《峨眉山月歌》的炼字更有特色: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诗写于他正当韶年,初离蜀地远游他乡之时,所抒发的也是常见的思乡之情。但此诗历代的诗论家却赞不绝口,奇就奇在于四句短诗中融入了五个地名,而且写得自然流走、清新秀发,看不出任何斧凿的痕迹。明人王世懋说: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艺圃擷金》)。明人王世贞称此诗是太白佳境,并说: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艺苑卮言》)。诗中的峨眉即峨眉山,四川境内的一座名山;平羌即平羌江,又称青衣江,岷江的一条支流,在峨眉山的东北;清溪即清溪驿,是诗人从犍为到渝州路上的一个驿站;渝州即今重庆市,它和三峡皆为人们所熟知。上述五个地名用等动词和趋向动词关联在一起,串成作者的离乡路线;其中又贮满诗情,很好地抒发了诗人的离乡之思:峨眉谐蛾眉,蛾眉弯弯,山月也弯弯,皆似愁;山月犹有平羌江相伴,人却不见所思之。清溪和三峡一带多猿,啼声清绝,所谓猿啼三声泪沾裳,情和景又如此契合关联!能和这种精巧构思和准确炼字相媲美的只有杜甫作,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也是连用四个地名: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其中用穿等动词和趋向动词关联在一起,串成作者的返乡路线;也是一气贯注,气势流走,只不过是返乡而不是离乡路线。看来,韩愈所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是确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