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列锦,就是只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而不用动词、动词短语或连词来摹景叙事、抒情言志,从而构成一幅生动感人画面的修辞方法。这种被吕叔湘先生称为“词组代句”的列锦修辞法,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
我国古典诗词追求语言的简练、含蓄,意境的深远,韵味的隽永,因而凡是对语言表达无甚重大影响的字、词都应省去,句与句之间说明性的中介环节亦可略去不表。这样,诗词往往给人一种似断实连、貌离神合的跳跃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千古传诵的名句,仅仅十字就写出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且既有声响,又有色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没有一个动词,而人、物的动作尽在此中;未用一个字抒情,而情思尽溢与言外。这就是列锦修辞手法的妙处:虽不假雕饰,但能传神描摹事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几个名词的排列,勾勒了一幅凄清萧索的清晨景色图,曲折的透露出早行旅人孤独的心境和羁旅行役的艰辛。
列锦修辞法在古典诗词中被广泛运用,主要原因在于它和我国古典诗词的特点、要求相一致。列锦的句子节奏鲜明、神采斐然,言简意赅、词约意丰,不仅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有“咫尺万里”之功效。另外,列锦的语句由于其含蓄隽永,词断意连,形散神聚,因而给读者以充分的想像、进行艺术再创造的余地。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古典诗词中频频出现运用列锦修辞方法的佳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这两句诗所列的“葡萄美酒”(葡萄所酿之酒)“夜光杯”皆为西域特产,作者借此巧妙地展现了西北边塞的奇特风情。王之涣的“一片孤城万仞山”则渲染出玉门关雄踞万仞峰峦之上的峭拔之势。而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不仅写出了空间的相隔———东南瓜洲和西北散关,而且写出了时间相迥———冬雪之夜和金风秋日。短短两行诗十四个字竟蕴涵着如此丰富的内容,主要在于列锦修辞手法的运用。虽未用一个动词,但雪夜渡江、战船森列;金戈铁马、秋日杀敌的激烈战斗场面却十分逼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其他例子
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韩翃(hóng)《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解析:第二联“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之所以成为名句,主要是列锦示人,无论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还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都用名词,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诗味醇厚深长。
运用列锦最为精妙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精妙词句,乍一看,前三句的九个名词似乎各不关联,但合而为一,却气象大变:这种傍晚时分的情景被一条完整的感情意脉穿珠般串起来,组成了一幅萧瑟冷寂的深秋晚景图,把天涯游子的羁旅惆怅烘托得十分浓烈。这种以景写情思,情景如此有机交融的艺术效果,使得小令荣获“秋思之祖”的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