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得易斋主人
得易斋主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776
  • 关注人气:2,4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爻预测---我是不是老子李耳的后人?

(2012-02-23 16:03:32)
标签:

六爻预测

文化

分类: 杂论杂占

2008年,老家宗亲来见,谈及将要重建李氏祠堂,印制家谱,据祖上讲,

本支李姓明末清初从河南迁居于此,繁衍生息已成当地旺族,宗亲讲欲在

家谱中写上本支李氏为河南周口市鹿邑县道教始祖老子后裔,恐有不妥,

征询与我,于是起卦决断:

          六爻预测---我是不是老子李耳的后人?

起卦公历:2008年5月25日7时56分(北京时间)。
起卦农历:二○○八年 四月 廿一日 辰时。

干支:  戊子年  丁巳月  乙丑日  庚辰时

主变卦    天雷无妄(巽宫)  之  天水讼(离宫)  [空亡:戌、亥]

玄武    ━━━  妻财戌土      ━━━  妻财戌土   

白虎    ━━━  官鬼申金      ━━━  官鬼申金   

腾蛇    ━━━  子孙午火 世   ━━━  子孙午火 世

勾陈    ━ ━  妻财辰土      ━ ━  子孙午火   

朱雀    ━ ━×兄弟寅木      ━━━  妻财辰土   

青龙    ━━━○父母子水 应   ━ ━  兄弟寅木 应
先知断:应爻临父母用神发动,取其为用神无疑,初爻父母为起源之地,动生兄弟,兄弟动

        生世爻子孙,一气循环相生可以断本支李氏为老子后裔。

       有人问,日令丑土合应如何解释(绊否)?

       曰:卦见六冲,有合反为好事,且日月拱合,子水值太岁,应爻生寅无疑也。

      而且应爻临太极贵人,也是道教始祖老子之象。

  只可惜始祖临青龙,而我辈值滕蛇,其差距天渊之别,难望先祖之项背也!

趋势先知评:

其实同为华夏子孙,何必要区分你我呢?

想起白居易曾写诗自嘲:

     蜗牛角上争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生;

     随贫随富且欢乐,

     不开口笑是痴人。

 

老子故里,道家之源

 太清宫,位于周口市鹿邑县城东5公里的太清宫镇的东北隅,是老子的诞生地,也是祭祀老子的祠庙,1978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定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后汉书》和《鹿邑县志》记载,太清宫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庙。当时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水经注》载涡水又北,适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肃是也。此后,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典籍中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谒的记载。特别是唐朝帝王,对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称是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以老子庙为家庙。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三年(620年)封老子为始祖,大兴土木建造宫阙殿字如帝者居。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幸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称紫极宫。武后武则天于光宅元年(684年)追封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俗称后宫,其规模相当宏大。唐玄宗李隆基曾两度亲渴老子庙,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加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亲为《道德经》作注,御笔全文镑立《道德经注》碑一通。天宝二年(743年)李隆基下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相传,当时前宫祭祀老子,后宫祭祀李母。两宫相距一里,中间隔有一河,曰清静河,河上有桥,桥曰会仙桥。前宫住道士,后宫住道姑。两宫相商事宜,则以云牌传示,不允私自来往,其规矩之严犹如皇宫。前宫午门耸立,御道直坦,院内以太极殿为中心,周围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无殿、清静阁,将太极殿环抱其中。唐王室将太清宫奉为家庙,所以其建筑风格颇类长安王宫。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楼台殿阁六百余间,其气势宏伟壮观,建造精致华丽,金碧辉煌。

  宋帝好道,宋真宗赵恒自称道君皇帝,拨国库银重建太清宫,规模比唐时更大,并于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亲率群臣朝拜太清宫,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立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会真桥记等碑刻。在这期间,太清宫盛极,来往不绝的不仅有达官贵人,骚人墨客也常来此流连驻足。谢灵运、李白、杜甫、苏辙、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曾在这里留下尊老崇道、咏物状景的珍贵诗篇。此时的太清宫名声远扬。

  到了宋末,靖康之乱给太清宫带来了灭顶之灾,很多建筑都毁于兵火。到了金代得以重修,但己元气大伤。元朝统一后,重视道教,朝廷颁布保护太清宫的令旨,明确规定太清宫、洞霄宫属国家保护,规定在太清宫方圆四十里内的土地、树木及一切财产属太清宫所有。元代未年,太清宫一带屡患水灾,大部分建筑被毁。直至清康熙年间,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极殿,但规模已远不如昔日,较之于唐宋,仅存什一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