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迹•命运•理想——关于赵普秋的诗集《飘逝的梦》 □王晓峰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评论 |
http://s9/bmiddle/8c418fd54c60464622968&690
心迹•命运•理想
——关于赵普秋的诗集《飘逝的梦》
王晓峰
和普秋分别居住在两个城市里,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但一两年也难说见上一面。即便见了面,他的话也不多,默默的样子,几乎每一个话题都会简洁地开始,匆匆地结束,似乎从没有深入下去。有的人,即便是天天见面,见面也有无穷无尽的话,但终究难有什么印象;有的人,不经常见,见了也话语奇缺,但却会在心底认定这永久的朋友。普秋即是也。
普秋是普兰店市的作家协会主席。
这个外表沉沉的男人,其实内心是极为丰富和细腻的。
有他的诗集《飘逝的梦》为证。
这诗集出版在2005年,至今已经六年多了。但在这六年多的时间里,普秋将之修改增删,出了第二版;再修改增删,出了第三版。
绝吧?!
只能说他对这诗集,看得很重很重,并使之没有遗憾,尽量完美。也只能说,他对文字的喜欢甚至是痴迷。似乎这样反复琢磨的文字,才成为他生活里的必须和必要。我还意识到,他的更多话语和更多的思绪、心情,都在这文字里;他的全部生活,也都在这里。
在这文字的迷宫里,可以感觉到他的欣喜和哭泣,感受到他的心跳,感受到他的生活的历程,还能感受到他的梦想,他的思想和他的品性。文学作品是给读者阅读的。唯在阅读之时,才能探测和感受、确认一个作家的真实存在。作家活在他自己的作品里,是说作家自己铺设的文字迷宫,应该视为他的生活表达,生命的表达。
因此,有时我想,这诗集里的古体诗也好,新体诗也好,就体裁形式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表达了自己,现实的自己和自己的梦想。
我猜测,普秋在生活之中经常是内心偶有所动——无论是一缕声音、一片绿叶、一泓清湾、一曲弦律……在触动他的情思之时,都能成就他的一行行诗句。和许多诗人固守的内心自我不同,普秋的诗句,视野广泛,时事政治、历史故事、生存环境、旅游风光、寻常街景……这些常常不关诗歌里“小我”的更大历史事件及平常百姓生活,都成为普秋的诗歌表达。如此真实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社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在其中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憎,表达一个普通而正常的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表达着一个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无论如何都不能不说是诗的正道。这就是普秋诗歌里的士的情怀,如《英烈追记》(二十首)、《第四轮“六方会议”休会忧作》、《“神州五号”载人飞行圆满成功》等。还有表达环境保护主题的诗歌,如《怀旧》、《沉沦》、《绿色记忆》等。这些诗歌经常像是随手拈来,急就而成。但却是一个诗人爱国、爱民族、爱人民、爱社会的视野和心胸。这是普秋诗歌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即以士子情怀表达出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进步的礼赞。这显然也是一个人的性情使然:忠诚、仁义、无私无畏。这和中华民族的那种古典诗词情怀有一脉相承之处:关心历史和现实,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这些诗歌还体现着普秋的赤子之情。像《念卢兴群老师》里的师生情谊,像《致父母》里的洋溢出的真情实感,和孝顺有关,像《赠素素》里的文友之情,像《与双塔诸兄弟酒聚》的朋友之情;像诗集里新诗第一和三辑差不多都是爱的追寻和吟咏,差不多都是儿女情长的生活故事。这些故事都有极强的现实性和故事性,都能感觉着生活里的遭遇和情境,和真实有关,和情感有关。这也是些普秋的个人生命的经历,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这精神的生活里体现出一个人的性情、性格和生活的境界。对人情里至真的寻觅,对生命至美境地的问询,对自己生命及灵魂的历练,在此而有了一个又一个的过程,有了一段又一段的情感的流淌,有了一曲又一曲绕梁的旋律。这些诗歌让我真切地感受了生活的不易,让我读到了一个坚强的北方汉子,在背地里心里的哭泣和在阳光下的坚持。“九月的故事在闪光/今秋/因你有歌”,这是情诗,但却在柔情之中无比坚硬,可以以此来暗喻普秋的全部文字。
这“你”可以视为无特定所指,比如时间,世事风云,师友,也可以视为特定的所指,比如年轻的恋人,梦中的情人,还可以说是命运,可以说是梦想。生活里因为有“你”而有了激情和梦想,因为有“你”而显得有了希望有了动力,更因为有“你”,生命而有了色彩,有了充盈。
杨之水在《无计花间住》里说:诗词在古代的中国让“文人终于有了一片纯情的天地……凡涉一个情字的,皆可入于此。人生至极处,不是一个情么。在词的世界里,可以更深、更切、更精微地体味人生。”有点像是在说普秋。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