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正治疗经前头痛头晕6年验案一则
(2023-08-07 19:37:55)
标签:
马大正治疗经前头痛头 |
分类: 经方研究 |
马大正治疗经前头痛头晕6年验案一则
余文静
初诊:2023年7月7日。郑某,35岁。因“经前头痛头晕6年余”就诊。
现病史:患者月经周期25~29日,经期6日,经量中等,色鲜,无痛经,腰酸明显,偶感乳胀。经前1周头晕头痛6年余,易感冒,感冒时手足心热,前额及颈部出汗,局部冷。舌麻口干,饮水不解。背部冷痛,纳欠佳,胃易胀,寐欠安,入睡困难,晨起有疲惫感,大便日解1~3次,不成形,小便可。身高150cm,体重138斤。喉中有痰,痰多色白且咸。生育史:1-0-5-1。舌淡红,苔薄腻,脉濡。
中医诊断:眩晕。
辨证:脾阳不振,痰湿阻滞。
治法:温脾升阳,化痰胜湿。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减。
茯苓10g
嘱控制饮水量在1000ml以内。
二诊:2023年7月14日。痰咸已除,近一周人疲乏倦怠,气短,头晕。背部酸痛,舌麻,晨起口淡口苦,日饮水1000~2000ml。口干,便溏,日解2~3次。舌脉如上。
方药:中药守上方加生黄芪15g、党参12g,7剂。
三诊:2023年7月21日。痰除。舌脉如上。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防风汤加减。
茯苓10g
四诊:2023年7月28日。月经7月5日来潮,无头痛头晕,便干。舌脉如上。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蔓荆子10g
五诊:2023年8月4日。月经7月29日来潮,今已净,经前头痛头晕消失,自觉有外感先兆。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陈皮10g,7剂。
按语:中医古籍对眩晕的病因早有记载,《古今医统》言:“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朱丹溪提出痰火致眩学说,张介宾认为“无虚不作眩”。本案患者体型丰硕,平素易疲乏,易感冒此为脾气脾阳亏虚,气血化源不足;胃纳欠佳、脘胀,为脾失健运,无力运化五谷精微;口干,饮水不解为脾虚水湿内停;湿浊中阻,清阳不升故眩晕。此证属本虚标实,本案患者为脾虚湿阻眩晕典型。
《金匮要略》言:“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伤寒论》曰:“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方中泽泻泄热化浊、利水渗湿;“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温通经脉,补脾益气;白术、茯苓燥湿健脾利水;荷叶即可利水又可升发脾阳;《本草便读》称防风“补脾胃药用之为引者,以疏风则木不郁,湿去则土自健耳”。风能胜湿,鼓舞清阳;天麻、僵蚕祛风治眩。全方健脾利水,再加少许风药以胜湿,为后续治疗定下基调。又嘱患者少饮水防止增加脾胃负担,二诊时咸痰便除诉疲倦乏力便加参芪以益气,三诊合防风汤以增强祛湿疗效;四诊经将近,此时为眩晕发病之时,马师便以川芎茶调散为基本方,祛风散邪,引诸药上行以止头痛,经前头晕头痛消失。
马师此案前期未雨绸缪,以祛湿健脾为主,近发病之时,先其时投祛风止痛药直指病所,用方之精,全在运筹帷幄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