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正老师治疗耳窒验案一则
(2023-05-02 07:59:22)
标签:
马大正老师治疗耳窒验 |
分类: 时方医案 |
马大正老师治疗耳窒验案一则
李雅静
初诊:2023年4月4日。徐某,40岁。因“耳内闷塞压迫不适数日”就诊。
患者数日来常觉耳内闷塞压迫感,疲乏,便秘,两日一行,燥如羊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诊断:耳闭(清阳不升)。
治则:益气健脾,升清开窍。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生黄芪20g
二诊:2023年4月11日。药后耳窒感消失,lmp4.10,腰膝酸软,倦怠乏力甚,头晕,纳可,二便调。查体:BP113/81mmhg,P81次/分。舌脉如上。
方药:八珍汤加味。
熟地黄15g
按语:耳胀、耳闭是指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病初起,耳内胀而兼痛,称为“耳胀”或“耳胀痛”;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称为“耳闭”。早在《内经》中就有提及耳病与脾胃的关系,如《素问·玉机真藏论篇》言:“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灵枢·口问》亦言:“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上述条文所讲虽为耳鸣,但耳胀耳闭亦同理。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气虚,则不能化生气血,耳失所养而为之病。脾虚失运, 肠道传送无力, 肠道失于润泽, 腑气不行, 故见疲乏、便秘。故马老师予补中益气汤加减补益中气,升阳开窍,润燥通便。方中黄芪、党参健脾升阳、益气生津,升麻升提阳气;《本草便读》言柴胡“能条达木郁,疏畅气血”,《本草经百种录》又言其为“肠胃药也……能于顽土中梳理滞气”,且兼有升举阳气之效,此处用之一举多得,上通耳窍,下通腑气;葛根“以风药性主上行,能升举下陷之清阳”(《重庆堂随笔》)以上通于耳,又有生津之效可润肠,与藁本、防风同用升阳祛风之效更强;白术、山药有健脾润肠通便之效,生用量大时效佳;菖蒲芳香辟秽,清浊开窍;耳为肾之窍,用枸杞子滋肾,同时《药品化义》称之能使“大小便少利”,可治疗肠燥便秘;炙甘草调和诸药。一诊闭即耳窒感全无,药中病机, 故获良效,再予以八珍汤双补气血之余,佐以升阳通窍之品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