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老师治疗口腔黏膜舌下痒验案一则

(2023-03-16 11:25:27)
标签:

马老师治疗口腔黏膜舌

分类: 时方医案

马老师治疗口腔黏膜舌下痒验案一则

 

余文静  整理

初诊:2023年3月4日。占某,24岁。因“口腔、舌下痒”就诊。

现病史:口腔、舌下痒2天。平素寐可,纳欠,常感恶心,胃胀,易腹泻,大便软,日解1-2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口腔黏膜、舌下瘙痒。

辨证:胃火。

治法:清胃泻火。

方药:清胃散加减。

黄连3g  升麻10g  生地黄15g  牡丹皮9g  当归3g  石膏12g  竹叶10g  芦根15g,7剂。

二诊:2023年3月11日。药进4剂,舌下痒除,大便溏稀2周,日解1~2次,倦怠,嗜睡,咽中有痰色白,日饮水1500~2000ml,喜热饮,多梦。舌脉如上。

方药:黄芩汤加味。

炒黄芩10g  炙甘草6g  炒芍药10g  大枣4枚  六神曲10g  炒谷芽10g  炒麦芽10g  凤尾草15g  小青草12g,7剂。

按语:中医古籍虽未记载口腔黏膜、舌下瘙痒的相关病症,但《素问直解》谈到“诸痛痒疮,皆属于火”并注:“火,旧本讹心,今改。诸痛痒疮,皆属于手少阳三焦之火”,可见此痒证与火相关。《灵枢·脉度》称“脾气通于口”,本案患者病位在口腔黏膜故与脾胃相关,故推知此患者证属胃火上炎,治宜清胃泻火以止痒。

方用清胃散加减,清胃散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方中用黄连泻心脾之火;生地、丹皮凉血;升麻辛凉升举,生脾清气;当归和血养阴以退阳;马老师又加石膏清泻胃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诸药合用,清生热降,药进4剂痒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