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医妇科水血学说》有感
(2022-04-18 15:46:10)
标签:
读《中医妇科水血学说 |
分类: 序跋及其他文章 |
读《中医妇科水血学说》有感
徐煜婕
刘希彦的《大医至简》里曾有这么一段话,让人印象颇深:“在《伤寒杂病论》的原文中,张仲景极少将临阵的心法,零散的涉及过一些,并不系统。方法后面的原理也极少言明。此书就像是一本只有招数没有心法的武林秘籍,历来但凭习学者各自参悟。”
初读马老的《水血学说》,惊讶于马老对于伤寒论透彻的认识,以及带来的感悟。
中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包括了对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长期医疗经验的累积。如本书前言所讲:“没有长期的医疗实践,便难以获得新的临床启示;没有通过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验证,便不可能将新的临床启示总结成心的医疗规律;没有一番缜密的探索与推理,便不可能将新的医疗规律上升为新的理论,提出一门新的学说。”
从发现到提出,从奠定框架到七易其稿,十年磨一剑,20万字的《中医妇科水血学说》带给我极大的震撼,且书中根据理论篇,临床篇,探索篇,逐步讲解水血学说这一理论体系,以及具体临床实践,内容详实,将水血学说娓娓道来。
仲景之学的好处在于朴素而蕴含大道,并不空谈,将道以致用,落实到人体的机理,病位如何,津液情况,表里上下的运行怎样,治病求本,而水血学说便阐述了水血治病发生的机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便能预防、治疗水血相关的理论依据。
水、血作为两种对人体联系紧密的物质来说,如同天平的两端,水与血的之间的动态平衡,体现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动态观的思想,在水血学说的治疗时,水血同病则水血同治,更是中医学另一基本特点—整体观的展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水血学说与阴阳学说且有相似点,但又有不同。水血如同阴阳,可相互转化,但不同的是,阴阳相对,通过制约达到平衡,而水血同源,如形如影,如手足一般,平衡打破便难正常行走。
全书将理论联系实践,理论中将历代医论一一摘出,从《灵枢》、《素问》到近代医家言论,从历代医案到个人临床验案,体现了水血学说这一学术体系的完整,多角度的运用,水血学说不仅可水血同治,治水亦治血;也可利水以止血,水行血自行。全书在运用水血学说的思想下治疗疾病的案例,不胜枚举。在水血学说的影响下,更加让人理解了辨证论治这一重要性。如水血相关的月经病中,水肿、经期过长与经间期出血都用猪苓汤加味,治法以利水升阳以止血,属异病同治,究其根本,乃是水病引起血病,疗效甚佳。
中医的演变,往往与历史密切相关,作为医家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在与疾病、瘟疫的对抗中总结的方与法、辩证规律等,往往给予后世极大的影响,医家们的学术思想如黑夜中灿烂银河,在与疾病斗争的漫长黑夜,照亮医学前行的脚步,时势造英雄,医家的思想不断传承与演变,在现代医学中,仍然能沿用下来,穿越千年,仍然熠熠生辉。但在现代医学,西医思想冲击下,往往我们越来越固步自封,画地为牢,经典如明珠蒙尘,束之高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老的水血学说,便更难能可贵,我们当继之努力,无负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