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

(2018-05-16 22:27:39)
标签:

心理

健康

育儿

分类: 心理学知识

     克莱因生于1882年,她想成为一名医生,但是她父亲不允许,还被迫与一个她不爱的无趣男人结婚。他们根本没有共同语言,她很无聊,性上得不到满足,精神也不振,但是心理疗法救了她。她离开了丈夫,读了她能读的所有东西,去听讲座,开始自己出论文。她很快与弗洛伊德的研究方向分道扬镳,开始研究鲜有精神分析学家研究的一个领域,儿童精神分析(the analysis of childeren)。

     弗洛伊德怀疑孩童可能永远不合适被分析,他认为孩童的大脑完善程度不够,尚未有可供分析的潜意识。但是克莱因认为,精神分析学者可以取得孩童关心内心世界的有价值的信息,于是,她把她的咨询师装备了小马、小人、小火车,通过研究孩童如何玩玩具,成为一名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早年在费伦茨的指导和鼓励下开始精神分析学习和儿童精神分析治疗,1926年移居英国直至1960年去世。

    克莱因作为客体关系理论的倡导者,其儿童精神分析主要是围绕客体关系展开的,尽管她没有放弃内驱力概念,但是她关注的焦点却转向了对儿童生活有重大影响的客体关系。她认为,婴儿通过内投和投射等机制建立其内外客体关系世界,并影响着自我和超我的形成,而潜意识幻想是这些机制运作的平台。正如她所说,“关于一个人的内部客体世界状态的幻想和焦虑是一个人行为、情绪和自我意识的潜在基础。

     客体关系理论相信:人的精神发展是在很早、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人格的发展与形成是客体关系,尤其是婴儿与母亲关系不断内化的结果,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婴儿与客体的关系,而非性驱力。 客体关系理论较少强调生物本能的驱力而较注重于人际关系模式的一致性。

      客体(Object): 是与主体(Subject)相对应的概念。弗洛伊德最先在讨论本能驱力和早期母子关系时引用了这个概念,他认为客体是本能需要满足的对象,这个客体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在客体关系理论框架里,客体是个体愿望或行为所指向的人,而不是非人化的物。

     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客体关系是指人际关系以及塑造个体当前人际互动特征的既往人际关系在其内心世界的残迹。

     客体关系理论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研究人际关系以及内在的精神结构是如何从过去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一种理论(Kernberg)”。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个体最初的精神发展是在非常早、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从与母亲完全共生的状态,经过自体表象与客体表象从熔合到分化,最终完成精神上的个体化与分离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内在精神世界。

       自闭状态:从初生到出生一个月。婴儿的绝大多数时间用于睡眠,处于一种原始的、虚幻的无指向状态。这是一种原始的自恋状态,基本上没有客体指向。

       如果个体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受阻,不曾和母亲或其它人形成共生圈,从而导致病理性的自闭,这就是临床上所见到的孤独症患者。

       共生状态:大约从出生后二个月开始,自闭的壳打破,逐渐形成一个积极的、新的保护层,这就是婴儿与母亲的共生圈。共生阶段的基本特征就是婴儿与母亲(客体)表象的幻想性熔合。在这个阶段婴儿以为他与母亲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种在精神上、情感上对母亲照顾的高度依赖以至于婴儿都意识不到这种照顾的存在。

      母亲也以照顾婴儿为其首要任务,甚至将婴儿视为自已的一部分。此时,婴儿通过母亲(乳房)对他的抚养来理解外部世界,并由此形成婴儿最初的自我表象与客体表象(Fairbairn称之为内精神状态Endo-psychic Situation)。

       在婴儿看来,把他喂养得很舒服的乳房(母亲)是好,并且是一切好东西的代表。此时,他觉得自己也是好的。这样婴儿就形成了一个“好的”自我表象和客体表象。 相反,如果婴儿经常被饿着或者没有得到适时的照顾,婴儿就会觉得这个乳房是坏的,他自己也是坏的,这样就形成了“坏的”客体表象和自我表象。

     一个稳定而良好的客体关系不仅能根据婴儿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提供适时的、足够的照顾,同时还可以让婴儿在与客体交往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其自我表象与客体表象。

       个体化与分离:出生四、五个月以后,儿童开始爬并慢慢直立行走,这使他有了关于自身存在的最早感受,这种对自我存在的觉醒称之为个体化,这是一种内在精神自主化的过程。此时,如果母亲能及时地满足婴儿的这一需要并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孩子就可以较好地从与母亲的共生圈中走出来,顺利开始他的个体化与分离进程。

      在完成个体化的同时,儿童还必须经历与母亲在精神上的分化、脱离并保持适度距离的心理发展过程,这便是所谓分离。一个稳定的、正性的客体(母亲)表象是顺利完成分离过程的基本保证。随着个体化与分离的进行,儿童逐渐用言语交流代替其它交流方式,超我及自我的各种功能开始发展,现实原则逐渐替代快乐原则,现实检验能力逐步建立。

   克莱因强调生命早期的4到6个月的重要性。她认为,婴儿生命的开始并不是空白的,而是带有减轻焦虑的遗传倾向,而婴儿的这些焦虑则来自经验到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两股力量的冲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