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奇峰精分50讲之六:温尼科特与客体关系心理学

(2018-04-23 22:38:04)
标签:

心理

健康

分类: 心理学知识
     温尼科特讲的最多的,就是母婴之间的爱恨情仇。
     温尼科特认为:根本就没有婴儿这个东西,存在的仅仅是母婴间的关系。
     母爱是人类最推崇,最喜欢歌颂的一种情感。但是温尼科特的理论首先就是石破天惊:母亲都会在潜意识里恨自己的孩子。而好的母亲可以意识到这种恨意。
他甚至提出了正常的母亲恨自己孩子的十七条理由(附在本文的末尾)。
      温尼科特提出这种惊世骇俗的言论,并不是要否定母亲对孩子的爱,也不是想要挑拨母婴之间的关系,而是为了让母亲能为孩子提供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爱。
     妈妈要在孩子恨妈妈之前,先开始“恨”孩子。只有这种“恨”,才能产生a gentle push(温柔的一推),才能避免母婴之间共生,融合,或者说一体化,才能让孩子走向成熟和独立。很多父母呕心沥血地爱自己孩子,而孩子却十分叛逆,甚至讨厌自己的父母(尤其是在青春期),殊不知,父母的这种爱就是孩子恨意的源头。
     关于这种恨意,曾奇峰还举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大概十多年之前,有一个妈妈带了一个5岁的男孩到我这儿来做治疗。这个男孩的问题是只要一接触到白纸,就有全身发抖的感觉,像触了电一样。起因是这个孩子在青少年宫参加绘画班,那天老师安排的作业是画苹果,而这个孩子想画猴子,但是老师坚决不让他画猴子,而只能够按照素描的要求按部就班地从苹果开始画起,并且把那个孩子训了一顿。这个孩子当晚回去再摸到白纸的时候,就出现了全身触电般的紧张的症状。在我知道这个病因之后,就觉得这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
     我当时就给这个孩子说:“现在妈妈、我、还有老师,在绘画这个问题上面绝对不再干扰你,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然后这个孩子就说:“那我天天画猴子。”我说:“好啊,你就天天画猴子,好不好?”他说:“好。”过了一会儿,我拿了一张白纸给他:“你再摸一摸,还有没有电?”他一摸一点反应都没有,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过了两个月,这个妈妈又把这个男孩叫到我这儿来说,这个孩子又出现了这个问题 已经不知道是因为什么直接的原因。我就跟他说:“叔叔教你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以把身上的电放到地底下去,这是一门功夫,别人我都不会教的。”然后那个小男孩听着我要教他独门绝技,他觉得非常的高兴,他就说:“好啊!”我说:“我马上给你一张白纸,你身上肯定就会出现触电的感觉,对不对?”他说:“是。”我说:“这个时候,你就暗自发功把脚趾这样一抓,然后心里默默地说一个字,走,那个电的感觉就会传到地底下去。”他说:“好,我知道怎么做了。”
       我就找了一张白纸给他,然后明显得看得出来,他全身在抖,然后我就跟他说:“发功。”他真地在我完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做了我刚才交给他的那些动作,然后全身的颤抖的感觉立即终止。他非常地高兴,觉得自己学了一门功夫。然后我继续沉醉在自己的自恋性的满足中间,就让他们母子两个拿着收费单走了。过了20分钟我下楼去,护士跟我说:“刚才那个妈妈真的是很有问题。”我心里一惊,问:“怎么了?”护士说:“这个妈妈拉着这个孩子的手下来,还不相信她儿子的这个毛病被解决了,她在护士办公室拿了一张A4的白纸,塞在她儿子的手里面说,你再摸一摸,真的就没电了吗?我不相信这么快就治好了,不可能。”
      我心里当时一惊,我估计我体会到的是那个小孩的触电的感觉。
      因为听到他妈妈在护士办公室所做的这个事情,让我强烈地感觉到这个妈妈内心里面非常地希望孩子有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都是为妈妈生病的。”
      温尼科特最为重要的一个术语:Good enough mother。曾奇峰将之翻译为“ 60分妈妈”。
      在孩子感受到了最大恐惧和威胁的时候,母亲还没有出现。(0分妈妈)
      在孩子每次面临恐惧和威胁之前,妈妈就出来干涉。(100分妈妈)
      在孩子体验了恐惧和威胁,感到绝望之前,这时候母亲出现并给予支持和安慰。(60分妈妈)100分的妈妈,其实和0分的妈妈一样糟糕。曾奇峰甚至将“60分”这个概念引申为了一种人生哲学:100分是残缺,60分才是真正的完美。
       温尼科特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有关“镜映”的。通过对数以万计的婴儿进行观察研究,他发现对于一个一、两岁的婴儿来说,看着妈妈的脸,看到的其实是婴儿自己。孩子每天都在被妈妈的脸催眠。(妈妈开心,我就是好的;妈妈不开心,我就不好,要倒霉了)由此可见,如果一个母亲患有产后抑郁症,对她的孩子将会有多么深远的影响。
“过渡性客体”是温尼科特的提出的另一个概念。大拇指其实是孩子的第一个过渡性客体。婴儿需要有一种对自己的过渡性客体有一种能够完全控制的感觉,如果一个母亲在趁孩子不在时,将他的玩具熊洗得非常干净,这种做法可能会让孩子的人格破碎。
还有就是“抱持性环境”:在婴儿的自体满足中给予认可,也可以在其经受挫折时给予保护。
      曾奇峰将其形象的描述为给孩子“穿大鞋”,相反就是“穿小鞋”,让孩子觉得自己动则得咎。
      母婴间隙(span):母婴之间再亲密也要有间隙,其实就是边界。容忍间隙的存在就是信任,是创造性的来源。母婴之间40%的间隙就是创造力滋生的空间。
      最后说一说温尼科特的五个治疗要素:专业设置,治疗环境或氛围,允许病人表达情感创伤,允许病人表达攻击性,重建病人的自恋感。
      PS1:对“不耐烦”的分析:人用“不耐烦”把别人推远,以免自己被过近的距离引发性唤醒。
      PS2:正常的母亲恨自己孩子的十七条理由(以下内容皆自网上搜集)
1、婴儿不是她自己心中设想的那样。
2、婴儿不是童年的游戏,不是父亲的孩子,不是兄弟的孩子,等等。
3、婴儿不是被神奇地制造出来的。
4、婴儿妨碍了她的私人生活,对那些占据或吸引其思想的事物形成了挑战。
5、母亲或多或少地感到,她自己的母亲需要一个婴儿,因此生个孩子是为了安抚她的母亲。
6、婴儿伤害了她的奶头,即使吸奶时也在伤害。这最初是一种咀嚼行为。
7、他是无情的,对待她就像对待一个下等人,一个不领取报酬的仆人,一个奴隶。
8、从一开始她就只好爱他、爱他的排泄物以及爱他所有的东西,直到他开始怀疑自己。
9、他总是设法伤害她,周期性的咬她。
10、他表现出对她的幻想破灭。
11、他的兴奋的爱是碗橱的爱,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就把她像橘子皮一样扔掉。
12、婴儿起先一定是支配性的,他被保护免于偶然事件,生活必须以他的速度展现,所有这些需要母亲连续的、逐条的研究。比如,当她抱着他时必须不能焦虑,等等。
13、最初他一点也不知道她所做的,或者她为他所作的牺牲,特别是他不能体谅她的恨。
14、他怀疑她,拒绝她的好食物,使她怀疑她自己,却和他的阿姨吃的很好。
15、度过了一个糟糕的上午,她和他一起出去,他向一个陌生人微笑,陌生人说:“他难道不可爱吗?”
16、如果她从一开始就抛弃或疏忽了他,她知道他将永远报复她。
17、他使她兴奋,但也使她感到挫败——她不能吃了他,也不能与他性交。
这十七条理由也可以对应母亲的十七个幻想式的需要:
1、婴儿应该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健康、可爱、聪明的;
2、养育婴儿应该像童年的游戏那么有趣才好,爸爸、哥哥应该像我一样那么深爱我的孩子;
3、婴儿的出生应该是充满神奇和浪漫色彩的;
4、有了婴儿我应该可以继续我原来的事业和爱好;
5、我要是不生孩子,我爸爸妈妈也不会失望或生气的;
6、喂奶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乳头被咬破流血是绝对不会发生的;
7、只要我对孩子好,他就会感激我,孝顺我的;
8、我可以不爱孩子的,就像不爱破旧的布娃娃一样;
9、我的孩子绝对不会伤害我的;
10、我的孩子觉得不会对我失望的,儿不嫌母丑;
11、我的孩子不会吃饱了奶就不理我的,他结了婚也会经常想念爸爸妈妈的;
12、在我和孩子的关系中,我说了算,叫他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
13、我为他受了这么多苦,他一定会记住我的付出的;
14、我的乳汁我做的食品,对他来说一定是最可口的;
15、他最喜欢我,不会喜欢保姆或者陌生人超过喜欢我;
16、即便我疏忽了他,他也会原谅我的;
17、他是属于我的,难道不是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