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心理分析发展简史
(2017-10-02 14:31:55)
标签:
绘画心理分析健康 |
分类: 心理咨询 |
早在18世纪末,欧洲精神病医生就开始把绘画作为一种诊断精神疾病的方法。现代心理学的先驱弗洛伊德发现:人被遗忘或被压抑的记忆,会以表象和象征的形式在人的梦里或者艺术作品中出现。病人们经常说他们无法用语言把自己的梦表达出来,但可以画出来。弗洛伊德的研究表明,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是理解人类内部心理世界的一个途径。
弗洛伊德通常不主动要求病人画出梦中的表象,而另一个现代心理学的先驱荣格经常鼓励病人画画。荣格对人的原始心理模型和视觉艺术中一般性表现方式之间的联系做了研究,为人们理解绘画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奠定了基础。荣格认为,通过象征物进行幻想是人的内心世界在经历心理创伤或磨难时试图寻求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
绘画心理分析是从对儿童的观察开始的。19世纪末人们开始关注儿童在绘画中所表现的内心世界。相对语言的表达,孩子们似乎更多地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1885年,库克(Cooke)对儿童绘画的各种发展阶线进行了描述,而且强调了这个阶段理论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到了20世纪初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开始兴起,绘画开始成为一种结合心理分析的艺术治疗形式。在20世纪中期则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绘画治疗观点的对峙,代表人物是玛格丽特·诺伯格(Magaret Naumburg)和依蒂丝·格拉玛(Edith Kramer)。其中,诺伯格主张绘画治疗的作用是使病人对所处境遇和发生在身上的事情进行知觉重组,而格拉玛认为绘画治疗在于治疗师在医患关系中所扮演的参与和分享的角色,这种角色有助于病人的自我成长。最后,20世纪晚期,罗杰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绘画分析和治疗的发展。
除了临床上对绘画的分析和应用,从20世起初期开始,有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样本的实证研究。
1921年,伯特(Burt)用“画人”作为智力测查的方法,对儿童智力发展水平进行测量。伯特大量地分析了儿童和青少年的绘画,并把他们的绘画分为不同的阶段:2-3岁为涂鸦阶段,4岁时用简单线条描绘事物,5-6岁时开始用粗略的象征表现人和动物,6~10岁时学习描绘细节,11岁时开始临摹作品,12-14岁用装饰、几何图形来表达,青春期时人才开始对色彩和形状感兴趣。
1925年,诺拉姆(Nolam)、路易斯(Lewis)和史滕(Stern)对神经官能症病人的自由绘画进行了心理分析。
1926年,佛洛伦斯·古德伊那伏(Florence Goodenough)尝试用画人的方法测试孩子的智力。这也是第一种标准化的绘画测验,它很快地被传播开来,作为一种测量智力的方法广泛使用。
随后,在l963年,哈里斯(Harris)进一步发展了古德伊那伏的研究。他让儿童画男性(一位)、女性(一位)和自画像各一张。他还提出“绘画是认知成熟的指标”。他还修订了古德伊那伏的评分标准,根据年龄的差异,选择了73个评分项目,包括身体部分、衣着细节、比例与透视等。一些具体的项目包括:是否画出了头部、躯体、胳膊、腿等大的部位,身体比例是否正确,胳膊和脚是否靠在一起,头部是否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头发,是否有手指等。哈里斯把儿童绘画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儿童主要画有一定形状和特征的斑点;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模仿和复制,绘画中出现个体差异和人物的细节;第三阶段,展现美感和愉悦。
20世纪40年代,通过绘画可以确定一个人的情绪和人格特征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绘画可以投射出人的心理状态的观念,深入人心。绘画不但能反映内部心理现实,而且能表现绘画者的主体经验。心理学家们开始用“画人测验”评估儿童的智力水平,而且还作为测量儿童发展和人格特征的方法。随之,“投射性绘画”的术语开始出现,绘画投射测验也正式诞生。为了评估人格,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的文献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绘画投射测验,在1940年至1955年这段时间内,出现了大量使用绘画投射测验进行的研究,经研完发现,儿童画房子。树和人学事物能的反映出儿童的人格、知觉和态度。所以绘画展现了自我无法表达的信息。
绘画测验的形式和种类很多,我们可以根据测验的表现形式、内容和目的等来进行分类。在临床心理学中,常见的有这样几种类型:以智力测验为目的的“画人测验”;以获得有关人格特点方面信息为目的的测验——考克(Koch.K)的“画树测验”、布克(Buck.J)的“房一树一人测验”;以了解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病理等方面问题为目的的“家庭活动画测验”;为了了解视觉运动功能、脑功能状态的“本德格式塔测验”;以了解潜意识人格问题为目的的“景物结构化测验”。
194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克(Buck)提出的“房一树一人”(House-Tree-Person,HTP)测验是较为著名的绘画投射测验。布克率先在美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系统论述了HTP测验,后被许多国家引进并加以推广应用。这项测验是作为智力测验的辅助工具开发出来的,任务是画出一间房子、一棵树和一个人,因为这三个物体为每一个儿童所熟悉,包括年龄很小的儿童,而且这三样东西可以诱发儿童的联想,并可能将联想投射到绘画上。布克曾说:HTP测验能激发儿童有意识的联想和无意识的联想,儿意画出的人、房子和树或其他内容可以反映儿童的人格、知觉和态度。房子能反映家庭或家庭成员的相关信息和问题,树能表现儿童心理发展和他们对环境的感受。咨询师可通过分析儿童画的房子、树、人的特征以及画的细节比例、透视、颜色使用,对儿童心理进行评估。
同样以人物画作为投射测验工具的还有凯伦·麦克伏(KarenMachover)。他在1949年出版了《人物画的人格投射作用》一书,其中探讨了人物画与人格特质方面的问题,以及一些人物画和心理病理学方面的问题。他的基本理论是要求“画一个人”时,画出的人和作画者的种种情绪(冲动、焦虑、冲突)以及补偿的特点密切相关,所以,画出的人代表了作画者,那么用来画画的这张纸就代表了他周固的环境。麦克伏认为绘画(尤其是画人)可表现出作画者的冲突特征、防御机制、神经症以及病理学特征。他还为画中人的各个细节部位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一比如纽扣、口袋、烟斗等,同时也为画面中的其他事物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
1964年,乔莱斯(Joles)收集、整理了大量“房一树一人”的图画并对其各种特征进行了描述。1968年,科皮茨(Koppitz)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评分体系。她认为:“儿童最了解的人是自己,因此儿童画的人就成为内部自我及个人态度的肖像。”她还使用图画作为投射任务探查儿童绘画中所表现的情感问题的特征,她把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更注重儿童对自己和那些对自己有着重要意义的人物的看法以及儿童对待冲突的态度。科皮茨的思想代表一种更为“注重现实”的观点,在分析心理发展、人际关系和情绪因素的同时,更注重分析儿童当前的心态和感受。同时她还建立了评价儿童绘画发展水平和情感发展水平的标准,并设计了5-12岁儿童的评分项目表。后未把又对11-14岁青少年进行了研究,并在研究中发现:11岁以后的青少年,在人物绘画的细节方面并没有系统地增加——虽然年龄不断地增长。
1969年,布克及哈姆尔(Buck &Hammer)将人物画作为投射测验的工具,探讨了绘画中表现的个体发展以及绘画投射的作用,同时还对“房一树一人”的技术及评估方式作了介绍。
1971年,哈姆尔(Hammer)在临床中应用了“房一树一人”的技术。
1931年,阿佩尔(Appel)在家庭研究方面引入了绘画的应用,为了获得家庭成员之间互动情况的信息,首先提出了“画一个家庭”的方式。1942年,沃尔福(Wolff)在此方面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赫斯(Hulse)在1951年提出画家庭图的技术。
20世纪70年代,罗伯特·伯恩斯和哈佛德·考夫量(Burms&Kaufman)发现在一般绘画投射测验中缺少动感,因此指导儿童进行一种家庭动力绘画,并在1970年出版了《家庭动力绘画》一书,从此动力元素被引入了绘画测试之中。他们要求绘画者表现“全家人一起做什么事情”。通过动态的画面,可以得到更多家庭成员之间是如何互动的信息。
家庭动态图也被应用到了学校当中:普洛特和菲利浦(Prout&Phillips)在1974年提出“学校动态图”模型。他们要求学生画出“我和学校里的人(老师、同学),在学校里做什么”,通过这样的工作来研究学生在学校里的情况。
1982年,沙堡(Sarbaugh)对学校动态图又做了进一步深入的研完—包括质和量两方面。
普洛特和塞尔默(Prout &Celmer)在1984年发现了学校动态图与学习成绩有相关性,并提出了此概念。
家庭与学校动态图是家庭动态图和学校动态图合并成的一个模型——诺夫和普洛特(Knof & Prou)在1985年为此做大胆的尝试。
对绘画的解释系统有很多,大致有:
1.布克的解释系统。有质的解释,也有量的分析。
2.1971年,乔莱斯(Jolles)的解释系统。乔蒂斯简化了布克的解释系统,其理论基础是精神分析学。他擅长运用心理动力学的观点来解释绘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3.1958年,汉默(E.F.H)的“象征解释”系统。他认为房子是唤起与家庭生活和家庭关系有关的情感的形象,对儿童而言,自我与双亲、兄弟姐妹的关系会在“房子”上显示出来;对成人“房子”则可能反映当前主要的环境背景及与配偶关系的质量。
4.1987年,本斯(Bums,R.C)的“房一树一人”动力绘画评分系统。通过分析被试表现在绘画中的风格、方式,行为,了解其情感、自我概念、与他人的关系等特征。
最近几十年来,以“房一树一人”为主题的绘画测验已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绘画心理测验之一。绘画心理分析最初是用来评判儿童的成熟度、智力,因为成年人人格相对稳定且自我部分形成,而儿童的人格还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自我意识不成熟,认知能力较低,焦虑很容易被激发。儿童倾向于用直接的行动和游戏来外显他的愉快、焦虑、混乱等,而绘画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非常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他们通过绘画,能表达出他们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心深处的情感,能把自己的某些经历表达出来。研究者基于这种观点,设计出绘画投射测验。绘画提供了一种手段,可以让人表达出用文字无法表达的信息。随着绘画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可以全面地评估作画者的人格。从儿童到大众,从研究到临床,绘画心理分析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前景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