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

(2013-04-16 10:43:41)
标签:

健康

 《论语》中提倡的美德:智慧与知识、勇气、卓越与“关注人的潜能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中提到的拉近幸福的六种美德是相近的,它们是世界上都推崇的基本品行,这也就是《论语》影响深远,深入,到现在还被全世界人们喜爱的原因。

  论语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论语》是一部采用语录体记载孔子及其思想言行的书,是思想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梁漱溟在《孔子学说之重光》中说:“孔子毕生所研究的,的确不是旁的而明明就是他自己。”《论语》中最显著的一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梁漱溟说:这是孔子说明他自己的话,但这些话的意思是什么呢?他仿佛是说他自己,说他自己的生活,说他自己的生命,说他自己这个人。孔子仿佛所致力用心的就是关乎他自己个人的一生。我们隐约地见出他是了解他自己而对自己有办法。孔子毕生致力就在让他自己生活顺适通达,嘹亮清楚;平都跟自己闹别扭,孔子则完全没有。明白自己,对自己有办法,是最大最根本的学问。

  我们想认识人类,一定要从认识自己入手。凡对自己心理无所体认的人,一定不能体认旁人的心理;只有深彻地了解自己,才能了解人类。了解了人类,明白了人类心理就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积极心理学就是用的方法专门研究人类正面的情感和心理的一门学问。

  积极心理学在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四个主要发展领域之一的积极健康,它不仅仅意味着人没有疾病,还要有积极情绪、人生意义、投入体验和积极的人际关系。在这方面孔子堪称楷模,他在这几方面都做到了极致。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个主要方面:积极教育被定义为传统技能和幸福教育。积极心理学家们界范围内进行研究,是否可以教授孩子们怎样可以更加健康幸福的知识,又教授孩子们传统的技能知识,这两种知识是否互相促进。孔子在教育学生方面也是世代的典范,他不但让自己的生命幸福,也交给学生、做事幸福成功的道理。

  作为儒学之首的《论语》之所以成为经典,必然有它可以穿越时空的价值。《论语》谈论的是关于人生的哲学,而人生的哲学在于人们应该怎样生活、如何。孔子教给我们的是朴素的、温暖的、贴近的,它能给我们喧闹的生活排忧解难。例如孔子追求合乎“”或“”的物质生活,追求充实而幸福的生活;“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交往原则,以及“厚德载物”的。这样的原则和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幸福。

  马丁·塞里格曼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提到拉近幸福的六种美德:智慧与知识、勇气、、、卓越。这是研究者们阅读世界上主要教和哲学派别的基本论著,列出它们所推崇的美德,找出各个教、哲学传统都赞同的美德。其中,研究者选中《论语》和《经》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对其进行了研究。这也就是说中相通的就是对幸福的追求。

  《论语》中关于智慧与知识论述很多。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之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要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朋友交往讨论学问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即使自己不被人理解也能从容面对,坦然接受,并相信自己的价值。这就像花的美丽即使没有人来欣赏而并不影响花的芳香与魅力。这是《论语》在开篇就阐述的快乐而智慧的言语。关于学习态度的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教育学生以诚实虚心的态度来学习是多么智慧啊!(《论语·学而》)阐明学习方法的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些方法是多么有效而实用啊!关于学习动机的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效果最佳的当然是爱好学习的那种人。阐明学习重要性及其与思考相结合的有:“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等等。孔子这些关于学习的论述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且切中了学习的要害。如果我们真能做到,那将成为一个幸福而成功的学习者,成为一个拥有知识与智慧的人。

  孔子学习的智慧里最经典的对话,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孔子每到一个国家是怎样了解那个国家的政事的呢?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先生是凭着与人交往时的温和、善良、庄重、谦谨、礼让而得到的。先生的这种求法大概不同于别人的求法吧?”的确,这是孔子的高明之处,他深深地懂得为人处事与交往学习的内涵。

  我们从孔子奔走于列国之间的年代里,曾多次受到的人生经历中可以了解到,每次他都以坚定的信心和勇气克服了困难。他经过匡,被匡人甲士包围,们很害怕。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孔子到宋国去,与在大树下习礼,宋司马桓魋想杀孔子,拔了那棵树以便给他颜色看。们都劝孔子快走,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在面前不惊恐,在武力面前不低头,对自己的德行能力以及人生充满信心,加上得当的措施,终于使他化险为夷。

  《论语》中关于阐述也特别多。例如: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说明孔子是一个很也很让人感受到他的温情的人。子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任。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大众,亲近仁人,在这些做好后还有余力才去学习文化典籍。实际上,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就是“仁”。“仁”的最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要在社会上取得自立,在事业上顺畅通达,也要帮助别人做到这样。这样感同的心理是积极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能力,是一种能带来正性情感的能力。

  《论语》中关于方面,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原则、,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放弃大司寇之位,开始了他颠沛的生活。在原则问题上,孔子的气节为后世树立了楷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心理学(《论语·里仁》)等等,都表明孔子是一个爱憎分明且对自己的很的人。孔子最的就是那些不分的好好先生,那些的“乡愿”,他说那是“德之贼”。有一次,一个乡愿式的人物叫孺悲的,要见孔子。《论语》上这样记载: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这明明是要让孺悲听见孔子在家。这让我们看到孔子的人性既能十分谦恭有礼,又能像一个普通人那样恨人,人,正和之恨那些犹太家赛人一样。我们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个伟人不是嫉恶如仇的。

  我们从孔子学音乐的故事可以看出其的卓越。孔子找到师襄学习音乐。他演奏一首曲子,演奏得很好了,老师都主动给他说你弹得不错了,你可以换一首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只会弹这首曲子的旋律,还没有掌握到他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老师说你换一首曲子吧,我教你别的。孔子说不行,我只知道它的技巧还不知道它的心意,他作这首曲子有什么用意呢?老师只好让他继续了,到后来,孔子主动说了,我现在知道他的心意了,但是还不够,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所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老师有点惊讶了,最后孔子说,我终于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了,这个人长得瘦瘦的,高高的,黑黑的,眼睛望得很远,好像在牧羊一样,除了是周文王,还会是谁呢?老师说这首曲子叫《文王操》,《文王操》就是用曲子来周文王。从这样的学习细节中可以了解到孔子的卓越的境界。

  一次,一位国君向孔子的一个问孔子是何等人,并未回答。他回来之后将此事告诉孔子。在《论语》中有这样文字:“叶公问孔子于子,子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在这段夫子自道的文字里,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生活的快乐、热情及其的卓越。

  积极心理学家苏德中(TimothyT.C.So)和费利西亚·于佩尔(FeliciaHuppept)认为的“殷盛”和马丁·塞里格曼认为的幸福感相似,是指有积极情绪、能够投入工作、感到人生有意义、能够与周围人和谐相处、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孔子可谓这几方面都做到了极致。孔子的生命历程是内在生命达到完美状态时的外在表现。

  在孔子看来,生命的终极目的就是生命本质和意义的完美实现,而生命的意义又在于伟大人格的形成,孔子认为自己的一生就是对这个目的的追求过程。生命的不断进步与完善“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生命而合乎规律的状态,它是生命的最终完美状态,是超越性人格的形成。林语堂在《孔子的智慧》一书中说:“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些伟大师表人物,他们影响之大多半由于其人品可爱,反倒不是由于他们的学问源深。我们想到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意大利圣芳济,他们本人并没有写过什么重要著作,但是给当代留下那么深厚的印象,其影响乃不可磨灭,竟至历久而弥新。孔子的可爱之处正像苏格拉底可爱之处一样。”我们从孔子身上,从《论语》里学习与领许多对自己学习、对自己生活、对自己的生命、对我们自身有益的,正源于孔子人格的伟大,的卓越,这些也是积极心理学所研究和关注的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