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建武平寻根之旅(上)

(2019-12-29 17:06:59)
福建武平寻根之旅(上)

      我们一行三人(笔者与二弟彭启博、三弟彭益绵)分别从上海、广州,广西玉林市约定于915日到达深圳。16日从深圳乘动车于下午6时到达龙岩市,开始了寻根之旅。彭玉林兄弟早就到车站等候接我们,对于彭玉林兄弟,我们虽然素未谋面,只在微信上相识,但相见恨晚,姓似亲人。

          917日,晴天

       我们一行三人,在彭玉林的陪伴带领下回到了武平县民主乡民主村坡下自然村,得到了彭氏宗亲们的热烈欢迎。接着我们一起瞻仰和叩拜了坡下村彭氏宗祠的的烈祖烈宗,并与宗亲们一起合影留念。

         陂下村彭氏宗祠,地处两河溪汇聚中心,坐西北向东南,坐乾山否卦吉度分针。始建于明朝年间,原为一厅两房的土木结构,由上下两座组成,中间有一小天井,上厅两边隔壁均有一房间。宗祠前面有一大地坪,坪前有一口月亮池,占地约1200平方米。过去由于年久失修,遗迹寥寥无几。2015年,在全村彭氏宗亲的努力下,在原来的基础上重建装修,面貌焕然一新,富丽堂皇。在宗祠里我们与彭加庭、彭朝英、彭俊文、彭继英、彭玉林等几位宗亲们查看了这里的族谱,交流氏族对接情况,征询了解我祖迁移前的足迹,共进丰盛的午餐。还到了村支书彭卫东家里稍坐与众宗亲们畅谈欢聚,大有一种回到老家的感觉而倍感亲切。

福建武平寻根之旅(上)

        据我祖上1803年旧谱记载:始祖彭真一郎来自福建省汀州府武平县,祖居禾永坡坐南向北,面前二河相合,溪尾、黄沙、中布、水尾、马战东头、罗屋帐中心、结山过去黄竹湖中心,过是顶山腰是古次溪、钮溪到安远管下名寨,下尾声横过瓦窑,上长坑尾声记开。这次我们亲自实地考察确认了这村的二溪相汇的溪流与绪山岭地名的存在性,因为自古以来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山岭与河流是很难改变的,足见我们祖先从福建带过去的五代人族谱的村落位置标记的智慧。

        中餐之后我们一行三人与玉林及其叔叔彭俊淇一起,驱车到了民主。民主乡就是明清时代叫溪头圩,溪头圩四面环山,溪河由北而南穿过,河东开阔平坦为圩市中心,民居宅向一般依东山而面西水,为坐甲卯乙山,向庚酉辛,或反之而形成狭窄的街道,街道房屋看上去基本上是九十年代的建筑,民主乡政府就设置在溪河垻(这个坝估计就是清代所说的柔溪坝的延伸)之东侧,坐北朝南,前有一条跨河桥,沟通河西山脉,河西山脚较少人居住。玉林带我们去察看了民主乡计划开发的地段,看来民主乡的开发潜力是比较大的。

       我在编写我村《彭氏族谱》时,查阅了武平县的历史资料:民主乡原属武所,最早叫禾坪(""即禾刀子。意思是当时整个地带较平,比较好种植稻谷。清代禾平属丰顺平里辖,即旧武溪源永丰里,城西三十里,统图有三乡,村落一十有六)。原禾平以柔溪坝为最大,由于地形河道变迁,柔溪坝成了沙滩荒岗草地,并逐渐有人开基建房,以后扩大为经商市场,因此又名叫溪头,清末改称为和平,民国称为溪头圩,解放后称为民主以前编谱读史只是理性认识,现在实地考察认证获得了感性认知,心里感到无比欣慰及成就感。

        行程匆匆,出了民主乡热情的玉林兄弟,一直带我们去参观武平所古街。武平所即今的中山镇。武所是全国罕见独有的"百姓镇"。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筑老城,有东门、南门两条街道,明嘉靖19年(1540年)在老城东北增筑新城,有武所老街、中街、朝阳北街。五条街道长近700米,街宽3米,计有店铺100多间,谚云左手买烟,右手买火柴,生意兴隆。武所是武平县西南集市重镇,商业繁荣,商贾云集,武溪河水运犮达,盐上米下,来往客商多,几百户人在此经商、居住,因此又称百姓街。百姓街盛行姓氏门联,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每逢节庄喜事,各家各姓,均在大门贴上姓氏门联,如彭城新世家,黎阁旧家声等,表达念祖追宗、饮水思源之情。流连于古街,沐浴着中原古风,挨家挨户门上查看姓氏门联,我们的思绪早已神游于千年往事之中,别有一番感受与情趣。

福建武平寻根之旅(上)

        在古街上至今仍保存着一些志茶馆、老酒馆、老药房、剃头铺等。百姓街流行军蒙话。1938年,武所老街各店铺门口改装骑楼,铺上糖灰路面,直至现在。

        沿着铺垫石条的3米宽的街道,老屋夹道的古街,难掩其昔日风华,在她身上依稀残存的铅华,依旧散发着远古而诱人的清香。我们边参观边录像拍照,沿途经过东平公王庙及武德候王庙古迹,一直走到迎恩门。迎恩门属武所老城,原有四门:迎恩、永安、平定、常乐。武所先后筑有老城、新城和片月城,三城并立,相互沟连,片月城曾有一棵参天大树,枝叉伸向老城与新城,素有一树遮三城之说。一弹丸之地筑三城,修八门(新城的通济、朝阳、水门、文明四门)举世罕见。

         据称,中山镇乃闽粤赣边军事重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朝时设千户所,正千户所的官阶,比太守还高一级,且不受县署管辖,好比独立王国,故有此规模。

        老城的迎恩门建于明朝洪武24年(1391年),后历经劫难,武所城池被毁,至今仅剩迎恩门。迎恩城门之门槛石,传说为天然生就,刚好落在城门之枢纽口。据考证,明抗倭名将愈大猷在迎恩门上筑有读易轩,日教士子读书击剑,后毁于战火,仅遗一遗址。据说门上之鼓楼仅存石柱二条,石柱之南北两面均刻有对联,南面的对联是:人间文字无权全凭阴德,天上主司有眼独看心田"。北面的对联是:"风动鳌头阔展截河波浪,云踞鹤顶高看雁路题名"。登斯城楼,可府瞰新老两城全景,正如旧时的写照一脚踏双桥,两岸森林灯塔,沿城鱼儿路,千户入云霄

        在通过直达迎恩门的石条路的两旁还有二、三口古井。武所历来有九井十三灯之说。这些古井既是取水的场所,也有消防功能。现存古井大多为明清时所建园形,口径50100厘米,井壁用河卵石砌成,井栏用整块或三块红紫石或青麻石等打磨而成,高50厘米上下不等、井台用卵石或条石铺成约36平方米,这些水井,虽历经千年沧桑,刻上条条绳痕,任凭岁月流逝,井水依然清澈见底,水质口甜适口,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看着与古街相连的明代所建迎恩城门及读易轩,更衬映出古街的古典与悠远。

        出了武所古街,我们驱车前往《百姓众祠》参观。百姓众祠的后背山是武龙山。县城至古镇地势平坦,而武龙山则是从县城飞跃而来的神龙龙头,用威武的眼神盯着古镇。若非武溪河水隔着,武龙山大概能把古镇给吞了。为了降龙,县志记载,曾在山顶建有一塔,曰:剑锋塔;塔下筑有一寺,曰:武龙山寺。登上武龙山,俯瞰古镇,恰如清代秀才张广颜有诗云:一登武龙喘气瞧,上寺下庵隔山腰。对峙文武双峰塔,沿河五里三座桥。良田万亩分十塅,千家灶烟冲云霄。高瞻远瞩天然景,胜似仙境闷自消。

     《百姓众祠》的前身紫阳祠(十八将军祠)追溯起来,曾经是古镇人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地方读书,同时不忘先祖荫庇以供奉各姓先祖牌位,捐资兴建紫阳祠,地点就是武龙山下的码头上,距现在的百姓众祠只有数百米。百姓众祠,于2010年开建,2014年基本建成。是洪荣昌先生和邱宝玉女士,他们带头行善之举,才有了今日的百姓园。

        迈进众祠大门,我们就是掉进了古镇的文化之河。如在众祠内的文化之河里游上几圈,然而我不善于也不喜欢游泳,所以掉进文化之河后,不是嫌河水深就是嫌河水浅。看着每一张图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段简介都可以扩展成一部传奇。也许墙上的内容粗略了些、内涵单薄了些,但这就是我遇见的最真实的武所,是我心甘情愿去邂逅的武所古镇。

        古镇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物质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众祠的内墙展板上像河水一样漫过。一水三古桥九井十三灯古塔古庙古祠古街古城门古民居汉剧宫灯军家话姓氏联酿豆腐长安岽十里翠竹卦坑水库”......由于时间问题我们就像在河边走过,没有沾湿裤子就已远去;不阅历史、不观古迹、不赏非遗而是匆匆地不断拍照下来,供回去后慢慢咀嚼,更纯粹的在102姓氏的简介中,去漫找一块属于自己的姓氏姓的标签,找到之后大家合拍一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也足矣。

        此张彭姓的简介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武平彭姓始于明朝初年,始祖为彭永隆,原藉潮州揭阳县,明初奉调出征闽粤边界,封将軍,遂在武所开基,为軍藉,今传二十多代,主要分布在今中山镇、民主乡等地。人口约千人。这段描述与民国19年(1930)版续清康熙《武平县志》记载是一样的。

        心有灵犀一点通。我的脑海里猛然醒悟,寻找彭祯一郎的足迹脉络终于呈现在眼前:

       1、彭祯一郎就是彭永隆。祯一郎,祯二郎,祯三郎,是家族中的排行,俗称小名或曾用名,也可称为字号。"彭永隆"才是外用正名。

      2、彭永隆与彭祯一郎,驻武所时间的基本吻合。彭祯一郎后代,武平坡下彭氏至现今25代,每代25年计共625年,泉江村从迁出至今23代(因外迂少一二代为正常)。2019年一625年=1394年,即是说彭祯一郎是在1394年左右出生的,又从成盛子公1222年出生算起,经历君达、铨公、琰忠、文聪、福清、富公、祯一郎等七代,到祯一郎公即为1397年出生。而武平所建于明初,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5)。那么,彭祯一郎(永隆)驻守武所的年代约为1420年左右(即20多岁),与明初奉调出征闽粤边界,封将軍,遂在武所开基"所说的时间是基本吻合的。

      3、二人身份吻合。延年公,潮州揭阳人,生于1009年。到彭祯一郎为16代,以25年为一代计算,共400年,即生于1409年左右与上计算的1393也相差不大,这样与彭永隆(彭祯一郎)的出生时代是基本相吻合的。所以"始祖为彭永隆,原藉潮州揭阳县,明初奉调出征闽粤边界,封将軍,遂在武所开基,为軍藉,今传二十多代,主要分布在今中山镇、民主乡等地。人口约千人"的描述是正确的。因此,可以证实彭祯一郎,即彭永隆其人。

      4、从武所姓氏复杂原因来说,除了客家姓氏的迁来和丙戌屠城后由岩前兵营所迁来的姓氏及从龙岩、上杭、永定等地迁来的姓氏外,最主要的是军藉姓氏的迁来。明初卫、所兵制的建立,武所成了福建行都司统下的武平千户所。千户所是个驻兵的地方,于是遂有军籍姓氏的迁来。武所建立前后,迁来武所的军籍姓氏有据可查者,计有:丘、艾、何、王、李、危、车、吴、周、胡、洪、徐、夏、翁、陈、陶、连、许、张、黄、舒、程、彭,余、邬、贾、董、刘、郑、古、祝、侯、傅、龙、欧,共三十五姓。军籍姓氏迁来武所之后,大都在就地开基立业,繁衍生息下来。这是造成武所姓氏复杂的又一个原因。所以彭永隆是迁来的军藉。

       5、据说,武所曾建有军藉祠,供奉牌位为十八将军(即紫阳祠)。其中彭氏为其中之一的世袭将軍,在洪武二十四年武平千户所之前,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防卫,在武平镇周围建立了九围十八寨,置武平千户所后,先后又派遣了十八将和十八副将(各将军独自为一姓),到武所镇守,后来这三十六将在这里落籍为民,这样就使这里陡增36姓。

       6 据史料记载,明初,揭阳彭永隆迁武平开基。明世宗嘉靖年间,彭姓一支后裔入福建,留居汀州宁化,后分迁长汀、永定、连城等县。到清代,彭姓有人移居台湾及海外。这充分说明彭永隆后裔迁移的去向,为寻根对接提供了依据。

       7、彭永隆的支系后裔,据我广西兴业县泉江从福建武平来祖带来的五代《彭氏族谱》记载:彭祯一郎(永隆)生四子:志文、志忠、志达、志高。

       一志文支系:

       长子仁素生四子1政福(生一子鸾),2政富(生一子凤),3政铎(生一子鸣),4政禄(生二子钺、维)此支住福建。

      次子仁玉生三子,1政祥(无),2政礼(生三子高、鉴、锦),3政绿(无)。此支旧谱载迁移广西未知何县。

       三子仁安生三子:1政裕(无),2政柯(生三子太宣、太亮、太叶),3政文(无)。此支旧谱无载,可能在福建。

       四子仁稳生三子:1政洪(生四子宣、荣、敬、岱),2政常(生四子得、来、宗、贤),3政海(生一子赞),此支旧谱无载,可能在福建。

        二志忠支系,此支现在广西兴业县泉江村、浦北县等地。

        三志达支系,旧谱所记止此,可能在福建。

        四子志高支系,此支现在广西兴业县泉江村、浦北县等地。

        此为我族嘉庆八年(1803)重修族谱记载。

        8、从武平的地名来看,有九围十八寨星散于武溪河沿岸 ,为武所城的外围军事要点,起策应 、拱卫武所作用 如背寨、万营、下营、东寨、彭寨、中堡、将军、永平(寨)带字的地名大多有军事用途,或要塞、或关隘, 在历史长河中,武平关山重叠,为全汀门户,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连寨名也有彭寨

       9、彭永隆的后裔为何迁居?从巜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中查到:

    成化廿二年(1486),福建春夏连旱,禾苗俱槁,秋复旱,民多流移。成化廿三(1487),福建春旱无麦,秋大旱无禾。此年武平佃农丘隆等领导起义,进攻上杭及江西的石城、广昌、信丰和广东揭阳等县,烧官府、杀官吏,后失败,丘被害于上杭。

   弘治三年(1490),御史刘缨为镇压起义军派兵驻武平所。

   正德二年(1507),武平农民陈裕、吴显、曾惟茂等举义于岩前、坑,联合广东程乡(今梅州)李四仔等,提出平粜粮食,救济贫民的口号,结集20营寨于闽粤交界处与官兵抗衡。连续的大旱,天灾加人祸,彭永隆支系人口众多,为了生存而迫于不断外迁谋生。

         寻根到此,悟出如此结论,对一个七十多岁的我来说,反倒觉得脚步越走越轻松,没有累倦的感觉。口中忽得一诗:彭祯一郎太祖公,兴业武平一脉同。兄弟离别七世纪,相逢拥抱泪情浓。

        最后,我们终于来到了百姓园的心脏——百姓祖殿。祖殿外,放置着石块磨制的天灯(古镇里又叫宫灯),寓喻着添丁;祖殿内祭祀着炎黄二帝,摆放着200多个姓氏牌位。一幅对联映入我的眼里:百姓后宗无论姓张姓李都是炎黄血脉,众人共愿不分人后人前俱怀你我祖先,读着这样的一副堂联,心头有两个字油然而出——包容。小小古武所能容下百多姓人共处居住的气度,实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格局。包容是一种百姓精神,是一种和谐价值观,是你我共同漫漫求索道路上的携手。

         出了百众园,我们驱车前往永安桥。永安桥的石碑竖立于桥头。碑文写道:清康熙年间(17081728)邑绅王穆堂始建。清道光八年(1828)由其曾孙王启图等兄弟重建。清光绪九年(1883)重修。石构拱桥,七墩八孔,全长113米,宽3.7米,墩舟形,孔跨10.9米。嵌有永安桥石匾两面,母命继志石匾六面,石匾上镌刻有道光戊子仲秋之吉及建桥者名字,其中一石匾上镌刻光绪癸未年重修。保护范围:桥身四周各外向延伸20米。

        据说,此桥为一王姓老夫人乐善好施,嘱其子孙将为其做寿设宴的钱用于在此建一座大 桥,于清道光10年(公元1810年)建成。清末著名保台抗日志士、爱国诗人丘逢甲题写永安桥母命继志石匾镶嵌于桥的八拱上方。修桥补路乃积人生之大善也。据说,193062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和红六军在永安桥附近胜利会师,然后分头向武平其他地方进发,武平革命斗争从此更加如火如荼。2006年此桥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桥中间,望着由西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孕育着武所古镇的武溪河水,遥想昔日古镇的繁华,既有"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之感,亦有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之叹。

      参观完永安桥,玉林车我们去寻找我彭氏从福建带过的旧谱记载的彭祯一郎,葬武平寨东青树下,妣李氏葬老城榄子地的祖墓旧址。老城榄子地,是中间大两头尖之地。即是一树遮三城之地。按照玉林兄弟的回忆说,他上学时还记得此处有一棵大树,后来我们又去询问了周围的住房人们说,此处确有一棵大树,只是因修公路时,此大树被已枯萎被挖土机挖走。此大树生长处刚好又是三城交界之处,又呈榄子形。足可以证明此处与"彭祯一郎,葬武平寨东青树下,妣李氏葬老城榄子地相符。现今此处靠近江边,江边低凹处有人种有些蕃茹藤及蔬菜,有一小片用水泥打铺好的地方砌有一个小小的不一米高的小社址,还有未燃尽的香烛,估计是供人们祭祀的地方。再往下便是一个便于人们取水的用火砖砌好的泉水浅窝,泉水清澈,泉水从一条铁管口流出,出口处搁着一块青石板直接着铺好水泥的由上而下的小路,以便人们到此取水。

        站在先人所留下的榄子地,冬青树下的记载的地方,我感叹先祖们记事标物的智慧。我也深深知道祖墓的是不可能寻到了的,但我心里感觉到我的祖先灵魂就此处,他们一定是在临江见来水不见去水之处而葬,我站在那里双手合十,黙黙祷告祝愿。

       冬青树,【种名】:科青【学名】:Ilex purpurea Hassk.   【科名】: 植物界 种子植物门 。释名:冻青。亚热带树种,产长江中下游江苏、淅江、安徽、江西、湖北及四川、贵州、福建等省,喜温暖气候,有一定的耐寒力。适生长于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壤土,耐阴湿,萌芽力强,耐修剪。对二氧化硫抗性强。冬青树是常绿乔木,高达13米。 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冬青枝叶茂密,树形整齐,历来作为城乡绿化和庭院观赏植物。我国明朝浙江都司徐司马,下令杭州城居民在门前遍植冬青树。片月城的古树临江而地处阴湿,极其适宜冬青树之生长。如果片月城的古树为冬青树,那么彭永隆(祯一郎)就安葬在片月城冬青树下,妣李氏则葬在老城与片月城的交界形似榄子形的地方。

        我们在武所老街吃了晚餐,开车出到武平县城,己是华灯初放,在经过武平县城时,玉林兄弟带我们找到了我们旧谱提到的瓦子街旧址,玉林兄弟说,据村里老人介绍,古代为瓦子街就是现在武平法院的地方。瓦子街是武平通往外部世界的必经之路。我们的先人就是从这里往外地迁移的。                

                                  (2019.10于上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