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适应一年级的新生活
(2013-09-03 13:28:09)
一年级的孩子,从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换位”成了一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他们的角色发生了改变,这其中蕴含着太多的期盼,有孩子的期盼,有老师的期盼,也有家长的期盼。上小学一年级,可说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孩子们今后漫长学习生涯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所以,我认为除了学校对孩子各方面的正规教育外,家庭教育作为对课堂教育的补充或者延伸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也是孩子的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作为家长,帮助孩子迈好学校生活的第一步,比较自觉地适应学校新生活,爱老师、爱同学、爱集体,使孩子的身心得到正常发展,从而帮助孩子过好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就显得极为重要。那么,作为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尽快地适应学校的新生活呢?我认为主要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
孙x x的妈妈是学校的老师,她经常对她上一年级的孩子说的话就是:“你真棒!”孙x x曾这样跟老师说:“其实我知道我没那么棒。我有许多地方做得不是很好,比方说写字。”但奇怪的是每当妈妈这么说的时候,他觉得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上课学习更专心了,回答问题更积极了。可见,对于自我评价能力还很低的一年级小孩子来说,外来意识的作用力较大,他们往往将父母或老师的评价视为正确,有一种盲目的认同感。孩子周围的人是经常向他们发出你能行、你真棒、你可以做到的等正信息,还是发出你不行、你真笨、你真让我失望等负信息,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作为一年级家长,为了让孩子尽快地适应学校新生活,就要多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天真烂漫的童心,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为此,我觉得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让孩子讲一讲。入学初,家长要主动询问孩子在校表现,如“你今天学习感到开心吗?哪些事让你开心了?你今天在学校学会了哪首儿歌?”等,想办法让他们“学舌”。如果孩子不会系统地有顺序地说,家长就可以有目的地按时间顺序问,让孩子慢慢想,一件事,一件事地说,有时,甚至还可以把孩子念的儿歌等记下来,作为孩子的成长记录。如果孩子说得好,就及时表扬和鼓励,还可以及时与老师联系。这样,既培养了孩子说话的条理,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让他们觉得学校的新生活充满乐趣,从而变得喜欢学习。
4.让孩子练一练。学校里学习内容丰富多彩,上课、做操、唱歌等每项内容都有具体要求,习惯的培养也很严格,如队列、坐立走的姿势、书的摆放、举手回答问题等,都要按常规要求去做。此时,作为家长,可以请来一些还在读幼儿园的小朋友或自己亲自来当当孩子的学生,让孩子把学校里要注意的地方演一演,还可以采用“我们一起来训练”的方法,与孩子一起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这些常规要求。
通过实践,我认为以上讲、比、看、练的方法形式活泼,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可以唤起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帮助他们尽快喜欢和适应学校新生活。
二、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习的本身,对于形成和完善儿童的个性,对于儿童的主体发展乃至对于提高整个下一代的学习品质和身心素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一年级孩子中上课不够专心,作业拖拖拉拉,不会整理书包,读书、写字姿势不正确等习惯较差的学生大有人在。因此,培养一年级孩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重要。然而,水滴石穿贵有恒,为使孩子在第一条起跑线上不掉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有效的教育十分重要。为此,我认为家长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孩子认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玩,自制力不强,虽然老师布置的几乎都是口头作业,不用多少时间就可以完成,但是他们却很不自觉,有的孩子还不把口头作业当做作业,能不做就不做。此时,作为家长,对其进行一些督促和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①要配合学校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一年级孩子在没有养成好习惯时,尤其需要外界督促。家长就要在适当时候提醒孩子:“该去做作业了!”当孩子找出各种借口不愿做作业时,家长要打破孩子侥幸心理,严格要求,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认真完成的,当孩子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时可给孩子提供一个小闹钟,用于做作业计时,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训练孩子提高作业速度。
②家长不要做老师的替身。孩子初上学,在家做功课时,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是必要的。但有的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总是陪在旁边,一切准备工作由家长给做,有了困难家长马上予以解决,做作业时家长盯着,做完作业由家长检查、改错。这种做法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如果每次孩子有个词读不出,有道数学题不懂时,家长都会耐心再讲一遍的话,有的孩子或许会想:反正我不懂的,爸爸妈妈都会像老师一样再教一遍的,我以后上课听得不认真,也没关系了。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理。更重要的是,以后随着孩子年级的增加,学习难度的增加,家长的辅导一旦停下来,孩子的依赖心理不消除的话,成绩就会下降,到那时再后悔,或许已晚矣。所以,作为一年级的家长,还要时时在孩子耳边敲边鼓,让他们了解上课认真和作业优秀的关系。
③家长不要盲目请家庭教师和保姆。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或不想管孩子,就找个家庭教师或保姆来看着孩子学习,照顾孩子起居,那样很容易使一年级的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失去学习上的独立性,这对他今后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2.培养孩子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的习惯
作为家长,每天让学生看看课本,预习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看看哪些地方自己能看懂,哪些地方自己不明白,复习复习一天所学的知识,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还要再学一学,都可以提早了解孩子在知识上的缺欠,及时给予辅导,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预习和复习方法,从而逐渐让一年级的孩子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孩子广泛阅读的习惯
如今,新课程改革已在一年级全面铺开。学生学习的都是新课程,学习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面广,孩子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储备也多。而课内所学毕竟有限,作为家长还要在一年级孩子学习了拼音之后提供给孩子一些阅读的时间,慢慢地扩大孩子的阅读视野,选择一些适合孩子年龄、心理特点的图文并茂的读物,比如童话故事、科学画报等,以促使孩子保持对知识的兴趣,提高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4.培养孩子养成正确的姿势和讲卫生的习惯
现在的一年级孩子近视的很多,有的一入学就戴起了厚厚的眼镜。这很多都是由于姿势不正确,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但这仅靠老师提醒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给予提醒和督促。此外,现在一年级孩子握笔、写字姿势不正确,学习时爱咬笔杆,午睡时爱啃指甲等,家长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通过反复的强调和训练,使孩子克服这些坏习惯。
5.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和爱劳动的习惯
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为了孩子,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其他的事情都可以不做,所以许多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每天孩子的书包,家长代其收拾,孩子的铅笔,家长为其削好,孩子的衣服,家长为其穿,有的孩子家长还要给他喂饭,生怕他少吃,吃得不好,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结果呢,孩子逐渐养成了事事依赖家长,懒惰的习惯。都说:“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所以我认为指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很重要。作为家长,不仅要向他们讲清劳动的意义和必要性,还要不厌其烦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训练他们,家长必须不怕麻烦,不怕孩子做不好,不心疼、不代替,使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在家中有一个劳动的岗位,如每天负责拿报纸、倒垃圾等,不会做的也可以要求孩子学着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关心集体,适应学校生活,乐于接受需要自己承担的责任,乐于受集体的约束。
三、
有一个一年级孩子,不敢和老师讲话,上课时从不举手发言,平时只与邻座的一个小朋友讲讲话,极少参加伙伴们的游戏和活动,春游时就是一个人走来走去,看上去很孤单。而家长反映在家却像“百灵鸟”。的确,许多的孩子在家里是“百灵鸟”、“小喇叭”,在学校却是“小哑巴”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孩子不会交朋友,在新的环境里不善于交际,不合群。所以,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教育孩子学会交朋友。为此,主要要做到:
1.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心理。
让孩子努力做到三会:
①尊重别的孩子。为此,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能以貌取人。在孩子面前,家长不要随意评论他的小朋友,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出现矛盾后,家长要公平处理。
②相信自己。如果孩子在某方面擅长,他们的信心便可以建立起来,并利用这种专长结交朋友。有位专家说:“友谊是以共同爱好为基础的。如果你的孩子朋友不多,你可帮助他培养某些爱好,从而认识更多的朋友。”父母可以为孩子制造机会,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专长。同时,多鼓励他们在各种场合表达自己的意愿,多鼓励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多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情,多让他们思考在学校、家庭、社会中遇到的问题和碰到的事,并且表达出来,以使孩子在这种表达中充分学会与人沟通。
③遇到矛盾时能克服和化解。孩子需要家长指导,但家长也需要让孩子对一些事情有自主权。例如,家长往往会为孩子的打扮或发型而操心,但专家说,最好是让孩子在合理的范围内自己作决定。在选择朋友方面,也需要给孩子某种程度的自主权。同时,让他能试着自己去克服或化解与伙伴之间的矛盾。
2. 扩大孩子交往范围
有专家曾说,大人常犯的错误,就是以为孩子会自然地就成为朋友。其实,除非孩子能经常与朋友在一起,否则友谊很难增长,有时候,做父母的也许需要为孩子穿针引线。可以让孩子“走出去”、“请进来”,以扩大交往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