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项脊轩志 文体  文化常识

(2011-08-28 11:59:50)
标签:

杂谈

分类: 课文知识点

志,又称作“记”,,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它可以记人和事,(如《项脊轩志》)可以记山川名胜,(如《醉翁亭记》),可以记器物建筑,(如《核舟记》)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归有光 (1506~1571年 )。明代散文家、文学家、古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 归有光自幼通经史,善古文,仕途却很不顺利。33岁在中举人,其后20余年间,八次会试都不中,在这20 年间,他一边考试,一边以讲学为生,学生数千人。一直到58岁,才中进士。 归有光以散文著称。其文被称作“明文第一”, 文风朴实自然,浑然天成,无故意雕凿痕迹,是我国明代不可多得的散文大家,在唐宋派中成就最高。徐渭称其为“今之欧阳修也”。

 

                        先妣事略   归有光

亡母周孺人,在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夫家。第二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姐。过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第二年生淑顺,过一年,又生下有功。有功生下以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时更费力。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女佣说:“孩子这样多,我真苦死了。”有一个老婆子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常怀孕了。”先母举起杯,把水一气喝完,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病故。儿女都还小,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娘是睡着了。真是伤心啊!接着,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把两个孩子带到画工眼前,对他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像母亲。   

先母名桂。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辈辈住吴家桥。吴家桥在昆山县城东南,离城三十里,经过千墩浦,往南一直到桥,沿着小港向东。村子里聚居着许多人家,全都姓周。外祖父和他三个哥哥都因为凭财产而在当地有势力,为人注重简易朴实。外祖父常常和谐亲切和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   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劳动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天差个人来送点东西。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象是穷得揭不开锅。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环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喂奶,手里还缝缝补补一刻不停,间间房里整齐清洁。待佣人很好,即使到了非要棍打条抽的地步,也不忍在背后说些难听的话。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  

 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非常想留在书塾,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在半夜醒来,就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先母故世以后,外祖母何氏也病故了。周家染上了瘟疫。舅母病故;四姨妈嫁在顾家,又病故;一连死了三十个人。只有外祖父和二舅还健在。  

先母故世十一年后,大姐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先母生前应允的。故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先母生前给我聘定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女儿,格外想念先母。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

 

中闺——“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没结婚的女子就被称为称“闺女”,。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阁子———古代大户人家里 正屋的前边称作堂,堂两边的小房间叫做阁,阁一般只有大户人家才有,所以作者妻妹不知道什么叫做阁子。阁原先不是用作书房用的,是给家中的仆人住的,“家有老妪,尝居于此”,“此”即指“南阁子”。文中又说,“室西连于中闺”,“轩东故尝为厨”,这里的“室”、“轩”都指“南阁子”,也就是说南阁子西面是内室,东面是厨房,乳母住这儿,既方便带孩子,又方便做家务,实在是最合适不过。只是后来归有光长大了,才让给他做了书房。

先妣——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父亲的父亲)、大母(母亲的母亲,即祖母)。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垂髫(tiao):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束发: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盘在头顶)。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即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之年,。         加冠又“弱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表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象笏——“顷之,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手板。古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据《明史·舆服志》,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