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御苑兰馨记

(2020-12-30 22:18:26)
标签:

《御苑兰馨记》

慈禧

分类: 读书的摘抄

重印说明

御苑兰馨记——慈禧恋爱史和她的权威是德龄女士以传记小说体裁写成的关于慈禧的一本专著。作者是慈禧随侍女官中得宠的一个,慈禧曾多次对她吐露胸怀,加上她的亲身见闻与充分的资料准备,使本书成为反映慈禧这一历史人物的著作中比较可靠和有参考价值的一种。由于作者出身经历的缘故,书中存在某些错误观点和值得研究的问题,请读者鉴察。

此次重印所依据的是一九四九年一月百新书店的版本。为保留原貌,除对书中明显文字标点方面的谬误加以订正外,其余均不加变动。

 

作者序

关于慈禧的种种传说,大部分都是酒楼茶馆中那些毫不知道老佛爷内情的人胡诌出来的。甚至于写正史的作家也往往搜罗哲等人的胡诌作为参考。

不是我夸口,我曾随侍太后达两年之久,而且得到她的宠信,因而我敢说我有写述她老人家事迹的特殊的便利。老佛爷曾有好多次对我吐露胸怀,这本书便是以她的话作为根据而由我连缀成的。

一般造谣生事的人曾肯定的说,安德海与李莲英全不是真太监,老佛爷曾做过他们二人的恋人,又说她跟安德海还生了一个儿子。我只能说,假太监要想混入宫闱完全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太监进宫以前必须先受检验,冒充如何能行?

就是宫闱里的人,若得不到老佛爷的信任,也不能知道她的事情。宫内的闲言和茶馆中的闲言一样的靠不住。中国向来有一班专门造谣生事的人,位置越高的人,越被人说得厉害。

本书中的许多人物都曾为作者所熟悉,且曾一再交谈。我认识康有为、李莲英、荣禄、光绪、隆裕后、端王、同治的四个妃子、小儿时代的溥仪、珍妃的妹妹瑾妃、张德、恭王,还有老佛爷本人。在一九零三与零五之间所有朝中活着的要人我都认识。假使我年纪稍大,我或许还能影响老佛爷厉行一些当时迫切需要的改革大计,因为她总是很愿意听我的话。

我这种贡献太少的事实,常使我引以为憾。

同时我也注意到,别人或许所知太少,不能对老佛爷作忠实报导,我却由于与她老人家太接近,或许记述中免不了有主观的地方。

为了想将本书写成一个人回忆录之类的东西,所以我竭力避免日期,并竭力使叙述简单明了,不必作注脚。

书中所称同治,其实是当政的年号而不是他个人的名姓。光绪亦是如此。溥仪的年号是宣统。溥仪其实从来没有做过皇帝,隆裕后则从他登极时起,到清朝覆亡时止,都是皇太后。

关于荣禄对老佛爷的爱情,我始终以真实为主,绝无穿插,意欲写成一个人情的故事。

我切实希望这一点已经做到。

德龄于加州洛杉矶

我与德龄公主

德龄公主对于广大的读者已经用不着我来介绍了。一九一一年所出版的《清宫二年记》,畅销不衰的事实是我确信如此。

一九二七年九月十一日我第一次在天津很荣幸地晤见德龄公主,而且我诚恳的希望已经获得她的友谊。

我刚将本书的原稿阅过,我很喜欢它。

但奇怪得很,看完本书的原稿后,我所想到的却不是老佛爷本人,而是那个我与德龄以及几个朋友同游西山附近颐和园的难以忘记的下午。第二日,我又与德龄公主同游紫禁城中——即使今日也不容外国人问津的一些大内所在。不过,那一次我游大内虽游得极快,觉得自己荣幸之至,然而那一次的宫中之游总没有颐和园之游那么使我萦回脑际,历久难忘。

颐和园是东方的美丽所在之一,一带鳞次栉比的宫殿,几乎将太后心爱的一片湖与一座假山完全掩盖了。在未认识德龄公主之前,我也曾肚子去游过一次,然而回来之后,却糊里糊涂的一点印象也没有,地方太大又太空虚。

但是第二次之游是多么的不同呀!

似乎颐和园的每一座房屋,每一个庭院,每一条曲径,与每一颗小石子,都有一番话要对公主说,颐和园过去的任务似乎都从幽灵变成有生气的人了。

老佛爷在她的口里变成了一个真实的人。我真以为在某一个转弯抹角的所在会迎头遇见她,听见宫眷们低低笑声,太监们的象妇女的尖锐声,我又不由揉揉眼睛要确知我是否没有真的看见那批宫装华丽的侍从女官们。

公主对我说:“这是她老人家接见大臣的议政堂——他们都诚惶诚恐地对她叩头——”

公主说得如此逼真,我真能看见一般大臣们躬身到地如同神龛前的崇拜者一样。

“这一条石子路上的痕迹是一九零零年洋人炮车经过时的轮印——”

我一听,果然清楚地听见了大炮的隆隆声,以及炮手的叫喊声与咒骂声。

“这座为颐和园里仅有的楼房,是我入宫的时候住的。老佛爷住在湖角对岸的皇宫里,我从前常在落霜的早晨跑去把她叫醒——”

我们匆匆经过所说的这座房子是,看见里面尽是穿着军装的苦力!一度响过皇帝脚步的地方竟成为苦力的横陈之地!

“这是芍药山——”

因为没有人管,现在已是一片荒凉了!

“这是著名的长廊!有一次,我非常想家,便坐在这儿痛哭一场。我还是非常孩子气,不大喜欢宫廷生活。”

我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她,一个小姑娘。我从未见过的那个小姑娘,但相信站在我身旁的摩登少妇必定很像她。

走到长廊尽头,在路过一道门进入大理石船以前,公主忽然停了下来,笑了一笑。她的笑不是快乐的笑。那是十分伤感而又不愿向生人吐露的苦笑。原来门上贴了一张黄纸,纸上写着我所不认识的中国字。

她向我解释道:“这是一张隔壁有啤酒、三明治与茶出卖的广告!”

刚巧在广告上面,便是老佛爷的御玺,上面已经罩了一层蜘蛛网。假设老佛爷能够回来看见,要怎么说?我敢说,宫内的石子路要用洋人的脑袋来点缀了!

我们在石船里饮茶。

然后我们又去参观游客很少进去的船室,那儿的鸽子不住地咕咕地叫着,老佛爷的画舫有一只泊在那儿,另一只已经差不多看不见了。

多少年前,德龄曾经乘着那个画舫泛乎中流。

管船室的老头儿还记得她,将门打开,让我们随意参观。然而那可不是一个快乐的地方——我以为它正代表了中国。

然后我们又回到现代的北京,德龄要出席在一家著名旅馆为她开设的盛宴。

当日下午这位曾经当过侍从女官而如今又变作摩登少妇的太太的华贵风度,登时充满了整个旅馆。中外人士都一致起立向她致敬。

那是一次极为光荣的欢送会,欢送德龄到美国去。

但是我在宴会中并没有觉得特别的快乐。

我在想多少年前一个小小的侍从女官因为想家坐在长廊里哭泣!

回忆过去这一切,我认为她真是写这本书再合适也没有的人物。

阿德·伯克斯在加州洛杉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