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诗经》,细细品味,我发现其中的内蕴可谓层出不穷。《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的必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些诗歌,其中的主题包罗万象,当然不乏一些以女子为主角的题材,然而就是这些柔弱的女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也引发了我对她们的爱情观的浓厚兴趣。
从《诗经》中的爱情诗来看,古代女子的爱情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要求男子忠贞不二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情境:在潺潺流水的河洲上,伴随着雎鸠的美妙歌声,心仪的小伙子隔着河岸发出求爱的信号,这大抵应该是姑娘心中的浪漫了吧!然而美丽的姑娘却羞羞答答,左右踟蹰,犹豫不决。她们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其实,在古代的女子眼中,“君子”与“淑女”当然是一对完美组合,“君子”更是她们的理想配偶与爱情追求。然而即使是这样,在面对君子的求爱时,她们也不敢贸然接受,她们表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矜持,那种含蓄的深处更多的还是慎重,所以才有了后来对男子的考验。于是就有了“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漂浮不定,感情上的犹豫和小心翼翼也由此表现出来。
其实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每一个女子期望着的都是一份真挚的爱情。她们渴望矢志不渝,不希望自己受伤。也正是如此,当爱情不期而至时,她们心中既是欣喜的,也是慌乱的,甚至又是有点矛盾的。该如何抉择,这是困扰她们的问题。最后百般思虑的结果是,让求爱的男子用自己的行动来彰显对待爱情的忠贞与真心。就像古用三日煅烧“试玉”与七年时间“辨材”一样,只有经得起考验,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抱得美人归。
第二种,要求自己矢志不渝——“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鄘风·柏舟》
在面对家人的呵斥,母亲的威严面孔时,诗中的女子一改以往的低眉顺眼,转而向母亲愤然誓词。究竟是什么让她变得如此呢?
原来她与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相爱,但迫于母亲的竭力阻止,始终不能在一起,这使她十分苦恼,然而却毫无办法。终于有一天,她决定不再如此,她要反抗,要冲破家人的阻挠去寻求自己的爱情。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勇敢坚强的女子。
从《诗经》中的的描述可以看出,其中的女子,大多又是痴情的,她们虽然柔弱,但是在爱情面前她们又是坚强、坚定的。在她们的心中,拥有恋爱自由权、婚姻自由权是一种极其热烈的渴望,然而所有这些却实现不了。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里,女子注定没有自主权,更不会有选择心仪男子的权利,这些都是被遏制的。而正是这样,《鄘风·柏舟》中的这位女子才会如此的烦恼。她爱上了一个心仪的小伙子,但是却遭到了母亲的反对,两人注定要遭遇未曾想到的磨难。然而在爱情的面前,这位女子并没有唯唯诺诺,而是显得异常的坚强,它不仅没有屈服于母亲的权威,反而站出来捍卫自己的爱情。在母亲的权威下,她毅然决然的宣告了自己坚定的誓词:“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她心里虽然极其的痛苦,但是无论如何,她决不轻易放弃自己对爱人的约定,即使生不能相守,死也要长眠在一处。她这是何等的勇敢!爱情的力量让她生欲何求,死又何惧?由此也显现了《诗经》中女子对自己以及爱情观的要求。
第三种,期望与相爱的人携手一起慢慢变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