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程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23-06-23 19:47:26)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工程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涵盖的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工程已被纳入21世纪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对生态工程的研究需要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结合。事实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又必须以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保证。因此,生态工程建设不能轻视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决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要达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生态工程以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能力,运用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原理设计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建立低污染、低消耗的环境友好型经济与社会发展体系和产业群体,以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本文认为生态工程应包括硬工程与软工程两大部分。硬工程是生态工程建设的具体项目,包括天然保护林工程建设、草原保护、水土流失、沙化与风蚀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沙漠化控制在内的类型多样的生态工程等,硬工程是生态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系统。软工程是生态工程建设投融资体制的支持系统,它的存在使硬工程能够顺利、科学地展开,这一系统主要包括财政税收保障机制的建立、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关系机制的设立、国内与国际融资机制的完善以及法律行政体系的协调与配合等等。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应坚持系统治理、科学治理。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正因此,生态保护修复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要认识到,生态保护修复遵循“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分类施策,但“自然恢复为主”不代表放任不管,而是以最小化的人工干预实现目标,对于受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则需通过人工干预进行生态重建。与此同时,生态保护修复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以提升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