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荫荫的桑树林张前方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母亲便背着篾篰,踏上前往桑树林的路途。而我,有幸成为那个小小的跟随者,一同踏入那片充满生机的绿色世界。桑葚的诱人色彩,总是让我心中涌起无尽的喜悦。每当桑葚成熟之际,我们这些孩子便如同快乐的小鸟,跳跃着、欢笑着,去采摘那些美味的果实。我吊在桑枝上,边采边吃,直到嘴唇被染成绛紫色,那份纯真的快乐,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也逐渐体会到了桑事的艰辛。采桑喂蚕,不仅是一项体力活,更是一门技术活。初夏时节,桑地里闷热难耐,但社员们依然戴着草帽,背着篾篰,飞快地采摘着桑叶。他们严格按照规定采摘,以确保蚕宝宝的健康成长。有人创作《采桑喂蚕谣》让我们至今记得:朝霞初映桑田头,采桑人儿忙不休。手执竹篮轻盈步,叶间翠色满眸收。指尖跳跃如飞舞,嫩叶纷纷落篮中。精挑细选心自细,不为辛劳怨春风。桑叶青青含露水,喂蚕犹似哺雏童。温度湿度皆需顾,技术活儿非易工。蚕儿蠕蠕食叶欢,声声细语似歌传。采桑喂蚕非易事,体力技术两相兼。桑田绿意映天际,蚕室温馨暖意添。匠心独运育灵物,收获喜悦满心田。
桑树全身都是宝,桑叶可以养蚕,桑树皮更是一味珍贵的中药——桑白皮。它具有治疗咳嗽、清肿热、利尿的功效。在那个年代,善琏镇上有一个收购点专门收购晒干的桑树皮,家家户户都因此多了一项农活——剥桑树皮,以补贴家用。
冬天来临,桑林褪去了绿色的外衣,变得矮小而静穆。那些“桑拳”在热烘烘的太阳光下,显得格外雄壮。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冬天,我陪同浙江省委党校文史教研室的谢月丹老师在湖州做刊授工作调研。当她看到水乡那大片的桑地时,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她赞叹道:“竟有这样的神奇景象!”尤其是那些粗糙的桑拳,在她眼中,就如同老农的拳头,充满了力量与坚韧。我们谈起了桑树的好处,我回忆起夏天双抢时,汗流浃背的我常常在桑树底下歇凉。那时的桑树,是我最佳的避暑场所,为我提供了无尽的清凉与慰藉。
如今,当我再次回想起那些绿荫荫的桑树时,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怀念。它们不仅承载着我童年的美好记忆,更见证了家乡的变迁与发展。在此,我衷心祝愿那些绿荫下的桑树能够永远繁茂生长,为家乡带来更多的希望与幸福。
回溯至2017年的初夏,我在《湖州宣传》主编任上,与董伟亭书记携手,引领湖州文学院的八位作家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采风之旅。我们的足迹延伸至湖州市八里店镇的华祥高纤公司,那里,有个聚酯车间的壮观景象令人叹为观止。董书记引领我们穿梭于车间之中,详细介绍着四大类聚酯产品——聚酯切片、涤纶预取向丝、涤纶牵伸丝、涤纶加弹丝,它们广泛应用于服装、纱纺、运动鞋辅料及室内装饰等生活各个领域,展现了工业文明的非凡魅力。望着那浩瀚的人造丝生产场景,我不禁感慨万分,思绪飘回了记忆中那片绿荫浓郁的桑树林,它们似乎正面临着被取代的命运,昔日的风光似乎已渐行渐远。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2020年11月8日,我站在老家后门,镜头又一次定格于那个粗糙却充满生命力的桑拳头上。它仿佛在诉说着不屈与希望,预示着新芽的萌发,绿枝条的茁壮成长,直至叶片繁茂,枝条向上伸展,构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这份自然之美,怎能不令人心生向往?
然而,近年来,当我再次踏上故土,却惊觉绿色的桑林正一片片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新村建设中遍地绽放的花草地。年迈的父母已无力继续养蚕,桑树承包地的存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有甚者,听闻村上的桑农们纷纷进城种花,以获得远比种桑养蚕更为可观的收益。于是,桑树林开始被砍伐,大自然的脆弱与娇贵在这一刻显露无遗,一旦遭到破坏,便难以复原。我深感惋惜,为那些永远消失的桑树林而痛心。在茅盾先生的“春蚕”小说中,它们曾是文明的象征,承载着儿时的记忆与梦想。这全身是宝的桑树,如今却正悄然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印记。
在此,我衷心希望,即便在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仍能保留一份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让那些珍贵的绿色记忆得以延续。愿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让桑树林的绿意再次盎然于大地之上,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风景。
每当公交车辆沿八里店湖盐公路疾驰,我的目光总不由自主地追寻那一抹匆匆掠过的“世界丝绸之源”标识。这里是钱山漾遗址,这个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遗址,为我们揭示了丝绸的起源,包括家蚕驯化、桑树栽培等。这不仅仅是一个路牌,它更像是一扇时光之门,引领我穿越回上世纪70至80年代那段辉煌岁月——湖州,这座被誉为丝绸之府的城市,曾举办过盛大的丝绸文化节,见证了丝绸文化的璀璨与繁荣。
蚕儿吐丝,需以桑叶为食,而桑叶,这自然界中的瑰宝,不仅滋养了蚕儿,更是药食同源的珍贵中药。桑树开花结果,那果实被唤作桑椹,桑皮亦能造纸,其全身是宝,价值连城。然而,如今这番美景,似乎只能于丝绸文化馆中寻得一丝踪迹,令人不禁感慨万千。
2020年12月,一个温馨的礼物——一盒包装精致的桑叶茶,由荻港渔庄董事长徐敏利女士赠予我。她娓娓道来,这茶不仅具有降血脂、降血压的神奇功效,更承载着对故乡桑树的深情厚谊。望着这盒桑叶茶,我仿佛看到了故乡那片郁郁葱葱的桑林,心中涌起无限思绪。
据悉,早在2016年,徐总便在荻港村创立了“湖桑茶生产合作社”,以每斤约2元的亲民价格,收购农户养蚕后剩余的桑叶。为了将这份自然的馈赠发扬光大,她带领团队,将桑叶茶研磨成粉,巧妙融入传统糕点之中,创新出桑叶糕、桑叶曲奇、桑叶蛋糕等一系列美味佳肴。渔庄内,每日早餐时分,客人皆可免费品尝这些桑叶糕点,很快,它们便成为了渔庄的热销明星,深受食客喜爱。
然而,回望故乡,那片片曾经绿意盎然的河堤边桑林,连同林间错落有致的大小鱼塘,不知何时已悄然消失。我们夹塘村,这个曾经养蚕业繁盛的地方,如今养蚕之人日渐稀少,蚕种数量更是从昔日的巅峰5000余张锐减至如今的30张左右,令人唏嘘不已。
在这份回忆与展望中,我们不禁感叹时光的无情与自然的变迁。但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更加珍惜与保护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让桑树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与记忆,得以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流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