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琏湖笔与慈善张前方


一、湖笔古代慈善名人
湖笔,作为中国的“文房四宝”之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历史上,蒙恬皇银救济受灾百姓;卜香莲制笔技艺传授村民;智永八百《千字文》分送寺院;姚明鼎出资建含山笔塔;沈林山致富初建善琏镇。
1、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蒙阴县)人,秦朝著名将领。原在朝中率军,皇上命他携银万两南下收买古玩,他沿途看到许多地方遭受灾害,便将皇银悉数分给受灾百姓,身负欺君之罪,无法回去面君,只得来此投身善琏“永欣寺”。 蒙恬在善琏“英雄救美”, 与卜香莲一起创造者和改进湖笔,造福一方百姓。据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载:蒙恬始作秦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谓之"苍毫"。因此,旧时制笔行业中,蒙恬被供奉为行业祖师爷。
清光绪《归安县志》说:“蒙公祠在县东南善琏镇,祀善恬,三月十六日笔业公祭于此”。 善琏镇曾三建蒙公祠:明末清初,在湖笔发源地善琏建造规模宏大的“蒙公祠”。抗日胜利后,修复蒙公祠。1992年重建蒙公祠
2、卜香莲,蒙恬的夫人。善琏西堡 (又善琏卜家堰村) 人,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蒙恬与夫人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当地笔工为了纪念他们,在善琏建有蒙公祠,绕镇而过的小河易名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琏的别称。相传农历3月16日与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莲的生日,村民们就要举行盛大敬神庙会,以纪念他们的笔祖。《归安杂录》载:“善琏古称蒙溪。相传秦始皇东巡稽(今绍兴)、邮拳(今嘉兴),命护驾大将蒙恬屯兵游城,镇搞吴越。蒙纳卜夫人,随征塞上。卜夫人,字香莲、贤而慧,取羊毛、兔毫制笔、书于帛,仕尉皆颂其才。后蒙恬遇难,夫人携幼子颖,由门卜迁,沈且伴归故里隐居,授乡民以制笔三技。汉武帝时缢封蒙恬,立祠以祭,称其地为蒙溪。”
3、释 智永,中国南朝陈、隋书法家(公元6世纪)。本姓王,僧人,名法极,生卒年不详,会稽人,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他早年出家当和尚,后来云游到吴兴县善琏镇,在永欣寺里住了整整三十年,人称永禅师。在这里,智永深居简出,每天雄鸡报晓即起床,磨上一大盘墨,然后临摹王羲之的字帖,从未间断。冯武《书法正传》说他住在吴兴永欣寺,几十年不下楼,临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给江东诸寺,各送一本。智永还在屋内备了数支容量为一石多的大簏子,练字时,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簏子里。日子久了,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簏。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都埋在土里,砌成坟家,称之为──退笔冢。后人讲"退笔成冢"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智永的书法终于写得抵势飞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了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当时求他写字和题匾的人门庭若市,以致寺内的木门槛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铁皮把它裹起来。后来,这故事变成了一个典故,叫──铁门限。直到如今,智永的《千文字》墨迹和刻本还被视为学习书法的范本。
4、姚明鼎, 宋代新市人。含山塔又名笔塔,它的最初建造人是姚明鼎。《练溪文献》记载:“含山有塔,故出笔工,俱出善琏村,含山去村十里”。相传,秦代大将蒙恬在善琏制成湖笔,为了纪念蒙恬造湖笔的历史功绩,于是建造了这笔塔。含山笔塔始建于宋代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3年),德清县新市人姚明鼎在山巅建造,宣和年间毁于战乱,重建于明朝正统6年(公元1441年),复修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解放后,虽有破损,保存基本完好。1984年5月,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5、沈林山,(1508~1521年),善琏车家兜笔商。明代,善琏的湖笔业十分发达,做笔生意的人很多,他们常背了笔包到外地去卖笔。这一年,车家兜的沈林山,摇了笔舫,顺大运河一路北上,一直到了北京。那年正好是大比之年,全国各地的考生汇集北京。其中有位考生,看到沈林山的笔,买了一支,带进考场。这考生在考场中用沈林山的笔写字,只觉得文思涌泉,得心应手。考后,中了头名状元。状元郎为了感激沈林山,就暗中放风言嗜好湖笔。沈林山得到状元郎家人的暗报,明日一早,在状元府前摆了个笔摊。祝贺官员来到状元府前,看到湖笔,就竞相抢购。看看笔即将卖完,状元郎的家人从状元府后门把笔又送还给他。这样,沈林山身揣万金回到了家乡。他看到善琏镇破得不像样,就决定新建一个善琏镇。沈林山他看中了荷叶墩这个地方,在墩四周打了石帮岸,在东、南、西、北四面造了四座桥,与外界相通。东桥,名福善桥;南桥,俗称大桥,又名宝善桥;西桥,俗称庙桥,又名庆善桥;北桥,名宜善桥。在四座桥外,又有四个坊,依次为万安坊、宝善坊、庆善坊、宜善坊,都有集市。
二、湖笔现代慈善业绩
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素有“中国湖笔之都”之美誉,拥有“湖笔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企业到个人,湖笔现代慈善业绩多多。
这是一家生产销售湖笔的专业笔庄,内部建有王一品斋湖笔博物馆。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湖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多年来,笔庄不遗余力开展各项文化宣传、公益活动,积极做好湖笔文化的传播者、传统工艺的继承者。如:组织掌门人、湖笔技师进社区、进学校宣讲教学20多次;举办公益研学活动50多场,让孩子们走进制作工坊了解、体验湖笔制作的工艺流程;举办协办书法大赛6次,营造弘扬国学文化的氛围;与央视、抖音等传媒合作拍摄纪录片、小短片10部,进一步弘扬湖笔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湖州师范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3万元,用于支持学校的教育事业;为湖州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保障基金捐款2万元,成为爱心捐赠企业;每年组织员工扫街,积极参与文明城市的评比创建活动等等。投入公益费用共计近20万元。
湖笔与慈善的故事,在当代湖笔人身边同样精彩。“大国工匠”杨松源,中国好人沈应珍,中国好人范玲英,亚运火炬手姚玉鄰在平凡中创造出突出的业绩。
1、杨松源,千金湖笔厂总经理,中国制笔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2018年被命名为轻工“大国工匠”。多年来,杨松源创新的湖笔品种已有上百款。其中,手作湖笔《金盖出云》《凌云健笔》两款作品被上海世博会选定,永久陈列于中国国家馆“九洲清晏”书房;“唐韵鸡距”“汉唐风韵”等传统仿古系列大师笔,在香港市场引起强烈反响。杨松源大师在创作之余,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湖笔文化的传承上。通过摄制纪录片宣传湖笔文化,撰写发表湖笔制作技艺相关论文,赴各地走访挖掘湖笔传承脉络及制作技艺流传,建立湖笔研究、传承、创新团队……杨松源最终得出“带学徒、宣传讲课、汇编资料”三方面经验。从2013年9月始至2018年6月13日,杨松源在金颖阁开办书画名家系列作品展。先后为李志刚、冯汉江、范斌、刘丹青、钟安、王金根与刘丹青、钟文刚、杨宇力、谭其蔚(已故)、许章伟、商晋卿、金建根、赏竹、石桥、高庭山、林培松等17位书画名家在不同时间段展出书画艺术作品,并举办不同形式的座谈推介会。杨松源的公益课《湖笔文化与制作工艺》很受欢迎,如:2015年6月15——17日,为全国青少年书法教师艺术修养提高班授课;2017年4月25日,为国家艺术基金长三角创研班文创设计班授课;2021年3月19日,为湖州师范学院艺术班学生授课;2020年,他向辽宁朝阳市小学捐赠湖笔500支;2021年,参与湖州市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展慈善拍卖会,杨松源精制湖笔拍卖9000元,捐赠给慈善事业。
2、沈应珍,(1921一
4、姚玉粼:1996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善琏姑娘,也是“制笔世家”善琏双鹿湖笔第四代继承人。亚运火炬手。在传承与创新湖笔文化之外,姚玉粼热心公益事业。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远至贵州山区,近达湖州当地的贫困儿童,都会收到姚玉粼满怀匠心的“玉粼”妙笔。近年,姚玉粼赶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向第一师三团妇联捐赠妇女创业援助基金5万元,还特别捐赠了价值5万元的“国礼”湖笔,积极传播推广湖笔文化。从业至今,姚玉粼收获了最美慈善妈妈、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浙江青年工匠等诸多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