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州岘山窪樽亭盛良君

(2024-05-22 20:58:57)
  湖州岘山窪樽亭盛良君

  李公登饮处,因石为“洼樽”。这是由颜鲁公在《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连句》中的连句。

岘山原名“显山”,后因避讳唐中宗李显,后改名为“岘山” 。在南宋《嘉泰吴兴志》记载:“岘山在县南二里,本名‘显山’。晋太守殷康筑亭其上,名‘显亭’,唐以庙讳改也……” 另据《湖州府志》称:“岘者见也。山之首见曰岘,一出定安门即见此山,故名。” 其实岘山并不高峻,因岘山之巅有一天然大石樽而名闻古今,引无数文人雅士联句赋诗,传为千古佳话。

  唐开元年间,唐太宗曾孙李适之任湖州别驾时,偕僚登岘山,发现石樽呈凹形,酷似酒樽,并可贮斗酒,乃常与客登临畅饮。后来,李适之升左丞相,逐被称之为“李相石樽”,并有郡人在他登饮的石樽处建亭纪念,取名“窪樽亭”。

  唐大历七年(772)颜真卿八月官拜湖州刺史,次年正月到任。颜鲁公在德州时始著《韵海镜源》,就是我们今天的字典辞书。在抚州时作了增辑,未能刊。到了湖州,颜鲁公认为已到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安史之乱”平定,社会较为稳定;地利是湖州环境优越,物产丰饶,人文荟萃;人和是圣贤名士、文人墨客众多。逐邀释法海、皎然和陆羽、李萼等数十名文人笔削旧章,核搜群籍,编纂《韵海镜源》。唐大历九年(774)春,洋洋三百六十卷的宏篇巨著,终于在湖州编撰完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书成后,实现了颜鲁公几十年来的夙愿,当喜不自尽。趁着春意盎然,风和日丽,偷得浮生半日闲,邀名士皎然、陆羽、李萼、吴筠、裴循及子侄辈29人,浩浩荡荡,逶迤前行,携酒登临岘山。

  如此良辰美景,注酒入窪樽欢饮,即引得名人雅客文兴大发,联句赋诗。这就有了由颜鲁公作首句,李萼收尾的“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联句”诗。共29联、58句、290字。

《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联句》被收录《全唐诗》,全诗共2958, 参加诗人之众, 为唐人联句之冠。在中国文坛上可与“兰亭雅集”相媲美!再次把洼樽亭的大名推向了高潮。

 元丰二年(1079)五月,苏东坡四十三岁时,他从徐州调来湖州任太守,官职全衔是“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权知湖州军州事”。听闻李左相、颜真卿等常常“以石为樽,联句赋诗”,于是手书“窪樽亭”三字,勒石为碑(但未见苏东坡书古碑)。到任仅三个月,七月底就因“乌台诗案”被御史台派人逮捕进京。十二年后,哲宗元祐 六年(1091),东坡由杭州知州升迁吏部尚书翰林学士,进京途中奉旨视察湖州、苏州水灾,与曹子方、刘景文等文人在湖州欢聚,东坡自己有《定风波,后六客词》记载了这件事。 东坡在湖州留下七十多首诗词,还有许多重要文章也在湖州写成。历代湖州人民无限崇敬和缅怀苏东坡,保存了他不少遗迹。“乌台诗案”发生后,杭州湖州的百姓都自动为他“作解厄道场累月”,祈求逢凶化吉。坡公在狱中听说,十分感慨,嗟叹“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可见苏太守与湖州人民之间的感情非常深挚。

  据记载,南宋时洼樽亭尚建于石樽之上,元代被废;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清初,浙西道李之粹手书“窪樽亭”三字刻碑勒名。清同治十一年(1872)又重建。民国时期窪樽亭尚存,但已破败不堪。民国湖州诗人朱谓深登岘山时,看到窪樽亭破败的凄凉景向,有感而发,写了《窪樽亭》一诗:窪樽亭圮馀横柱,大字苏书剩仆碑。几度登临一留恋,共谁携酒赋新诗?

  岘山之上原有“高风堂”,祀隐逸诸贤;有“嘉客祠”,祀流寓诸贤;有“逸老堂”,供耆老聚会。清康熙五年(1666),知府吴绮在山上建了“九贤祠”,祀晋太守谢安、王羲之,梁太守柳恽,唐刺史颜真卿、杜牧,宋知州事孙觉、苏轼、王十朋,明知府陈幼学等九位前贤。小小岘山浓缩了多少湖州历代风流文雅。

  登临岘山,有2012年重建“洼樽亭”。亭建于巨石之上,还能看到古亭柱础旧痕。巨石之上有一天然凹陷,上大下小,似古代青铜酒樽。旁边有一方池,长约六尺,宽有三尺。有人认为方池即为窪樽,我却不以为然,因为古籍多处记载“洼樽贮酒五斗”,也有说一斗的。古代斗、升为十进制,一斗为十升,一升约两斤;一斗约十五到二十斤;那么五斗就等于不足百斤酒,就算一百斤酒倒入那么大的方池,可能只够刚刚淹没池底,根本无法舀起来喝。而小凹陷之处,口径虽不大,但为深斗型,且型似青铜爵杯状,更符合洼樽之意。

  颜真卿等作《李相石樽宴集联句》叙中亦云:“因积溜潨石,嵌为樽形,公注酒其中,结宇环饮之处。” 这也清楚说明樽型洼处为洼樽。同治《湖州府志》载:“李适之,恒山王孙,为刑部时决事,案无留辞。开元中,为湖州别驾,岘山有石觞,员可贮斗酒。适之每挈所亲登山酣饮,望帝乡,时时以醉。士民呼为‘李相石尊’……” 此窪樽应该是可贮斗酒(几十斤),后被夸大为五斗(约百斤)。方池更有可能是继唐宋之后,另有人故意挖凿而成,或为曲水流觞之用。

  据载南宋时建洼樽亭于石樽之上,元代亭废。 明万历二年( 1574)、清同治十一年(1872)又先后重建。碑亭边尚存“窪樽亭”三字古碑,此为清初浙西道李之粹手书,古碑高约两米,由于风吹日晒古碑上半部“窪”字已经漫漶不清,很难辨识,“樽亭”二字还算清晰。落款处被人故意剜刻,已很难辨认。清末民国时洼樽亭还在,但已破败。2012年春,洼樽亭得以重建。

携众友登临岘山,不禁让人想到清人李含章佳句:

更无百尺俯层巅,扶杖来寻曲曲泉。

台榭大都唐以后,觞诗最盛宋中年。

云昏乔木遮僧院,风约飞花堕钓船。

日暮窪樽亭畔望,眼前谁是酒中仙。

 作者:盛良君 ,安徽省广德市人,古物收藏家,古碑刻传拓者,安徽省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湖州市赵孟頫研究会会员、湖州市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会员。研究方向:浙北、皖南一代文物遗存及历史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