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越哭越发”溯源

严我斯未达时家境清贫,一度曾借住于新市觉海寺读书。镇上有位王员外常去觉海寺烧香拜佛,一来二去,王员外见严我斯读书用功,待人诚恳,接物端庄,便聘他去家中训教自己的儿子。严见有生财活口之门,当亦乐意允之。
不久,王员外儿子娶亲。成婚当日,新娘子抬轿进门,新官人兴冲冲地去撩轿门。不料一股难闻的尿骚气直冲鼻门,原来新娘在轿中便溺,新官人见状连喊晦气,定要女家原轿抬回,退还娘家。
过去有身份人家都重礼仪,这女子未犯“七出”之罪,虽然便溺之事尴尬,却也不能退还娘家了事。一时竟成僵局,双方争执不休。最后结果,也只能大家妥协些,商定新娘不退娘家,但既然王家儿子死也不要,只能另择夫婿。于是,王员外便想到了在书房中教书的严我斯。
起初,严我斯也是推却,但禁不住王员外的许多优厚条件,王家拿出一房一厅作为新房免费居住,此外女方也是书香门第,其所有妆奁也足以让其维持生计。思前想后,严我斯想凭我的家境是难以娶妻的,既然如此,王家尚待我不薄,权当帮其一把,遂答应了下来。
成婚以后,严我斯不仅夫妻恩爱,还功名顺畅。第二年即考中进士,3年后得中状元,走马长安街,出足风头,当然也任官京都,离开了新市。
时间飞快,到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雍亲王成亲之时,皇上颁布了一道圣旨。说要在历届状元中,挑一对年过花甲并原配的夫妻作为“宾相”。选来选去,竟选中了严我斯夫妇,而此时严我斯也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了。
雍亲王成亲那天,宫女们为女宾相梳妆打扮。一切停当后,两位宫女扶着严夫人走进凤厕,让其解手。不料此时,严夫人竟大哭了起来,而且越哭越响,宫女们劝阻不止,只能慌慌张张前去告知严我斯。
严我斯也惊恐不已,今天是皇子大婚之期,岂容如此大哭?连忙前去询问原因。严夫人边哭边说:“夫君,你可记得我在新市成亲之时,坐于花轿之中,朦朦胧胧也有两个宫女扶我到凤厕中如厕,与今日情形全无二致。当我醒来之时,便溺花轿,以致嫁于严郎。我的年庚理应下于王家,以后却嫁于严氏,可见我们之间并不是原配。今日作为原配夫妇为皇子作伴郎伴娘,岂非犯了欺君之罪?为此我才大哭不已的。”
严我斯听了夫人之语,竟慌乱得不知如何应答。而此时早有太监禀明皇帝,不料康熙圣谕:“红绳若是错系,怎得白首偕老?王氏有名无实,严家方为正娶”。非但没有问罪,并顺利地作为男女宾相完成了皇子的婚礼,还嘉奖了严我斯夫妇。事后,严我斯欣然而言:“看来结婚之时哭发哭发,越哭越发也!”
从此,在民间婚礼中多了一道:“在新娘上轿前,告别双亲时必须大哭一场”的程序。不管你真哭也好,假哭也罢,总之越哭越发,成了延续至今的民俗之一。(根据曹炳生口述、吟枫记录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