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琏九曲湾工程

农业学大寨,是党中央1963年发布的号召。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原本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农业合作化后,社员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使粮食亩产增长了7倍。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大寨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流传到70年代末,其中也被极"左"思潮利用过。我作为一个农村青年,经历了这场在全国农村兴起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记忆最深的是莫蓉“万人大会”、 九曲湾劳动、青山开荒会战等。
善琏九曲湾工程
善琏“九曲湾”工程位于善琏镇市河东桥港北端,西起洋口,东达现在车家兜村白鱼兜口。“九曲湾”顾名思义,九曲十八湾,是原“嘉兴班”轮船的往返航道,虽属航道,但另有河道可替代。这里河域面积大,两岸桑地高,用地填河,增加有效耕地,适应农业机械化。所谓“工程”,是以粮为纲的“造田运动”,事先将河流两头用泥填坝截流,然后将河水车干,再动员千军万马挑土填平,当年没有推土设备,大量土方全凭人力挑扒,人海会战。
我当时高中刚毕业,作为回乡知识青年,当然踊跃参加。
12月6日,我报名参加公社九曲湾劳动。吃食堂,睡地铺,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大家很高兴。傍晚,我们东风大队成员一起来到时工地现场,下驻在车家兜一屋人家。因为天冷,大家在地上铺了厚厚的稻草,再铺上一草席子。工程按大队为单位分配任务。我担当了东风大队的通讯报导员,当即开始了报导工作。
第二天早上,在劳动工地的誓师大会上,由我代表大队全体民工宣读决心书。之后,握着冰凉的铁耙,我想着要写的新闻。为了不影响劳动,这段时间,我做新闻报导工作,写稿都是利用晚上休息时间。食堂大锅灶烧出来的锅巴厚实又特别香,大家都抢着吃。我边吃锅巴边写稿,感到很快乐,可谓下笔有神。
“九曲湾”工程浩大、盛况空前。工程以大队为单位划分工段,然后由大队划到各小组,约1公里多长的战线,工地场面,红旗招展,你追我赶,热火朝天,蔚为壮观。这是一项全公社的会战。各个大队要开展劳动竞赛,宣传报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8日晚上,我写了一篇通讯稿:《力量的源泉》,又写了一首诗《九曲湾晨曲》。12日下午,我们去善琏公社礼堂,参加了“公社万人大会”。晚上,我又写了《东风浩荡》通讯稿。13日,我的两首诗在公社广播站播出。听到我的名字与诗一起,经公社广播员吴玉华优美的音色,在广阔田野响起,真叫我心飞扬。它给我很大鼓舞,大大激发了我写稿的勇气和力量。14日,我的《东风浩荡》一稿改题后在公社广播播出。16日,善琏公社政工组两位女记者来到工地专门来采访我。因此,我成为工地上一名“先进人物”,内心感到很温暖。心想,只有拼命干,才对得起组织关怀。
然而,19日,我在工地上劳动时,突然出鼻血,厉害了。一时止不了,人感到难于呼吸。队长惊慌在劝我:“回家去休息”。
24日,我在生产队里开夜工。这时,大队部负责人顾明华来找我。因为我离开后,九曲湾工地上,我们大队部没有人写报道了,请我重回工地。人被需要,总是有价值的。26日中午,我重上“九曲湾”,开始了写稿。当天,完成了《九曲河畔新苗壮》一稿。特写上:一个有志青年,应豪情满怀,投身于农业学大寨之中。
九曲湾”工程于1975年冬开工,先期动员东方红、新民大队(现在的皇坟、车家兜村)的基干民兵各填两头河坝,然后动员全公社各大队抽调的1500余人参加会战,工程历时近二月,填方总量达25万立方米,人均日填2.5立方米,增加有效耕地近3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