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笔志》中国湖笔文化馆之一


中国湖笔文化馆解说稿(一)
欢迎各位领导来到我们湖笔文化馆参观。中国湖笔文化馆建于2010年9月,馆名呢是由中国书法协会主席沈鹏先生所题。中国湖笔之都——善琏,位于江南十大古镇之一排名第六的南浔,有着蚕花圣地,湖笔之都的美誉,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书写用具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而文房四宝最重要的湖笔就产于我们湖州善琏。明朝广西右部政使谢在杭所著《西吴枝乘》中称湖笔为毛颖之际甲天下。在各位领导正前方看到一支巨笔,长呢2.10米,寓意本馆的建造时间是2010年,则是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邱昌明先生为本馆所特制。笔杆部分呢则刻有湖笔颂,是由词作家乔羽老先生为湖州首届湖笔文化节所创作。在巨笔的四周有四座桥,《湖州府志》当中记载,“善琏镇在府城东南七十里,一名善练,以市有四桥曰‘福善、保善、庆善、宜善’,联络市廛形如束练,故名。居民制笔最精,盖自智永僧结庵连溪往来永欣寺,笔工即萃于此。”(以前呢,善琏就象一座孤岛,人们进镇呢必须走这四桥,可随着年代的变迁,至今只有庆善桥还完好无损)。巨笔的正后方由国之瑰宝,中国湖笔,这八个字是选用赵孟頫的赵体所书写,此背景墙是用6500支湖笔拼集而成,代表着毛笔发展至今的一个历史。
一、华夏湖笔著千秋
接下来,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毛笔的起源。
毛笔迄今为止还没有具体的年代可以考证到底在哪个年份有,殷王朝青铜器上的“金文”、商代甲骨文上产生了图案及文字,线条匀称而流畅,象似一种毛笔的东西画上去的。由此可以推测,毛笔的产生在五六千年以前。
战国及以前的枝条笔、湖北随州擂鼓山、湖南长沙左家公,这些笔最大的特点是将笔头包围在笔杆的外围,并用丝线缠住。
到了秦代,又有了新的改良,将笔管一头挖空,将笔头嵌入其中,这款笔与前几款笔在制作方法不同,这款笔与湖州现在的制笔方法是相似的。秦笔套
在1972年,甘肃省墓穴中出土的这两款笔,一款刻有“白马”,另一款刻有“史虎”,这两款笔是迄今为止最早刻有笔工名字的两款。也称之为汉代笔簪。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几乎家家都用毛笔,笔杆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有竹的、金的、银的、象牙的等等。当时可以作为礼品来送,竹的代表文才出众之人,银的代表道德高尚之人,金的代表忠孝两全之人。
到了唐朝的时候,又有了另外一款笔,称鸡距笔。下面是笔套,写字的时候可以拔下来,我们从侧面看,可以看到笔尖部分,又尖又硬,很象的鸡的两个前脚趾,所以称它为鸡距笔。
从唐朝到宋朝,中国最有名的笔是安徽宣州生产的宣笔,以兔毛为主。当时文房四宝之笔、墨、纸、砚都是安徽的。这款“无芯散卓笔”,代表了当时毛笔制作的创新。
商朝甲骨文上出现的最早一个笔字,念yu,很像是一只手握着一支笔的样子。到了秦朝,六国统一之后,全国都用聿字,蒙恬独创的“加竹”,合成的笔字,从此就有了笔的这个称谓。在我们场地的最中央看到一个投影是历代古籍上关于湖笔的一个诗赞,各位可以欣赏一下。
接下来看到的这幅图是宋朝时期,由于安徽战乱,笔工避难他乡,使得兔毛笔的产量急剧下降。到了南宋时期,我们把京城迁到了临安,就是现在的杭州,使得离杭州很近的善琏制笔业兴起,从此中国的毛笔走向了湖笔时代。
湖笔对三义四德的追求非常高,所谓的三义就是精,纯,美,四德指的是“尖、齐、圆、健”。
“三义”是指精、纯、美。“精”指百余道工序的操作都一丝不苟;“纯”指选料严格细腻;“美”指笔头形、色及配合的笔管、刻书、装潢等高度完美统一。
湖笔“四德”,是指“锋尖、颖齐、仓圆、毫健”,简称“尖、齐、圆、健”。所谓尖,是指笔锋尖如锥状不开叉,利于点撇钩捺;齐,是指笔毛垂直整齐,散开后顶端平齐无参差,使吸墨饱满,吐墨均匀;圆,是指笔头浑圆匀称,不凹不凸,使书写圆转如意;健,是指笔毫健挺,不脱不败,书写时收放自如,富有弹性。尖、齐、圆、健“四德”皆备,是善琏湖笔的最高品质。
右手边展柜看到是的从元代开始至现代的精品湖笔展示。我们看到的是从元朝时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的湖笔,刚开始的湖笔笔杆用毛竹杆所制,湖州的安吉盛产竹子,有中国竹乡之称,就地取材,用竹杆为笔料。之后,有牛角的及雕龙刻凤等,做的越来越精致。清代达官贵人及宫廷用笔,清乾隆皇十分酷爱清画笔,当时每年贡奉给朝廷的湖笔有许多,到了清乾隆晚期,由于库存量有限,清乾隆皇下令各地贡奉的湖笔减半。据有关资料记载,现在故宫里的清代湖笔还有2万多支。民国起到现代,随着西洋硬笔的进入,书写习惯发生了变化,湖笔不再是书写绘画的唯一选择。这些都是善琏各大湖笔厂提供的样品笔及套装笔,湖笔以前有100多个品种,解放后急剧增加到200多种,一个小小的笔头就分为四种,有羊毫、狼毫、兔毫及兼毫。
那我们如何来选择一支好的湖笔呢,行话称“肩架齐,黑子明”。
这里有两张照片,这张是“肩架齐”,笔头透亮部分的下端界线分明又平又齐。而黑子,也称湖颖或锋颖,这段越透明越好,这样的湖笔更利于书写。
从湖笔得名开始,历代笔工都十分注重与名人的联络沟通,一是为了吸纳真言改良湖笔,二是可以借文人的推荐扩大湖笔的影响力,所以有“当时笔家争效技”的记载。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祖籍山东,居浙江绍兴,官至右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在湖州任太守时,十分器重湖笔,经常和笔工一起研究切磋制作技艺,使湖笔更加符合书法家的要求。王羲之的经典之作《兰亭序》,千百年被人们传颂。
王羲之晚年在绍兴和嵊县的金庭观(即今金庭乡)度过,用的仍然是善琏湖笔,他常常带着孙子到附近的平溪鱼塘,一边放鹅,一边用带去的湖笔根据的各种姿态,画出很多幅鹅的图画,日积月累,集成了一组《百鹅图》。王羲之带去的湖笔,不仅用它画出了名画,写出了好字,同时也促进了绍兴和嵊县的制笔业的发展,直到现在,这两地的制笔技艺和湖笔十分相似。
隋代书僧智永,名法极,浙江绍兴人,王羲之的七世孙。他在善琏永欣寺出家,曾在永欣寺阁楼临书,写《千字文》八百卷分赠东南诸寺,平日求书者踏坏了门槛,不得不裹上了铁皮。他写败笔头五簏皆满,埋于“晓园”,亲题“退笔冢”。三十年写就《真草千字文》,他爱笔如命,圆寂时抱笔而终。唐代何延之的《兰亭记》中记载,隋代人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经常在永欣寺临摹书法,凡三十年于阁上临得《真草千文》”。而《湖州府志》则称,自智永禅师往来永欣寺,“笔工即萃于此”。
【赵孟頫】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湖州人,元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官居一品翰林学士。他独创的赵体,与唐欧阳洵、柳公权、颜真卿并称为中国书法四大家。赵孟頫在书画艺术创作生涯中,为湖笔的对外影响力,作出了极大贡献。湖笔在元代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这与他的用笔及对制笔的严要求有着直接的影响。
他十分喜爱湖笔,贯通多种书体,擅长行草。事实上,自晋至宋,湖州先后迎来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苏轼这样的知识精英治郡,这股潮流到宋术元初的赵孟頫达到极致。赵孟頫曾日书万字,他非常讲究笔的制作方法及质量,稍不如意,就折裂重制,直到满意为止。《元史》本传称:“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他的传世作品《双松平远图》,现外流在美国。
宋代书画家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祖籍四川,官至礼部尚书。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湖为官时,常与笔工切磋制笔技艺。写下了许多赞美湖州的诗篇。
民国年代书法家吴昌硕,(1844-1927)字仓石,湖州安吉人,清同治四年曾
任安东知县。清晚期海派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其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熔于一炉,在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表现出色,他的作品备受追捧,成为一代宗师。他喜爱用湖笔中的羊毫笔。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为了促进文化交流,左边橱窗里展出的这些湖笔都是为国家领导人及国外友人特制的礼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