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笔志》中国湖笔博物馆之一


中国湖笔博物馆(赵孟頫艺术馆)讲解词(一)
中国历史上毛笔产生的具体时间无从考证。根据考古资料,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仰韶文化(遗址河南省三门峡市)的陶器上,绘有许多彩色花纹,这些花纹线条匀称,笔触较宽,很象是用毛笔一类的工具涂画出来的。因此,可以判断当时已出现了毛笔的雏型,应当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毛笔实物,是1954年从长沙左家公山15号楚墓发现的。这支毛笔是将动物毛裹在笔杆上,用细丝线缠绕再涂漆胶住的。此外在战国时的玉盟书、木牍上,都有用毛笔书写的文字,可见用毛笔已经比较普遍了。秦代前后毛笔有了重大革新, 开始将笔杆一端掏空,将笔头纳入管腔中。一九七二年出土的“白马作”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刻有名号的古代毛笔。两晋、南北朝时期,笔管的用料开始多样,有用金、银、琉璃、象牙等贵重材料做笔管的。这些情况,在王羲之的《笔经》中都有提到,不过,王羲之还是反对用这些贵重材料做笔管,认为笔管还是轻一点为好。
唐代出现了一种“鸡距笔”,这种笔笔头又短又硬,就是鸡脚最上面的那个脚趾,所以叫“鸡距笔”。(颜真卿祭侄文稿用鸡距笔书写)
从唐代到宋代,当时最有名的是安徽宣州生产的宣笔,以兔毫笔为主.(鸡毛笔是用公鸡颈部的长毛去梗拔下细嫩的短毛用来做小楷等披毛)鸡毛笔是不具备四德,可想而知用鸡毛笔的人极少。
从南宋开始,宣州陷入多年的战乱,宣笔制作逐渐衰落。南宋又迁都杭州,政治、文化中心南移,这就给离杭州很近的湖州善琏镇的制笔业带来了机遇,从此中国毛笔开始了湖笔时代。
湖笔原产地的善琏镇,善琏历来归属湖州,所以称作“湖笔”。要说明的是,善琏生产毛笔至少从隋代就开始了。
中国毛笔包括湖笔,到了清代可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特别是乾隆时数量尤其多,其中大部分是湖笔。到乾隆晚期,因为宫中藏笔实在太多,所以朝廷专门下了一道诏令,让各地按例进贡毛笔的数量减掉一半。据说,目前在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代毛笔,还有两万余枝。
镇馆之宝贺莲青笔:这支由清代善琏笔工贺莲青在北京开设的贺莲青笔庄所制的精品湖笔,上面刻有“义”字,系五枝套笔“仁、义、礼、智、信”中的一枝,为清宫旧藏真品。这是曾任张学良卫队副官赵欣伯,在1931年从张学良手中得到的,后传给他的儿子赵吉,2009年5月,赵吉先生献给了本馆。我们查阅了日本收藏家公森仁《三清书屋·笔》一书,其中正登录有贺莲清同类套笔中的“仁、礼、智”三枝,可以相互印证。这枝笔经百年流离而回到制作者的故乡湖州,既是一大幸事,也是一段佳话。(贺莲青为清代善琏制笔高手,1830年在北京琉璃厂开设笔厂,咸丰六年慈溪因将一对名为“腾龙起凤”的贺莲青毛笔进献给咸丰贺寿,龙颜大悦而得宠,于是给贺莲青笔庄题了“松寿”二字作为答谢,贺莲青笔庄因此又名“鹤松寿堂”,专为宫廷御制湖笔。)
这是戴月轩笔庄为中央人民政府特制的笔。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签字,双方代表就是用这种特制笔签字的。(齐白石非常喜欢这里出品的湖笔,毛主席与周恩来生前曾一直使用戴月轩的湖笔)(戴月轩晚年由其长子戴树元掌管店铺,1956年公私合营,由徒弟王魁刚、胡芹杭接管负责笔庄工作。1959年,时年85岁的戴月轩去世。)
从清代初至民国,善琏笔工纷纷走向全国各地开设笔庄。这些笔庄一般都由创始人姓名为字号,以前店后坊形式经营,大部分产品还是来自善琏。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北京的李玉田、贺莲青、戴月轩,沈阳的胡魁章,天津的虞永和,上海的李鼎和、杨振华、茅春堂,苏州的贝松泉、湖州的王一品斋、钟三益等。还有两家外地人开设的著名笔庄:上海周虎臣,是江西人周虎臣的后代所开;杭州邵芝岩,邵芝岩是浙江慈溪人,但这两家店主要也经营湖笔,所用坐店的笔工也是善琏人。
乾隆年间,周虎臣笔庄被地方官员指派为清宫廷制作贡笔,1771年,乾隆60大寿,周虎臣笔庄进贡60支寿笔,笔杆用象牙制作的,还有砚台、墨、笔洗(笔洗官窑定制有周虎臣印章)等文房四宝60套,深得乾隆赞赏,特赐周虎臣笔庄牌匾。
清咸丰末年,周虎臣笔庄为躲避战乱,于同治元年1862年在上海开设“老周虎臣笔墨庄”。
清光绪17年(1892年)传至傅锦云时已是周虎臣第七代传人,他采取了前店后坊的运作模式,有五十余员工,年产毛笔近三十万支,他将大型制笔作坊移至浙江湖州善琏镇,并在上海南市兴盛街68号又开设“老周虎臣笔墨庄”对外经营。
1934年傅锦云之子傅洪初接手经营老周虎臣笔墨庄,已是第八代传人了。傅洪初移址上海经营,并在上海南市兴盛街开设店面,正式注册了“虎”字商标,在毛笔生产工艺上进行了革新,开发了许多新产品:如湘江一品、乌龙水、九重春色醉仙桃,臣心如水,大京水等等。其中狼毫水笔素有毛笔五虎将之称。
傅洪初还改变了以往的毛笔销售方式,采取多种形式,针对国内书画大师采用走笔包形式,派专人为其定制毛笔,做到“一人一支笔,一支一精品”,精工细作,量人定制。周虎臣笔墨庄负责了当代书画大师们的用笔。比如:吴昌硕,赵之谦,沈尹默,张大千,吴湖帆,潘天寿,于右仁,傅抱石,每位书画家的用笔周虎臣笔墨庄都给予刻有自己的名称。比如李可染专用的两支狼毫笔就分别叫“师生堂”和“落木草堂”,鲁讯先生用的周虎臣笔墨庄毛笔笔号叫“金不换”。唐云画竹用的笔叫兰竹。
周虎臣笔墨庄在几代传人的精心经营下,名扬四海,业务日盛,成为当时沪上著名笔店,清末著名书法家李瑞清赞书:“海上制笔者,无逾周虎臣”。傅洪初用毕生精力,创新、开拓,适应时代进步的制笔工艺,国内虎牌毛笔独树一帜,一片盛景,还远销日本、港澳和东南亚各国,创新开发的画笔还销往法国和意大利。。周虎臣也成为全国著名老字号企业。1956年公私合营,成立了“上海老周虎臣笔厂”,共延续10代。
中国毛笔包括湖笔,到了清代可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特别是乾隆时数量尤其多,其中大部分是湖笔。到乾隆晚期,因为宫中藏笔实在太多,所以朝廷专门下了一道诏令,让各地按例进贡毛笔的数量减掉一半。据说,目前在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代毛笔,还有两万余枝。
贺莲青在北京开设的贺莲青笔庄所制的精品湖笔,上面刻有“义”字,系五枝套笔“仁、义、礼、智、信”中的一枝,为清宫旧藏真品。这是曾任张学良卫队副官赵欣伯,在1931年从张学良手中得到的,后传给他的儿子赵吉,2009年5月,赵吉先生献给了本馆。我们查阅了日本收藏家公森仁《三清书屋·笔》一书,其中正登录有贺莲清同类套笔中的“仁、礼、智”三枝,可以相互印证。这枝笔经百年流离而回到制作者的故乡湖州,既是一大幸事,也是一段佳话。(贺莲青为清代善琏制笔高手,1830年在北京琉璃厂开设笔厂,咸丰六年慈溪因将一对名为“腾龙起凤”的贺莲青毛笔进献给咸丰贺寿,龙颜大悦而得宠,于是给贺莲青笔庄题了“松寿”二字作为答谢,贺莲青笔庄因此又名“鹤松寿堂”,专为宫廷御制湖笔。) 镇馆之宝贺莲青笔:这支由清代善琏笔工
从清代初至民国,善琏笔工纷纷走向全国各地开设笔庄。这些笔庄一般都由创始人姓名为字号,以前店后坊形式经营,大部分产品还是来自善琏。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北京的李玉田、贺莲青、戴月轩,沈阳的胡魁章,天津的虞永和,上海的李鼎和、杨振华、茅春堂,苏州的贝松泉、湖州的王一品斋、钟三益等。还有两家外地人开设的著名笔庄:上海周虎臣,是江西人周虎臣的后代所开;杭州邵芝岩,邵芝岩是浙江慈溪人,但这两家店主要也经营湖笔,所用坐店的笔工也是善琏人。
(周虎臣出生于明代万历年间江西临川周坊村,周坊村也是制笔之乡,周虎城自小随父母在家制笔,深得毛笔制作之要领。堂兄周献臣用笔由他专供,后堂兄周献臣中进士,先后任太康知县,南京刑部主事。与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同乡同为官而十分相熟,经堂兄介绍,周虎臣也特为汤显祖制笔专用,汤显祖十分钟爱周虎臣的制笔,为感谢周氏兄弟,特为《周氏宗谱》开篇题序,留下了“科甲第”等诸多墨迹,这在现存《周氏宗谱》里得到了印证。1694年(清康熙三十六年),周虎臣后人挟全家赴江苏省苏州市开设了“周虎臣笔庄”。周虎臣后裔因只生了一个独生女儿而未生子,故将制笔手艺传至女婿傅善堂,并由他主事经营笔庄。傅善堂将笔庄迁至苏州,吸收了湖笔工艺特点,生产出狼毫水笔如“仿古王兰芯”,“右军书法”等特殊品种,极适宜书写对联、条幅和大幅山水泼墨国画,深得书画家喜爰,自古就有“湖水名笔”之称。
乾隆年间,周虎臣笔庄被地方官员指派为清宫廷制作贡笔,1771年,乾隆60大寿,周虎臣笔庄进贡60支寿笔,笔杆用象牙制作的,还有砚台、墨、笔洗(笔洗官窑定制有周虎臣印章)等文房四宝60套,深得乾隆赞赏,特赐周虎臣笔庄牌匾。
清咸丰末年,周虎臣笔庄为躲避战乱,于同治元年1862年在上海开设“老周虎臣笔墨庄”。
清光绪17年(1892年)传至傅锦云时已是周虎臣第七代传人,他采取了前店后坊的运作模式,有五十余员工,年产毛笔近三十万支,他将大型制笔作坊移至浙江湖州善琏镇,并在上海南市兴盛街68号又开设“老周虎臣笔墨庄”对外经营。
1934年傅锦云之子傅洪初接手经营老周虎臣笔墨庄,已是第八代传人了。傅洪初移址上海经营,并在上海南市兴盛街开设店面,正式注册了“虎”字商标,在毛笔生产工艺上进行了革新,开发了许多新产品:如湘江一品、乌龙水、九重春色醉仙桃,臣心如水,大京水等等。其中狼毫水笔素有毛笔五虎将之称。
傅洪初还改变了以往的毛笔销售方式,采取多种形式,针对国内书画大师采用走笔包形式,派专人为其定制毛笔,做到“一人一支笔,一支一精品”,精工细作,量人定制。周虎臣笔墨庄负责了当代书画大师们的用笔。比如:吴昌硕,赵之谦,沈尹默,张大千,吴湖帆,潘天寿,于右仁,傅抱石,每位书画家的用笔周虎臣笔墨庄都给予刻有自己的名称。比如李可染专用的两支狼毫笔就分别叫“师生堂”和“落木草堂”,鲁讯先生用的周虎臣笔墨庄毛笔笔号叫“金不换”。唐云画竹用的笔叫兰竹。
周虎臣笔墨庄在几代传人的精心经营下,名扬四海,业务日盛,成为当时沪上著名笔店,清末著名书法家李瑞清赞书:“海上制笔者,无逾周虎臣”。傅洪初用毕生精力,创新、开拓,适应时代进步的制笔工艺,国内虎牌毛笔独树一帜,一片盛景,还远销日本、港澳和东南亚各国,创新开发的画笔还销往法国和意大利。。周虎臣也成为全国著名老字号企业。1956年公私合营,成立了“上海老周虎臣笔厂”,共延续10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