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前方《夹塘村运河故事》之二十四

钱哲英
张家埭小学成为回忆,因为时代在发展,学生们迎来了环境更加优,设施更加完备的善琏镇中心学校了!当年,我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在这里的年年岁岁,是难忘的,是值得回忆的,这里的每一个地方,一片草,一朵花,操场,楼梯,还有我的同事和学生,从前发生的点点滴滴,都是十分美好。
我是68年4月份走上工作岗位的,胜利大队(张家埭)大队共有两所村校,一所小学叫前进小学(姚天兜)班主任是叶新民老师。当时胜利小学(张家埭小学)的位置在戴家木桥北堍,两间平房在桑树地里,课桌凳多是陈旧的课桌大多数设有抽屉,因为桌子不够,后面还有一张大长桌子学生们把书包多放在桌子上,一年级到四年级四复式,我还记得当时读四年级的只有一位学生,我只能坐在他旁边教他一人。没有大黑板,只有一块小黑板,总之跟那个年级上课就挂到那个年级的前面,教师的讲桌也没有,更不用说办公室了因为四复式所以备课多在晚上,白天根本没有时间准备。当时条件差经常停电,我只能带回家在煤油灯下备课等备好课,两个鼻孔多有乌煤灰了。
七十年代初,大队决定把两所村校合并在一起,位置选择在大队中心地十三亩里,当时建造了12间平房,由原来的两位教师增加到七位老师,从一年级到初中都在本地就读。大约到八十年代,由于种种原因高段并到夹塘小学,初中学生到善琏,教师也慢慢地减少了减到只剩下张鑫鑫老师和我,两个复式班,一、三年级,二、四年级。当时学校的条件非常艰苦,用水要到一里路外去打水扫地,喝口水也只能从自己家里带上,否则一天多没有喝水。冬天西北风呼呼叫窗户没有玻璃,我们放发动学生从家里带一些塑料纸来把窗户钉上。虽然当时条件差,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每次考试抽查我们都能取得好成绩。各项比赛我校也不差,办公室墙上贴满了奖状。这样一直到九十年代初,上级领导为各大队的村校全都盖上了新的水泥房,我校期间平房,两个复式班和一个幼儿班,还有一间办公室,房子宽敞明亮。大队领导帮我们通了电,还装了吊扇,同时在操场的东南角挖了一口井,渴了也能喝上开水了,心里真是乐开了花。一直到2002年下半年撤销村校,全部并到善琏小学。我们学校虽然偏僻条件差,但凭我的记忆中有学生考取香港理工大学双硕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航天航空学校;浙江大学等等。有企业家、工程师、干部、军人、人民教师、医生和护士。真是桃李满天下。我想虽然在农村任教三十多年,条件非常艰苦工作量又是那么重,但我想想出了那么多人材,再苦再累也是值得,同时我也感到自傲,感到无上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