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前方:《湖笔文化》笔情之一

(2020-11-21 12:30:35)
   张前方:《湖笔文化》笔情之一

   文化艺术家与湖笔

湖笔工艺精湛名噪天下,除了书画家,还和历代文人雅士、政界人士的耕耘、赞颂、关心是分不开的。也包括费孝通、邵华泽、陈香梅等名人。

文学艺术家们常以艺术形式表达对湖笔的深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为笔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史料记载,绍兴人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起,就有家赫赫有名的卜鹤汀笔庄,笔庄的当家产品金不换毛笔选料精良,工艺考究,经久耐用,因而久负盛名。出生于绍兴的中国文化巨匠鲁迅一生中的著译和书信约1000万字,手稿几乎都以金不换书写而成。

  鲁迅曾说过:“我并无大刀,只有一支笔,名曰金不换。他素来就喜用这种毛笔,一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天-19361018日,还在用这种笔写了他最后一天的日记。

   弟弟周建人回忆说:“‘金不换毛笔鲁迅先生差不多用了一世,我记不起看见他用过别种笔,他病时还叫我们托人去买这种笔,但买好寄到时,人已不在了。

 金不换毛笔的特点是既细软,又刚健,并能吸水。早在清朝科举时代,绍兴应试者爱用此笔,以其书写迅捷,得心应手,故称为金不换

    2003年,湖笔文化万里行的记者李莉,应红英到达古镇绍兴,她们惊喜地得知,具有137年历史的绍兴名笔金不换,原来出自善琏笔工之手。

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绍兴是闻名遐迩的翰墨之乡,书法圣地。自东晋王羲之以来,历代书法家不胜枚举。而笔作为一种基础书写工具,也就是诸各种典籍之中。明万历《物产志》中就记载有狸毛笔鼠须笔等品种,清嘉庆《会稽风俗赋》更有江笔肃墨的说话。

   后来,由于诸多原因,卜鹤汀笔庄停业了,金不换也就难于为继。上世纪90年代初,绍兴书画社千方百计,重新恢复了这古老的品牌。据当时负责重新开发金不换的朱非老老生介绍,为了让名笔金不换再现光彩,绍兴书画社特意寻访到一位卜鹤汀笔庄的老笔工,按照其制作工艺,追本溯源,找到湖州善琏,与含山湖笔二厂携起手来,对笔的工艺和用料配比进行了革新。善琏笔工精工细作的金不换重新投放市场,立即受到绍兴众多书画爱好者的欢迎。

他们在绍兴书画社见到的金不换,笔管上端贴有颖蕾牌 浙江湖州善琏含山湖笔二厂的商标,管上刻有金不换三个字。

何香凝(1878-1972),女,广东南海人,中国民主革命家、画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她自小就爱画画,1908年入好美术学校高等科学习绘画。端管紫川先生及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先生都是她的老师。后来,她常画的狮、虎就是跟田中赖章先生学的。她对菊有特殊的偏爱,不仅画在纸上,有时还用绢粘糊在厚纸上,砌成各式各样的菊丛,怡然自得。多年后,她去德国探望宋庆龄,就绘了菊花和石头的条幅,还写了《惟菊与石》的题画诗,喻夫人革命品德的高洁与坚定。

何香凝的艺术创作与时代同步,为革命而画。在湖州王一品笔斋,有她敬书的“为人民服务”书法作品,是湖笔文化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一署郭鼎堂。

1914年,郭沫若赴日本留学,厚学医,后从事文艺运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8年起,郭沫若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著述甚丰,其甚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等,对文字、史实、年代的考订,贡献很大。

 抗战爆发后,郭沫若秘密回国,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所著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1949年北平解放后,郭沫若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

郭沫若不仅是文学家,而且还是书法家。他十分珍爱湖笔,和湖笔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1年,“王一品斋笔庄”创立220周年之际,郭老赋七律一首,赞扬湖笔的精致:

湖笔争传一品王,

书来墨迹助堂堂。

蓼滩碧浪流新韵,

空谷幽兰送远香。

垂统以还二百二,

求精为作强中强。

宏文今日超秦汉,

妙手千家写报章。

这里的“蓼滩”即红蓼滩,湖州地处太湖之滨,苕溪两岸都是苕花与蓼花,历史上曾有白苹洲与红蓼汀的古迹。所谓“红蓼白苹洲”、“碧浪湖”是湖州南门外的风景点。郭老用“蓼滩”、“碧浪”之典,泛指湖州。诗中郭老以“空谷幽兰”比喻湖笔,并用“蓼滩碧浪流新韵”的诗句,歌赞湖笔。

现今“王一品斋笔庄”店额,就是郭老所书。

19637月,苏州湖笔厂将一枝精制湖笔送给郭老,希望赐求墨宝。郭老在百忙之中欣然挥笔写下了一首诗:

“湖上生花笔,姑苏发一枝。

民威代天畏,腐朽出新奇。

破壁群龙舞,临池五凤飞,

欲将天作纸,写出长征词。”

   郭老对湖笔的历史了如指掌,湖上即湖笔,姑苏即苏州。郭老在诗中倾注了对制笔工人的热爱和赞扬他们的创造性劳动。郭老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借用了“张僧繇画龙点睛,破壁腾去”和宋朝时宋白等五人“五凤齐飞”同拜翰林学士的两个典故,来比喻湖笔挥洒自如、劲健洒脱的书写特色。

   郭老生前对狼毫作柱,羊毫作被的“白云笔”颇为喜爱。在郭老逝世一周年时,王一品斋笔庄湖笔工人为怀念他,特制了长锋“白云笔”,并取名为“鼎堂遗爱”,鼎堂是郭老的号,表达了湖笔工人对郭老的深情厚谊。

  赵丹,电影表演艺术家,多才多艺,能写一手好字画,他对湖笔也十分喜爱,希望能得到一支善琏湖笔。19789月,赵丹兴致勃勃地约了三位画友,专程骑车来到湖州买笔。当他看到装潢典雅的双羊牌湖笔时,十分欣赏,赞不绝口:“如此好笔,难得看到”,提起长锋羊毫,立即挥毫赋诗一首:

湖州羊毫远名扬,更有丝绸鱼米香,

条条河流连大海,家家门前皆植桑。

赵丹余兴未尽,和其他几位画友纵横挥毫,配合默契,又合作了一幅《牡丹图》。

乔羽,著名词作家与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联袂创作《湖笔颂》,作为2001925日—30日在湖州举行的首届国际湖笔文化节的主题歌,隆重献演,并通过中央电视台与全国广大观众见面。

  《湖笔颂》主题深刻,意韵高远,充分展示了作为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的历史文化神韵:“是谁写下华夏世代春秋?是谁画出神州万里绵绣?蒙恬将军的智慧,湖州儿女的巧手,制作出一支支神奇的妙笔,名传四海五洲。得心应手,能放能收。可大可小,有刚有柔。静若玉兰吐蕊,动如龙蛇竞走。大智大巧大创造,能与天地共长久。”开篇气势不凡,结句哲理镌永,整首歌通俗明朗,长短错落。乐曲明快跳跃,鲜明的民歌特色把历史感和时代个性完美融合在优美旋律中,为湖笔插上了在音乐天地中飞翔的翅膀。

乔羽说:“这湖笔对我来说非常亲切,从小一写字就用毛笔,到现在70多岁我还用毛笔写字,我到湖州王一品斋笔店,善琏湖笔厂参观了一下,还看了张前方编著的《湖笔文化》一书,系统地了解湖笔的发展历史,使我增加了很多知识,是我在这样的基础上写出这首歌。我觉得创作,除了生活体验,创作技巧,最重要的还是心灵,你如何看待人生,看待社会,通过你的心,用歌曲反映。音乐有一种灵性,它是一种感性东西,需要情感的共鸣。

 《湖笔颂》融汇了乔羽先生和王立平先生的创作智慧。它写出了湖笔文化的历史渊源,道出了湖笔的精华和精神;它歌唱了湖笔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特点,赞颂了创造湖笔文化精神的湖州人民。

 此外,董文华、蒋大为等著名歌唱家也在王一品留言。

  以写民歌著称的江南诗人李苏卿有一首诗写得颇精妙:

秦时羊毫晋时旺,羲之七世露锋芒。

不是善琏多巧匠,哪来湖颖笔中王。

浓绘浅描皆合意,刚书柔写总相当。

汗水浇灌两千年,笔端花开五洲香。

张前方:《湖笔文化》笔情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