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前方:《湖笔文化》笔情之一


湖笔工艺精湛名噪天下,除了书画家,还和历代文人雅士、政界人士的耕耘、赞颂、关心是分不开的。也包括费孝通、邵华泽、陈香梅等名人。
文学艺术家们常以艺术形式表达对湖笔的深情。
‘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绍兴是闻名遐迩的‘翰墨之乡’,书法圣地。自东晋王羲之以来,历代书法家不胜枚举。而笔作为一种基础书写工具,也就是诸各种典籍之中。明万历《物产志》中就记载有‘狸毛笔’,‘鼠须笔’等品种,清嘉庆《会稽风俗赋》更有‘江笔肃墨’的说话。
他们在绍兴书画社见到的‘金不换‘,笔管上端贴有’颖蕾牌 浙江湖州善琏含山湖笔二厂‘的商标,管上刻有‘金不换’三个字。
何香凝(1878-1972),女,广东南海人,中国民主革命家、画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她自小就爱画画,1908年入好美术学校高等科学习绘画。端管紫川先生及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先生都是她的老师。后来,她常画的狮、虎就是跟田中赖章先生学的。她对菊有特殊的偏爱,不仅画在纸上,有时还用绢粘糊在厚纸上,砌成各式各样的菊丛,怡然自得。多年后,她去德国探望宋庆龄,就绘了菊花和石头的条幅,还写了《惟菊与石》的题画诗,喻夫人革命品德的高洁与坚定。
何香凝的艺术创作与时代同步,为革命而画。在湖州王一品笔斋,有她敬书的“为人民服务”书法作品,是湖笔文化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1914年,郭沫若赴日本留学,厚学医,后从事文艺运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8年起,郭沫若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著述甚丰,其甚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等,对文字、史实、年代的考订,贡献很大。
1949年北平解放后,郭沫若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
郭沫若不仅是文学家,而且还是书法家。他十分珍爱湖笔,和湖笔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1年,“王一品斋笔庄”创立220周年之际,郭老赋七律一首,赞扬湖笔的精致:
湖笔争传一品王,
书来墨迹助堂堂。
蓼滩碧浪流新韵,
空谷幽兰送远香。
垂统以还二百二,
求精为作强中强。
宏文今日超秦汉,
妙手千家写报章。
这里的“蓼滩”即红蓼滩,湖州地处太湖之滨,苕溪两岸都是苕花与蓼花,历史上曾有白苹洲与红蓼汀的古迹。所谓“红蓼白苹洲”、“碧浪湖”是湖州南门外的风景点。郭老用“蓼滩”、“碧浪”之典,泛指湖州。诗中郭老以“空谷幽兰”比喻湖笔,并用“蓼滩碧浪流新韵”的诗句,歌赞湖笔。
现今“王一品斋笔庄”店额,就是郭老所书。
1963年7月,苏州湖笔厂将一枝精制湖笔送给郭老,希望赐求墨宝。郭老在百忙之中欣然挥笔写下了一首诗:
“湖上生花笔,姑苏发一枝。
民威代天畏,腐朽出新奇。
破壁群龙舞,临池五凤飞,
欲将天作纸,写出长征词。”
湖州羊毫远名扬,更有丝绸鱼米香,
条条河流连大海,家家门前皆植桑。
赵丹余兴未尽,和其他几位画友纵横挥毫,配合默契,又合作了一幅《牡丹图》。
乔羽,著名词作家与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联袂创作《湖笔颂》,作为2001年9月25日—30日在湖州举行的首届国际湖笔文化节的主题歌,隆重献演,并通过中央电视台与全国广大观众见面。
乔羽说:“这湖笔对我来说非常亲切,从小一写字就用毛笔,到现在70多岁我还用毛笔写字,我到湖州王一品斋笔店,善琏湖笔厂参观了一下,还看了张前方编著的《湖笔文化》一书,系统地了解湖笔的发展历史,使我增加了很多知识,是我在这样的基础上写出这首歌。我觉得创作,除了生活体验,创作技巧,最重要的还是心灵,你如何看待人生,看待社会,通过你的心,用歌曲反映。音乐有一种灵性,它是一种感性东西,需要情感的共鸣。
秦时羊毫晋时旺,羲之七世露锋芒。
不是善琏多巧匠,哪来湖颖笔中王。
浓绘浅描皆合意,刚书柔写总相当。
汗水浇灌两千年,笔端花开五洲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