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前方:《湖笔文化》笔流之三

(2020-09-30 15:00:23)
标签:

杂谈

      张前方:《湖笔文化》笔流之三

      书画家与湖笔

  湖笔的发展离不开书画家的推动。除王羲之、颜真卿、赵孟兆页、吴昌硕之外,象米芾、郑板桥、潘天寿的作品及当今湖州籍书画家的作品,都是湖笔留下的珍贵及墨宝,有的书画家还与湖笔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一、米芾的《苕溪诗》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土、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迁襄阳(今湖北襄樊)和江苏镇江等地。徽宗赵佶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最后出知淮阳军,卒于任所。相传他有洁癣,他使用的东西决不与人共用。他爱古好奇,穿了唐代服装在大街上走,又喜爱石头,看见奇石就下拜,呼之为“兄”,因其举止狂放,故世称“米颠”。颠,无非是狂放。因其不能与世随和,故从政数困,一直不很得意。

米芾曾于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应当时的湖州知州林希之邀,游历湖州,先后写下了《苕溪诗》、《入境寄集贤林舍人诗》、《重九会郡楼诗》、《颜鲁公碑阴记》和《蜀素帖》等。

   米芾书法成就最高是行、草书。他能博取前人所长,用笔俊迈豪放,自谓“刷字”,意思是运笔迅速而劲挺,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黄庭坚也说“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当所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他曾得意地自述:“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八面。”后人更称赏他是“八面出锋”。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快刀利剑的气势。作品如《苕溪诗》、《蜀素帖》,用笔跌宕起伏,雄健异常,变化多端。

   《苕溪诗》卷是米芾自诗游苕(今浙江湖州)时所作的诗,写于宋哲宋元祐三年(1088年),是他传世墨迹中的佳作。

   二、郑板桥的《赠济宁乌程知县孙扩图》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扬州画派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诗、书、画并称三绝。他以此作为治生的手段,擅画兰竹,全从书法中来,以草中竖长撇法运笔,多不乱,少不疏,体貌疏朗,笔力劲峭,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借以寄托其坚韧倔强的品性。

   54岁时,他从范县调山东潍县。这年当地饥荒,人与人相食的惨剧也发生了。郑板桥开仓赈贷等举措救活了几万人,却得罪了一方势力而被罢官。公元1753年,在他罢官后的第二年到了湖州。湖州太守李堂请他作客,游苕溪、霅溪、弁山、白雀、道场山等名胜。之后,他在《赠济宁乌程知县孙扩图二首》中道:

     六千三万太湖波,七十二峰高峨峨。

     祝君寿嘏jiǎ晋君酒,苕霅重添百叵罗。


     吴兴山水几家诗,最好官闲弄笔时,

     寄取东坡与耘老,吾曹宾主略如斯。

     作为书画家、郑板桥“好把吴兴当管城”了。 由于郑板桥的书法面目特异,所以历来毁誉参半。誉者谓其能于“馆阁体”风靡之时,强烈地表现个性;贬者以为郑板桥书法变体过分,进入极端,已无变通之能力,因此斥之为“小道”,以致其书名被画名所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