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运河千古流风光在湖州

(2014-08-07 22:37:49)
标签:

旅游

文化

图片

历史

收藏

运河千古流风光在湖州

始作湖州运河文化,是文为开篇。

 

张前方

 

     闻名遐迩的京杭大运河缓缓流淌了二千五百多年。运河存在的恒久,功能的显赫,影响的深远,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遗存所无可比拟的。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大运河的某些功能衰落了。但它所体现的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精神,它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依然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精神生活永不枯竭的源泉。

      湖州是因湖而得名的城市,但湖水的流淌却始终离不开纵横交错的河道,需要有四通八达的水系,而运河则是湖州得以滋润的重要干渠。自从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后,湖州遂成为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运河经济奠定了湖州的经济基础,运河文化也奠定了湖州文化,运河是湖州一张风光最美的名片。

运河自北京南下进入湖州市境后,就分成了东、中、西三线。现在通常说的京杭大运河就是运河中线,上世纪八十年代,交通部门进行航道改造时将平望经乌镇入湖州练市、含山、新市,穿韶村漾到杭州塘栖的这段河道,标识为京杭大运河,全长43.94公里。运河东线则从嘉兴境内经石门,崇德入杭州塘栖,并有一小段往德清南擦肩而过,现称为京杭古运河。自隋朝起,东线运河已成为南粮北运的主要通道,故又名漕渠,现仍为杭申甲线的主航道。而西线就是西晋太康年间由吴兴太守殷康主持开凿的荻塘。从苏州平望经南浔至湖州,也就是现在的黄金水道长湖申航线。頔塘和东苕溪是湖州境内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漕运航道。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湖州拥有了一个世界遗产。湖州市最终进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 “一段一点”。一段指的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支流“頔塘故道”,一点则是指依托这一段运河逐步发展兴盛、历史风貌留存完好的城镇聚落遗产“南浔镇历史街区”。

在长达八年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过程中,让更多人了解湖州的发展与运河密切相关。

大运河在湖州境内流经的距离虽然不是很长,但是运河及其衍生的运河水系对湖州丝绸文化、笔文化、茶文化、鱼文化、稻作文化、船文化、桥文化和仓储、港埠、商业及桑基渔塘的发展、沿岸村镇群的崛起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湖州运河内涵丰富,风光无限。

 

一、运河(湖州段)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价值大

    运河(湖州段)就是一部拆散了的线装书。读它,需要足够的耐心。我们解读湖州运河的沿岸风景,可以分西线与中线两条。

西线:南浔镇、頔塘故道风景线、湖州城。

历史文化名镇南浔,三四千年的时光,打磨出的一个“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江南雄镇。无论是古园林小莲庄、颖园、适园、述园,还是嘉业藏书楼、南浔文园,或是古建筑百间楼、江南第一民宅——张石铭故居、张静江故居,或古浔溪、三古桥,或明清湖丝中心——辑里村,都道出了这里的文化内蕴精华。作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即整个南浔古镇,总面积2.18平方公里,其中遗产区0.92平方公里,缓冲区1.26平方公里。

頔塘风景线,除了南浔镇和它本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外,还包括诸如毗山、乌巾氏乌山、升山、东迁县故县站旧馆,晟舍利济寺、戴山塔、布金寺等。

湖州建城于春秋战国楚考烈王时期,距今2300年。荻塘运河横贯湖州全城。湖州城作为太湖流域重要的粮食产地,依托頔塘把粮食输送至京城,构成了大运河线上重要的端点城市。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湖州城的清单上有飞英塔、陈英士故居和陈英士墓、铁佛寺、钮氏状元厅、千甓亭(含皕宋楼)、潘公桥、胡瑗墓、纯阳宫、莲花峰、韵海楼、钱业会馆、府庙、潮音桥等。湖州城内现保留有小西街、衣裳街两处与大运河关系密切的历史文化街区。

中线:京杭运河的主干道,有练市、善琏、新市等古镇。

练市作为水乡古镇,是湖州东南的物资商贸集散地和重要集镇。镇上多桥,著名古桥有界境桥、凤凰桥等。练市粮站粮库、码头等旧址体现大运河沿岸产业的发展与变迁。

善琏镇以福善、宝善、庆善、宜善四桥联络市廛,形如来丝而得名。元代以前为村,以笔工聚居,盛产湖笔闻名于世,被誉为“笔都”,是湖笔的发源地。

新市曾是浙北地区大运河的重要商埠,自古繁华,民风质朴,人才辈出。由于重视对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古镇变得更加靓丽。镇上河流纵横,古桥如虹,弄堂幽深,充满古朴浓郁的水乡风情;明清旧宅,古桥老街,古寺道观,各类旧时商号遍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运河文化。

 

二、运河(湖州段)保护开发有力,风光无限好

     大运河对湖州贡献很大,湖州对大运河感情也很深。近年来,湖州相继开展了多项工作,挖掘运河文化内涵,传承运河文明,加强运河保护,在彰显湖州魅力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首先,运河文化遗产得到重视、保护。古桥是和运河有重要关系的文化遗产,而湖州境内古桥数目很多,为此,专门成立了古桥保护领导小组,颁布了《湖州市古桥保护管理办法》,并落实古桥保护专项经费,实施古桥保护抢救工程,挽救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为双林三桥让道,多化了1.2亿元。按原貌恢复重建五谷塘桥又花了300多万元。随长湖申线四改三工程,及时修缮两座纤桥——晟舍塘桥和东塘桥。独特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受到珍惜。在湖州东部,栽种桑树,用桑叶喂蚕,蚕屎用来养鱼,鱼的排泄物变成池泥,池泥挖出来当有机肥料,用来种稻种桑,桑叶再养蚕,如此循环下去,形成一个完美的可持续发展的生物链,一个圆圈,无污染、无公害。这种生态模式已经存在了千年,今天还存在着,而且用运河微血管网络连成一片,构成一种特殊的生活模式,这种生态模式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还能如此纯真天然地活着实属罕见。以前没有被列入文物范围的工业遗产得到保护。如,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江南运河畔一处重要的近现代工业遗产—练市镇粮管所的粮仓群。此组粮仓群建于上世纪60年代,共有10座,呈圆锥形,东西向一字排列,采用传统的砖瓦工艺建造,小青瓦四面坡屋顶的设计既有利于排水,又保持了水乡地区建筑特色。粮仓内部直径7.6米,上为穹庐顶,垂直高度7米,仓体空间约230立方米。仓体数量之多,体量之大,形制之美,气势之恢弘,在全省乃至全国实属罕见,可称之为现代湖州的“天下粮仓”。作为一个重要的遗产点,也列入了湖州大运河保护规划之中。

其次,运河沿岸的古镇得到有效规划和修复。伴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湖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湖州市区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依法确立了文物部门对基本建设项目的前置审批,文物部门预先介入各项重大工程,文物保护由被动转为了主动。主动配合规划建设部门先后编制了《湖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完善文物保护规划体系。使大运河(湖州段)重要遗产资源之一的衣裳街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得到了保护性维修。

南浔古镇已成功创建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魅力名镇,其保护规划八年前已进入了实施阶段。大运河与南浔古镇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十分密切,今年大运河成功申遗,大运河南浔段作为一个独立的遗产区则为古镇再添新彩。

古镇新市就是大运河“兴市”的典型产物,镇内大运河穿境而过,带来了舟楫之便、灌溉之利、鱼虾之裕和交流之畅。镇区内现有古驳岸14处,共计1590米,古河埠总数137个,古桥12座,这些均弥足珍贵。新市镇对于打响历史文化品牌的努力一直不曾中断,2008年申报国家历史文化的成功给了当地很大的鼓舞,随之,新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专家论证会隆重召开,在古运河发展史上,新市段丰厚的历史遗存、蚕桑文化、运河码头、水利工程等各种各样遗存得到了更多挖掘和保护。

第三,运河的水运功能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开发。湖州运河作为江南运河的组成部分,它不像山东济宁以北的京杭大运河,更不像隋唐大运河,这两段运河都凝固了,没落了,破坏了,有一些甚至消失了;它,湖州运河,却真正是活着的。这种“活”,是随处可见的,”似乎不用特别费力去寻找,遍地都是,四通八达,发达得很。

我曾站在湖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湖州船闸里边向外观望,看到湖州运河这种“活”是以船运为标志性特征的,船很多,绝不萧条,运的多半是建筑材料和煤炭,全部散装,没有集装箱,船帮压得低低的,几乎与河面一边平,“满载”二字最能概括其运载状态。有的还组成船队,宛如水上火车,浩浩荡荡,神气十足,而且呈川梭状,你来我往,煞似好看,充分显示出一派繁忙的景象。近几年,随着长湖申线湖州段工程建成运行,沿岸配套设施的相继完善,千吨级运输船畅行于“水上高速”,这条“中国小莱茵河”真正成为黄金水道。从某种义上说,有湖州运河,才有新上海、新浦东,才有新常州,才有新宁波,总之,才有新长江三角洲,那里的高楼大厦,高耸入天,而且林立,通通源自运河船上的石材、沙料。天天运、时时运,一刻不停,运了三十多年!还将运下去。

虽然运河客运功能已淡出,但湖州运河的货运功能反而与日俱增。能与长江运量媲美。近年来湖州市对运河也是倍加呵护,先后投入5亿多元对运河进行全线改造。运河湖州段也是京杭运河全线保护较为完好的一段,已成为交通部水上文明样板线。还有,南水北调、引江济太的实施和运河水域周边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也进一步催生了运河两岸的旅游休闲和房地产开发。

第四,依托运河文化而生的各种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三月里来是清明,含山踏青癸蚕神,家家户户轧蚕花,轧出蚕花廿四分。”这是流传在含山一带的祈求蚕茧丰收的民歌。加强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运河文化、历史的发掘、传承,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含山蚕花节。含山蚕花节是含山、练市、新市、善琏、千金、石淙等方圆百里间最为重要的蚕事活动,每年的清明时期,含山之上漫山遍野挤满了祭拜蚕事和“扎蚕花”的人们,此活动已成为湖州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

还有水上竞技——练市船拳表演。这是伴随运河水文化而生的一项群众性强身健体的活动,早年是渔家船户在运河上长期生活的防身自卫手段。从2005年始,练市小学着手将“船拳”引入校园,并在2007年提出“人人会练武”的目标,在学校的“阳光舞台”、运动场上进行表演展示活动。已先后在省市级武术竞赛中获得了21枚金牌。

第五,体现运河文化的人文景观得到挖掘和开拓。湖州作为“江南水乡”,因水而建、因水而兴、因水而名,是我省乃至全国内河水运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有许多治水英雄和名人。最为人们传颂和称道的是防风氏和潘季驯。

防风氏,是古代治水英雄汪芒国之君。相传尧王的时候开头天下太平,后来共工撞断了不周山,天下就遭灾了。天,哗地发起了大洪水;地,浑浑沌沌,不晓得沉到啥地方。防风长手长脚,搬座小青泥山一扔,再搬座小青泥山一扔,扔了九天九夜,把大片洪水挤到海里去啦,出现了一大片有山有水的好地盘。尧王见防风治水有功,就把封山周围几百里方圆的地方封给他做了防风国。在三合乡下渚湖畔防风山麓,建有防风古国文化园,于2006年建成后对外开放。文化园融防风文化、自然景观、宗教文化为一体,以原始、古朴、神秘为特色,展示了古老的中华水文化。

潘季驯(1521—1595),湖州水利名人。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湖州吴兴区)环渚外溪村人,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五位杰出的水利专家之一,曾四任总理河道,六蒙褒典,累官至工、刑、兵三部尚书,被誉为“千古治黄第一人”,在河南郑州、江苏淮安山东济宁等黄河、淮河沿岸城市名望颇高。其当年提出的“筑堤防溢、建坝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以清刷黄、借黄通运”的治水方略,至今仍在广泛运用。中国大运河申遗的成功,水利工程遗产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潘季驯作为历史上治黄治河的水利名人其地位更加突显。湖州已成立了潘季驯墓园保护性修复工作领导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潘季驯墓及墓园的保护性修复工作。目前该项工程初具规模。为保护大运河的重要遗产,湖州市已将运河湖州段的历史遗存逐一清点,精心呵护,彰显大运河湖州段的文明,书写风光绚丽的新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