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

标签:
教育 |
植树问题
榆次区文苑街小学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第1课时。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经验和数学学习方法,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能力,但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因为植树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应该能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出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思考、分析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模型,并能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四、教学目标
1.了解间隔数的含义,建立解答植树问题的一般方法模型,尝试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模型思想)的过程,感受化繁为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建立起解答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模型。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教学重难点:
2.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前置作业:
前置性作业:探究类(做对1道题得1颗星)
1.了解“间隔”的含义
(1)感知“间隔” 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两个指头之间的部分就是间隔 ,间隔的个数叫做间隔数。
(2)找一找生活中的间隔。(可画图表示)
2.探究间隔数和手指数的关系。
(1)一只手有( )指头 ,有 ( )个间隔
(2)伸出4个指头,有(
(3)伸出3个指头,有(
(4)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
(5)怎样表示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3.探究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棵数(端点数)、间隔长(株距或每段长)和总长的关系
(1)端点数(
(2)端点数(
(3)端点数(
(4)你发现间隔数、端点数、间隔长和总长的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并写出来。
4.
5.把一根绳子剪成每段长4米的小段,剪了4次,这根绳长有多长?
备注:(作业在课前一天使用,学生独立完成,第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第1课时)
(一)交流展示前置性作业。
1.在小组内交流前置性作业。
2.小组汇报展示前置性作业。
3.小组间进行评价补充,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二)进一步探究新知建立模型。
1.学生自主学习。在前置性作业的前提下,学生通过画图、操作进行学习)
为了美化环境,学校准备在操场边上的一条2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 ,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2.学生展示汇报。
3.进一步验证得出结论
棵数 = 间隔数+1(两端都栽)
4.思考如何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两端都栽)知道一边的棵数和间隔长怎么求总长?
(2)(两端都栽)知道总长和间隔长怎么求棵数?
(三)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1.为了美化环境,学校准备在操场边上的一条100米长的小路两边植树,每间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 ,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2.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多少座?
3.园林工人沿公路的两侧植树(两端都植),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4.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四)反思总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假如是两端都不栽或是一端要栽的情况,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又是什么关系呢?
八、板书设计:
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