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7
(2022-07-06 11:32:14)
标签:
八卦掌鸣生亮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张全亮 |
分类: 《松中明理修太极》 |
第二章:肢体松法
肢体的松法包含在要领之中。要领是对拳势某动作或肢体某部位的基本要求,是制定者从运动规律和运动松感中总结出来的,其基本遵循是顺着规律正确放松。要领就是松法,要领的本意是教人放松的,例如:“虚领顶劲”教人从下向上松,“沉肩坠肘”教人从上向下松,“收敛入骨”教人从外向内松,“八面撑圆”教人从内往外松,“节节贯串”教人按着顺序依次松,“偏沉”教人肢体一边向下松,“无极生太极”教人松中生内动,“太极生阴阳”教人从中间向两边杠杆松,等等。这些看来没有一个松字的太极拳理法要领,骨子里却充满了松,是不同的松法,是松不同的表现或表述方式。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只从字面上理解要领,就像看人只看外表,不懂其内心,就很难交朋友,心贴心。不懂松,就很难将太极拳要领练上身,融入心,变成自己享受终生的精神财富。
当今的太极拳已无秘密可言,基本要领都是公开的,并且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只要练过几年拳的人,没有读过也听过,大家都知道。但为什么许多人只是心里知道,身体却很糊涂,总练也找不到感觉,甚至苦练了一辈子也还难以登堂入室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其中的一个“松”字认识不足、理解不透、运用不当。如果把太极拳要领比作庄稼,身心就是土壤。农民之所以要深耕,要松土,就是因为庄稼只能生长在松软的土壤里。掌握太极拳要领不知道松,不知道怎么松,就等于把庄稼种在坚硬的马路上,能有收获吗?
动作只是太极拳的形式,要领才是太极拳的内容,放松却是主宰太极拳运动的灵魂,是太极拳要领中的要领。练太极拳就是要通过形式进入内容,通过肢体动作进入要领深处,用身心理解要领所包含的方法、道理。进入要领必须理解要领,理解要领松的灵魂和本质属性,从松的角度切入,用松的方法运动,在松的领域畅游。练拳用松的心态理解要领才能产生灵感,用松的身体接受要领才能将要领练入骨肉中,融进血液里,培养自己一种科学的、文明的、全新的思想境界和幸福体验,一种无需刻求就能自然流露的优雅风度和良好习惯,将太极拳要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用以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
第一节:虚领顶劲
虚领顶劲是头颈的松法,其基本要义是:颈脖举着头,如气托着球;精神很饱满,端正中心轴;向下通重心,向上顶片云,眼前是目标,耳后警惕存,顾盼有余光,中定领全身。
头是精髓之海,颈是中枢要道,头颈是全身中正安舒之纲领。头颈稍有不正,对重心平稳、立身中正、气血畅通、劲力贯串等都有直接妨碍。例如:一仰头,后面督脉之气就上不来,神就贯不到顶。一低头,前面任脉之气就下不去,就不能气沉丹田,内气就运转不开。头一左歪,左侧腰腿之气就上逆。头一右歪,右侧腰腿就松不下去。脖子一缩,什么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全都不见了。头颈一动一静,都能引起全身四面八方、内外上下的呼应。“丢掉顶头悬,白练三十年”。所以,先人就提出了虚领顶劲的松法。
一、虚领顶劲的概念
“虚领顶劲”四个字中,“虚”字是“领顶劲”三字无过不及的分寸,是“用意不用力”的把握,“其意些须领住就算”(陈鑫),不能过。通往“虚”境的必经之路是“松”。把“虚领”理解成松领,松松地领起,还更传神、更通俗。“领”字是动词,有领导、带领、上提之意,与“提顶”、“悬顶”、“头如悬丝”的要求是一致的。“虚领”就是向上松的意思。“顶”字不是动词,不是用力向上挺、向上顶,而是名词,是指头顶百会穴这个部位。百会穴是全身百阳聚会之处,是“顶精”所在,下通全身上通天,是人与天信息交流的高端通道。做好虚领顶劲,首先要感知百会穴的准确位置和真实存在;在微收下颏、目光平视、沉肩坠肘的情况下头顶的最高点,就像量身高时头顶接触尺的那个点就是百会穴。“劲”字也不是劲力的劲,使劲的劲,而是“劲儿”、“劲头”,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如“看他那兴高采烈的劲儿”(《现代汉语词典》),是向上松出来的一种精气神,一种精神劲儿,像百会穴向上顶着一片云似的,既有向上的意识,又稳稳的、松松的那种感觉。
也有的拳家将虚领顶劲的意思说成“提顶”或“悬顶”,要求头顶百会穴像木杆秤的提纽向上提起一样,或是想像百会穴的头发像是向上竖了起来,以提起全身的精气神。
二、虚领顶劲的方法
虚领顶劲绝不是头顶百会穴一个部位的事情,它领起的是全身精气神,也需要全身精气神的支持。
虚领顶劲首先需要头部前后左右四面的支持。一是需两耳平衡将头扶正,即两耳根上提,上找百会,好像戴着个从两耳到百会相接的发箍似的。
二是需要面部肌肉和耳根(耳后骨头)阴阳相生、此落彼升地支持。每当意气收合时,两腮上纵横开,嘴角含笑,两耳根同时向下放松。每当意气开放时,两腮肌肉自然松落,两耳根向上提升。
三是需要颈椎顺正地支持。生活中有些人有颈脖前伸、下颏前探的毛病,引起颈椎受力不匀、容易疲劳、紧张僵硬;并且因气血受阻,不能与肩背有效贯通,难以精神贯顶,影响虚领顶劲应有效益的发挥。为此,历代拳家们提出了许多将颈脖扶直,将头放正的要领,如:“下颏内收”、下颏不超过胸部、“颏如夹球”、“喉头永不抛”、“喉头内收上找百会”、下颏微收后找玉枕穴等,都是前面内收扶正颈脖的方法。也有要求颈椎上端微向后靠以扶正颈椎的方法,叫“后脖梗蹭衣领”。不同说法,殊途同归,都是要求将颈椎扶正、顺直,以便与胸椎相互贯通。这种调整以左右耳孔为轴,下颏向后移,上额必然向前移,所以也有的拳家将虚领顶劲说成是上额虚灵前顶。不管哪种说法,都是为了顺颈正头,将头颈松松地扶正,松得头像飘浮在空中的气球,松得颈脖像一团柔和之气。
三、虚领顶劲的动力
头颈是有一定重量的,但为什么不向下沉而向上升,上升时如何做到向上松而不是向上挺、向上顶,既不用力,又能将错误的姿态纠正过来,达到虚领顶劲的正确效果呢?答案是借力,借相关部位的支持力,最终是借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
喉头内收借手臂伸展的反作用力(详述见第四章第三节)。
顺项贯顶须要靠沉肩坠肘反作用力的支持。耸肩必缩脖,沉肩自竖颈,肩平头自正。肩膀下沉、松开,颈脖自然像水落石出般地向上舒顺,百会穴自生向上的领劲。
顺项贯顶还要靠“尾闾中正”支持。“尾闾中正神贯顶”(王宗岳),讲的就是意气开放、肢体伸展时,尾闾以向下松沉的反作用力,支持夹脊神意上行,支持顺项贯顶。王宗岳先生还有“满身轻利顶头悬”一句话,讲的是意气收合、肢体屈缩时,用胸椎和肩肋向下松沉的反作用力使头向上悬浮起来。“神贯顶”是顺项贯顶,是开、是实、是刚、是发劲;“顶头悬”是弛项悬头,是合、是虚、是柔、是蓄劲。“神贯顶”与“顶头悬”交替进行,就是头颈虚领顶劲的虚实变化。
虚领顶劲需要有喉头内收和顺项贯顶的支持。喉头内收和顺项贯顶又需要有手臂伸屈和沉肩垂骶的支持。手臂伸屈是靠肩部的不同部位松沉推动的。肩骶等相关部位向下松沉是凭着自身重量、借到地心引力的牵拉。虚领顶劲最终是靠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实现的,是松出来的,完全不必用力。
四、虚领顶劲的修为
王新午先生在其《太极拳阐宗》一书中写道:虚领顶劲“运智于脑,贯神于顶,务使顶上圆光,虚灵不昧,所以炼神也。”虚领顶劲炼神,是在全身精足、气充、神旺的支持下,是体畅心舒的内在力量自然地向外扩张、向上升腾、过颈贯顶、弥散于神情,表现为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顺遂,头颈松正、二目有神、面目慈祥。虚领顶劲领起的是一种内意,一种气度,一种精气神,一种内心的豁达和振作,一种全身松动灵活之意劲儿。有虚领顶劲松法的提携,肢体松得再透不会懈,动作再慢不会滞,放得再开不会散。有顶劲松松地向上领着,一身中正安舒、轻灵顺畅,动作不愠不火,均匀柔和。虚领顶劲修炼的是形体,但又绝不仅仅限于形体,而是通过形体修炼心境,修炼一种登高望远、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从容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不但练拳时不可缺少,生活中、工作中也应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