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先生的《帝国的终结》,对中国2000多年的帝国历史和王朝更替的规律,做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和深刻的剖析,其洞见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读完后让人酣畅淋漓,晶莹剔透。其主要观点大致如下。
一,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准确来说,不全是封建社会,而是分封制的封建社会和郡县制的帝国社会。以秦朝为分界线,商周时代的确算是封建社会,是由分封的邦国组成。从秦朝开始,采用的是郡县制,而不是封邦制,所以不算是封建社会。虽然它也有分封领地,但实际的地方长官还是由中央任命的,领地的领主是没有军事和行政权力的。
二,秦朝为2000多年的帝国奠定了良好的政治体系和制度基础。秦朝之后的王朝(主要有汉唐宋元明清六个)基本上沿用了清秦朝的政治制度,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微调和改变,但基本上大同小异。
三,周朝的灭亡,其失误在于制度,而不在于政治。封邦制度也就是封建制度固然可以达到利益共享,形成利益共同体,可是有一个致命的风险和威胁,就是邦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失控而瓦解。
四,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灭亡,其道理如出一辙,同样在于制度,而不在于政治。帝国本身无法完成自我革命和脱胎换骨,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在内忧外患的双重作用下,革命党员的‘共和’喊声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00多年的帝国终于轰然倒下,寿终正寝。
五,共和之路注定无法一帆风顺,一蹴而就。民国及其之后的社会形态,实际上是伪共和而非真共和。真正的共和需要民主,共和,宪政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民主说的是选举权来自于国民。共和说的是代表国民的不同政治团体共同或者轮流执政。宪政说的是用宪法来限制政府的权力,保护国民的个人权利,也就是私有权,同时宪法必须能代表全体国民的意志,并且允许被国民进行修订。
纵观中国历史,对于一个从农耕文明走过来的国家来说,民主,共和,宪政是从未有过的新东西,想要让这颗种子开出美丽的小花,必须确保其土壤得到了充分的培育,包括统治者的意志和国民的认知,否则就是有名无实,自欺欺人,而这种探索和培育的过程必将是长路漫漫,必然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易中天先生说的路漫漫系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意思也就是如此。读历史能够帮助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假如用宏伟的历史观来俯视当今世界,我们近几十年走过的路恐怕算是一个奇迹,同时也很有可能是一朵奇葩,未来究竟如何演化,有待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