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教师的建议》摘抄及批注

(2012-02-16 08:46:45)
标签:

杂谈

《给教师的建议》摘抄及批注

1.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他们所教的班好像分成了好几个组。突然想到我曾参加过的一个分层教学的课题研究,将学生分为ABC三组,每组有配套的练习题,课堂上不同组的学生进行各自的学习,但是最后夭折了,原因有二:第一,班额太大,第二,期末仍然进行统一的考试。如果想做这个改革,必须有全套的教育教学体制保障,而我们现在只能从现有的条件出发,做适量的改变了!)你从儿童的眼光里就能看出那种紧张地、专心致志地思考的神色:—会儿发出快乐的闪光(正确的答案找到了!),一会儿又在深沉地思索(从哪里入手来解决这道应用题呢?)教师在这样的气氛里工作确是一种很大的享受。的确是种享受。)

2.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教师在讲三角函数,但是他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函数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他在观察每一个学生怎样工作,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哪些障碍。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只有胸有成竹,才能游刃有余,我们只有备好课,课堂上才能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关注更多的学生。)

3. 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与阅读相配合的书写,——这是儿童借以掌握知识的工具。(数学的阅读能力也很重要,也需要培养。)

4. 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作业就带有游戏的性质,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时,不要再让单调的运算塞满他们的头脑,而应当把尽可能多的智慧精力用到创造性劳动上去。(要熟知本学科1-5年级的大纲,知道每一节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这样才能为后续学习做准备,在低年级时一定要抓好计算,这样到了高年级就不用再处理复杂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大量的精力来练习计算,口算特别特别重要。)

5. 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我想建议所有的教师们: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似乎我们觉得能把第一套大纲做好就不容易了,哪有时间再来其他的呢,孰不知这二者并不冲突,后者反而是为前者服务的。)

6. 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古时候,在辽阔的乌克兰草原上,有两个相距不远的村庄——一个叫“真话村”,另一个叫“假话村”。“真话村”的居民都说真话,而“假话村”的居民总是说假话。假若我们当中有谁突然来到这两个古代村庄中的一个村庄,只允许向第一个碰到的当地居民提一个问题,打听自己来到的是哪个村庄,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法?(我曾经认真思考过这个有趣的问题,我想出的答案是:请回答我是男人还是女人呢?用这些有趣的问题,让孩子的脑袋转起来,不能老是僵化。)

7. 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让学生本人思考,我经常给学生说新知识就像一块诱人的大蛋糕,只有亲自品尝,才能知道它的美味。)

8.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这种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就是获取知识。这里,不一定要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喊起来回答问题,听他们说些什么,然后从他们的零散的回答里凑成一个总的答案。这样的做法只能造成表面上的积极性,而不一定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有些学生在回想和回答问题,而另一些只是在旁听。而我需要的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因此我常常用这样的做法;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努力寻找重复讲解已经学过的教材的最恰当的形式,以便使学得最好的学生也能从中发现某些新东西。凡是学生的知识并没有什么空白和脱节的地方,我就只加以简短的讲解。这里没有那种表面上的积极性,学生们虽然没有开口,没有回答问题,没有相互补充,但这是真正的获取知识。我想,这种获取知识的形式,可以称之为学生对自己思想的“回顾”,对自己的知识仓库的“清点”。( 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让我想到确实有时无意义的零碎的小问题会打断学生的思考,这时要做的应该是相互补充。)

9. 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由弄懂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 (规则、公式、定理、结论)的道路,一定要经过实际作业,而完成实际作业就正是掌握知识。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规则和结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那些没有思考过足够数量的事实而单纯背诵抽象概括的学生,就不会思考应用题,不能用思维把握住各个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相反地,如果学生在脑力劳动中对抽象真理的识记是以深入思考事实为基础的,如果他不是死背式地识记,那么他在算术应用题里所看到的就不是一大堆数字,而是各个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学生把应用题的条件读一遍,先撇开数字不管而对它进行思考,先不进行具体的算术运算,而是先设想一个总的解答步骤。(看到事情会思考,会罗列大的框架,这不仅是会解题,它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直到成人后遇到问题时处理问题的能力。)

10.许多事情都取决于在学习该教材的第一次课上,学生对某一公式的理解是否深刻。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极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的事实和较长的时间(有时候,提供他们思考的事实也要跟给一般学生的事实有所不同)。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要做得耐心、机智)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起始课,特别特别重要,因为第一次接触到的东西是印象最深刻的,所以这节课上好了,课后练习会简单很多,反之,花10节课,也补不上这一节课的缺失,还有一点要说的是,起始课,要少给学生反面的例子来干扰。)

11.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如果你弄懂了这种依存关系的实质,你就能解开那个“连环套”:学习新教材的时间不够用,是因为时间花在检查家庭功课上了,而检查家庭功课占用很多时间,又是因为教材没有充分学透。(课堂效率直接决定了批改作业的时间。)

12. 怎样才能在检查功课的时候,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使教师对全班的工作都能检查到呢?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办法。(检查少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数学可以统一做题,画图,或者写思考过程。)

13. 如果一条理论概括能跟另一条理论概括相接触、相联系、“挂起钩来”,那么就好像在知识的迁移上发生了飞跃:两条真理都被更深刻地理解了,学生在这些理论概括中看出了他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似乎明白了其中的一条,也使另一条变得更加明白了。应当教给儿童从教材中解脱出来——即放过细节,抓住要点。要教给自己的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从次要的东西中抽象出来,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东西上。这种技能是形成世界观的基本功之一。(放过细节,抓住要点,从次要的东西中抽象出来,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东西上。我也需要这方面的练习。)

14.如果你们想使自己的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想使严整的、明确的、合乎逻辑顺序的思维通过清楚的说明和解释表达出来,那么你就应当吸引他们参加富有思想内容的劳动,把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劳动中体现出来。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言语的素养。(劳动很重要,应该多给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

15. 请你教给学生观察和看见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吧。当自然界里发生转折的时期,请你把儿童带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发生着迅猛地、急剧的变化:生命的觉醒,生物的内在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为生命中的强有力的飞跃积蓄精力。(春天快要来了,在这个季节里,大自然的变化尤为明显,把我的孩子带到大自然去,让他通过观察,充分的感知这种更新,变化。)

16. 教自然科学类学科和语法的有经验的教师们,都很注意不要让学生的技能和知识之间出现关系失调的现象。这里所产生的关系失调,就是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在教师在讲课(讲演、解说)中所举的事实的圈子里。这种关系失调的后果,就是把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变成了一堆僵死的,不再发展的东西,因为这些知识不能迁移,不能被新的事实所丰富,不能用来解释新的事实。这里发生的这种情况,我想把它称之为知识的僵化。(知识之间的联系很重要,不会联系,知识就像散落的珠子,永远变不成项链。)

17. 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我的愿望是什么呢?)

18.换句话说,下半天进行的脑力活动,应当是知识的扩充和转化。请注意,这并不是让学生无所事事,而是让他扩充知识。我们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日的下半天所做的那些事,正是对他的完满发展和顺利学习所需要的。这种意图是否成功,则取决于整个教育过程是否文明。     特别重要的是,在下半天要让学生阅读——出于爱好、出于求知愿望的阅读,而不是出于背诵和记忆的要求的阅读。(给孩子自由,有时真的决定他们很不容易,很可怜。)

19.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给儿童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说让他们有可能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年龄小的孩子还不懂这些解释),而是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劳动。(孩子从小就被我们安排好了一切,他们失去了自我调配时间的能力,如果没有了我们的这种安排,他们将无所事事,所以不要单纯的去怪孩子不会安排时间。所以要教会,要放手,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

20. 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和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而且他越是努力,反而越难控制自己的思想。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众所周知,直观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直观性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说,则具有广泛的含义。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做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这不仅对教学,而且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阅读能力真的需要培养,还要从小培养,从看绘本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