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小说、漫画改编成影视剧的现象越来越常见,IP改编作品甚至一度成为主流,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影视剧本的创作或改编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市场效应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保障。既然是影视改编,那么改编之后的剧本肯定与原著之间存在差距,这使得原著小说与改编剧之间存在一个对比关系,读过原著观众会在二者之间进行比较,比原著做的好的,不如原著的地方都是他们说论的点。
影视改编是基于原著小说的二度创作,评价一部影视剧改编得好与坏的标准并不是其与原著的吻合度,而是就其对于人物的再塑造、语言台词的掌握、情节矛盾的展开是否紧凑合理等方面来说的。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这里就电影版本而言,《悲伤逆流成河》的电影算不上成功,看过原著的观众都知道书里原本写的除了校园欺凌更多的是他们四人的悲剧青春,而在电影中诠释的主题是“校园欺凌”,这样的改编与原著有着很大的不同,人物的设定不够饱满,主题的更改,电影光效处理不到位等问题是这部电影的失,但若我们将其与原著分开,校园欺凌的题材,剧情的走向,完整的起因、经过、结尾又是这一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影视剧的改编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与原著的契合度或者商业化,单从小说和改编后的影视剧来论,每一部剧都有其得失之处,影视剧与文学有着各自不同的逻辑,用电影改编文学就好像是两种语言间的互译,能表达大概意思,但不可能丝毫不差。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简称《知否》)改编自关心则乱(原名郑怡)的同名小说,由正午阳光出品,知名的演员、精美的服装、流畅的剧情、悦耳的主题曲,开播之初就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好评不少,但在受欢迎的同时,《知否》也被评与原著不符,本文以《知否》为例,分析小说影视剧改编后的得与失。
重视细节、画面的塑造
近几年,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成为热潮,从开始的关注剧情到现在关注剧情、台词、服装、道具等,细节处已经是影视剧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以《知否》为例,改编自关心则乱同名小说,通过北宋官宦家庭少女明兰的成长、爱情、婚姻故事,展开了一幅由闺阁少女到侯门主母的生活画卷,讲述一个家宅的兴荣,古代礼教制度下的女性奋斗传奇。
历史背景上,关心则乱《知否》小说原著设定的时代是架空的,其中大部分的风俗制度模拟的是明朝,而女主盛明兰的灵魂是现代白领姚依依的,但是电视剧版将历史背景定位于北宋年间,编剧就历史上的细节也做了相应的编写,这一点可以在剧中很多地方看出来,原著小说中对当家主母的称呼是“太太”,但电视剧中,比如盛家对妻妾的称谓,正妻被称为大娘子,小妾只能统称为小娘子,就连盛明兰都不能称自己的亲娘为母亲,而只能称其为小娘,这与《水浒传》中的称呼相同,而水浒传的历史背景就是北宋,这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男女主成婚时的绿色嫁衣也非常引人注目,不少人对此感到疑惑。唐朝时期,我国女子出嫁的时候,都是穿着青色嫁衣的,男子则是穿着红色的婚服,这就是成语“红男绿女”的由来。而宋朝也是深受唐朝的影响。红绿档的搭配既吸晴,又彰显满满的喜庆之感。从称呼到服饰到茶盏用具,烛火等,细节都有注意到,从细节处入手去塑造更强的画面感。这也是现代改编剧的一个现象,《琅琊榜》、《陈情令》等改编剧也注意服饰、摆件等,尝试为观众营造一个舒适的观看效果。
《知否》摆脱了原著穿越的剧情,上星剧不允许有穿越元素,小说中原本的穿越设定就必须改,换以“盛明兰”姨妈一角来促进人物性格的发展,小说原著中,女主是魂穿,其间有不少独白,利于读者去理解女主的内心活动,这是原著小说吸引读者的一个地方,而电视剧中改编了这一设定,在一定程度上少了一点活脱、轻快,但是影视剧改编本来就是基于原著而又有不同,改编向来不可能严丝合缝,而且有些东西要搬上荧幕是不容易的,《知否》在女主人物设定上其实更能体现一个从小在官宦家庭长大的庶女的形象,因为在的等级制度的束缚之下,在生母亡故、父亲不疼,只有一个祖母可以依靠的生活里形成那样一个性格。这是从情节细节,人物方面去加强画面感,与小说相比更为直观,虽然少了读者在脑海中的再创造过程,失去了一些阅读趣味,但是电视剧直观的表达更适合快节奏的生活,细节、画面的塑造尤为重要。
删繁就简,加快情节的发展
电视剧开始不久小明兰就和小顾廷烨见了面,这是原著中没有的剧情,原著中,顾廷烨是在中场才出现,但是在当下人喜好快餐文化的背景下这样细水流长的剧情已经不受大部分人青睐了,一部电视剧看到一半真正的男主才出现,才与女主有交集,想是大多数观众都等不了的,在小说番外中男女自述了他自己对于女主的感情,顾二喜欢上明兰,因为每次看她表现都很奇怪,顾二表白的时候说,希望明兰嫁给自己以后,不用再伪装,能活得开心!而改编设定两人小时候有交集则为后面顾廷烨懂得明兰的活泼,也知道她的谨慎小心埋下了伏笔,避免了剧情太过拖沓而观众没有耐心等待的窘况。
小说影视化后,情节破碎应是读者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以《知否》为例,其主题路线依旧按着原著的在走,但是编剧改编时将一些情节杂糅,比如将番外的情节揉进了正剧,将一些情节提前或者推后,例如孔嬷嬷教习的情节就往后推了,而平宁郡主和盛家的往来也做了一些改编等等,这种情节杂糅对于原著分来说是一个不能接受的地方,因为这打乱了他们脑海中的既定情节,但影视剧的改编不只是为了原著粉能够接受,还要照顾更多没有读过原著的人,网络小说一般都比较长,能耐心读完的人很少,如果完全按照原著,有很多观众可能会看得不太明白,而影视剧就是要将一些难懂的东西、复杂的东西以简单或者美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知否》的改编是做到了的,杂糅又不乱章程,如果要按照原著一板一眼的进行拍摄,原本七十多集的剧可以拍到一百多集。
长篇小说的影视改编既要注重剧情时长还要关注矛盾的开展,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剧,《知否》剧情矛盾的开展都是比较不错的,但二者矛盾展开的时间点是不同的,同一个矛盾起因不同,但是矛盾的处理方法遵循了原著,例如孔嬷嬷教习处罚的那一段,改编者和原著作者各有各的风格,但总体基调一样,影视改编不可能完全符合原著,但依旧无法阻挡部分观众以原著为标准审视影视改编作品,改编要有自己的独特性才有可看性,如果与原著情节发展一致就失去了可看性。
人物形象塑造呈现的差异性
避免人物形象破碎是影视剧改编的重点之一,人物形象性格和情节发展是影视剧的关键,如果一部剧的人物被改得支离破碎那么这部影视剧的改编一定是不成功的,这是对改编者能力的一大考验。以《知否》为例,除去人物删减之外,《知否》影视剧与原著相比人物性格差距最大的莫过于盛长柏——盛家嫡长子,永远少言寡语、面无表情、不轻易开口,这与我们在剧中看到的那个盛长柏并不相同。《将夜》中大师兄的人物设定也发生了一些改遍,原著中大师兄宽厚护短,不可能与别人起争执,但是剧中他和二师兄两人为宁缺选择桑桑还是莫山山起了争执,这样的人物设定虽然不同于原著但是却符合改编后的情节,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网络小说改编剧中人物设定不可能一成不变,人物的性格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物形象饱满观众会更有代入感,没有代入感的剧情是不成功的,以《知否》为例,剧中虽然盛长柏的性格不是小说中的寡言少语,但依旧体恤妻子,更是挚友的好兄弟,这样的人物设定并没有丢掉原本的特质,这部小说的作者是《红楼梦》迷,红楼梦中讲究千人千面,作者在小说中也是这样设定的,而改编之后的剧情删减了许多人物和情节,但依然遵循千人千面的原则,甚至将原本有些呆板的人物更加生动化,更饱满,剧中的大娘子不再是一味的呆愣、自私,观众甚至会喜欢上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这就是人物改编的成功之处。但在女主和盛老夫人的互动情节上有略显得有些生硬,盛老夫人为什么那么疼爱盛明兰在影视剧前半段没有交代,这一点不如原著的描述细致。
总结
在迅速市场化的时代,小说作品的影视改编作品将继续作为影视艺术领域的一个亮点发散它的光芒。改编者在原著基础上的二次创作需要有自己的风格,纵观近年来的影视改编作品,成功的、受到观众喜爱的剧作除去演员和作品效应外,细节、剧情和人物形象上的处理都是观众的关注点。影视行业的多元化发展,要求创作者需要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处理好市场要求和个人风格表达之间的矛盾关系,这样才能实现在票房和口碑等多方面双赢多赢。
小说影视剧的改编忠于原著会得到一大批的原著粉,但是改编就得有自己的特色,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改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也是不行的,这都是不成功的改编,改编者要在改编的得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尽可能的完善作品中的不足,编出为大多数观众喜爱的剧,但也不能一味追求商业化,需要更多的考虑小说和影视作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