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各地温氏宗祠
(2012-02-08 15:33: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家谱宗祠 | 
“才匡公祠”。地点龙南县杨村镇谢岗村唐梨嵊麓,始建于清康熙庚寅年(1710),由元壁、瑀奋等诸公倡建。乾隆间因风雨侵蚀而颓毁,道光三年(1823)秋由巍轩等重新修建。
 
 
“温氏宗祠”。地点全南县陂头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二十五年(1899)竣工。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修。2002年三修,工程浩大,竣工后族内特编《太原堂温氏宗祠三修记》印行。
 
江西省会昌县温氏宗祠:
1.万樟公昌县丹坑温氏开基始祖,嗣孙合力于民国29年(1930)在丹坑黄经塘建“前江公祠”一栋。
2.金富公五世孙于清康熙年间在蛇颈(在于都县境)建温氏宗祠,名为“富德堂”。
 
 
江西省犹康崇怀字系温氏宗祠:
1.怀寿公(字寿公)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自福建上杭迁江口西龙尾创业,建祠一栋,丁山癸向。
2.“良俭公祠”。良俭,南康龙华乡牛鼻石温氏始祖,讳怀俭,字良俭,明末自广东惠州迁牛鼻石谢屋场开基创业。祠上下二栋,巽山乾向。
3.怀俭公后裔廷瑚公(1708-1782),字诗瑚,号宗盛,自牛鼻石谢屋场迁沙溪堡刘村下者团十八塘谢屋排立基,在此建有祖屋一栋,辛山乙向。
4.怀宁公于明末自广东和平县虎头寨迁江西南郡犹邑赖塘隘丰田甲李小溪(今东山镇茶亭村小溪)创业,建祖屋一栋,申山寅向,上下二栋。
5.捷华公于清乾隆年间自上犹东山镇小溪迁上犹油石乡塘角村桃源坑,建家祠一栋,壬山丙向。
6.子胜公于清康熙间自东山镇李小溪迁水岩乡大雷隘小洞甲立基,在白果树下建有“子胜公祠”,上下栋,丁山癸向。
7.信新公于乾隆间自东山镇小溪迁梅水乡竹山村竹山下创业,在竹山大面岭下建“学信公祠”一栋,巽山乾向。
8.捷荣公(1719-1792),字日荣,自东山镇小溪迁油石乡塘角村竹山下创业,在油石上殊坑口建家祠一栋,丙山壬向。
9.怀卢公于明末自广东河源石湖迁江西南郡上犹童子里坛前坳下居住,在淡平隘坛前甲坳下建家祠一栋,上下栋,辛山乙向。
10. 
11. 
 
江西省赣县温氏宗祠:
1.韩坊乡夏苧温氏祠。建于明癸卯年。
2.韩坊小坌夏苧水口庙祁山祠。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
3.韩坊村友富公“温氏宗祠”。建于明崇祯九年丙子(1636)。
 
江西省兴国县温氏宗祠:
1.宁都团练使三子少九郎位下士奇公于清初由广东嘉应州小乍迁兴国隆平片坑立业建祠。
2.士奇公四世孙成启公自白鹅迁齐分半山凹立业,在齐分曾冈背(今水口)建祠。
3.士奇公四世孙开华公于清道光间在黄金坪建祠,祠名“开华堂”。
4.少九郎公位下弘龙公夫人袁氏于清初携子开泰由闽省上南湖下坝村迁兴国太平乡均竹村槐花树下开基立业。开泰公建祠,巽乾正针。
5.少九郎公位下寿兴公于清康熙癸丑(1673)由福建上杭迁兴国黄田堡,其孙达贵公于清嘉庆年间由黄田堡龙上禾岱迁匡坊楚溪上山开基立业、建祠。
以上为“姓氏源流”中提到的祠宇,兴国现报来的祠宇有:
1.三官人们下汝远公祠。地点在兴江乡南村村杨坑。
2.元夏房“显达堂”。尊钦案(字显达)为祠祖。地点古龙岗镇建设村沙罗塘,2005年维修。
3.元夏房“英华堂”。尊钦惠、钦志为祠祖。地点古龙岗镇朝堂月形弯。
4.元夏房“宏德堂”。尊明宏(字子贵)这祠祖。地点古龙岗镇贵岭山,1998年维修。
5.元夏房“茂先堂”。尊文进(字茂先)为祠祖。地点古龙岗镇磜头村桃子坑。
6.元夏房“芹观堂”。尊芹观为祠祖。建祠时间清嘉庆间,地点均福山。
7.元旺房“尚悦堂”。尊淑逵为祠祖。建祠时间清乾隆丙申年(1776),地点永丰村果元头。
8.元旺房“秀远堂”。尊淑道为祠祖。建祠时间清乾隆丙申年(1776)。地点永丰乡樟平村。
9.元旺房“茶山堂”。尊久荣为祠祖。地点枫边乡海丰塘窝子,2006年维修。
10. 
11. 
12. 
13. 
 
江西省信丰县温氏宗祠:
在信丰县城东北 ,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1949年重修,1983年列为县级保护文物,2004年因旧城改造拆毁。
 
江西省石城县温氏宗祠:
1.“川井祠”。建于清乾隆壬申年(1752),地点在县城厢(川井)。该祠特为纪念誗公而建,2005年拆除。
2.“同保公祠”。建在高田镇岩岭堂下村。同保公为石城开基祖。
3.“雅儒堂”。地点同上,建于宋宝元己卯年(1039),尊廷斌公为祠祖。廷斌,讳温革,字廷斌,同保公六世孙,宋代教育家。
4.“元春公祠”。建于清道光戊戌年(1838)。
5.“元秋公祠”。地点登龙乡乌村石下。
6.元高公位下“下联坊祠”。
7.元高公位下“德隆公祠”。
8.“元林公祠”。
9.元旺公位下“崇先公祠”。
10.元旺公位下“二郎公祠”。
11.元旺公位下“少一公祠”。
12.元旺公位下“汝翁公祠”。
13.元春公位下“德富公祠”。
14.元春公位下“前山公祠”。
15.堂下“碧涧公祠”。
16.“家学公祠”。
石城罗溪
1.“温氏宗祠”。建于明永乐十二年甲子(1414)。1968年失火被毁,1995年重建。
2.“思义公祠”。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
 
江西省于都县温氏宗祠:
1.九郎公位下忠位(字良旺)于清康熙丁未年(1667)由福建武平大坑乡六甲圩迁于都梓山镇山峰村肇基立业,建有祖祠,尊良旺为开基祖。
2.良旺四世孙光吉(字允迪)于乾隆十八年(1753)由山峰坝徙居长口龙胜窑脑(即今长口村大塘脑组)开基立业,建有祖祠,尊其祖上清公为耑祀祖。
3.石城元旺祖位下少三公二十四世孙亨加(字梧柏)迁于都梓山镇花桥村窑前肇基立业,建有祖祠,尊亨加为开基祖。
4.九郎公位下敬公孙万良公裔孙于清光绪元年(1875)由福建龙岩县表政里东肖坑复迁卜居于都段屋乡围上村肇基立业,建有祖祠,尊敬公为始祖。
5.“温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地点于都黄麟乡于阳前塘村,曾四次维修。
 
 
江西省宁都县温氏宗祠:
江西省宁都县温氏宗祠共有64座,在誗公位下如璋、如珪、如玉、如金四大房共九小宗族谱中有记载:
【车头谱】
1.如璋公后裔在车头村建“温氏家庙”,以如璋公第二十九世孙嵚秀公(1466-1535)为祠祖。
康熙甲寅年(1674),去碧、伯瑞(1634-1703,派献祥)“籍众公资数两私殖多年,至数拾而付众”,继有喜予、集祥、抱珍、简宏(1638-1394,派献栋,名成章,邑庠生)、玉祥(1627-1704,派献珍)、焕明等共同筹划,照丁敛谷一桶,专意生殖,至康熙辰年(1688),共计积贮约千金,始兴建祠之举。
2.嵚秀公长子存远(1493-1562),字双溪,徙居白沙,其后裔于民国庚申年(1920)在白沙建“双溪翁祠”,倡督修该祠的是清末登仕郎文会(其父日沂为例授乡宝,车头族长)。
3.嵚秀公七子存通(字松溪),后裔在白沙村为其建“松溪翁祠”。
4.嵚秀公八子存选(字平川)之孙和乡(1599-1705),字念益,徙陈村冈,其仲子辉腾(字先云)为顶戴大宝,生六子:献文、献魁、献荣、献标、献伟、献萼,六兄弟“克郭厥本,兴怀先泽,以所居奉为公祠,春秋享祀”。此即陈村冈上“念益翁祠”。
5.民国八年(1919),璋公后裔文会从宗侄传禄手中将宁都城东原象书太祖所建祠宇买下,归并到嵚秀祖位下,成为璋房在县城建立的“温氏家庙”。
【虎溪谱】
1.如珪公于唐天宝甲午年(754),卜居雩邑长安里虎溪(今宁都县赖村镇虎井村)。其二十三世孙汝儒(1487-1561),字守正,正授淮府典膳,邑举大宾。于明嘉靖乙卯年(1555)腊月在虎溪起工建造“温氏祠堂”,翌年仲春告竣,尊如珪公为祠祖,邑人大理寺卿董天锡撰“祠堂记”。民国七年(1918),因温、宋两姓相斗,该祠被宋姓人带兵焚毁。翌年,第三十四世孙坤耀倡首修建该祠。
2.道光二十九年(1849)谱载:“后世子孙乃建祖庙,创始于唐之贞元丁卯(787)。”该祠祠祖是如珪公,还是誗公以上某祖,未有记载,该年如珪公刚刚谢世三年(784),子孙即为其建祠,有无可能?
3.裔孙在大祠旁原另建有“三官公祠”。三官人(752-803),讳赋,字锡命,如珪公长子。
4.如珪公第二十三世孙汝远(1498-1588),字云溪,于明嘉靖丙戌年(1526)迁兴国杨溪,其次子国旺卜居梨树排,后裔于清乾隆辛巳年(1761)在杨溪(亦称杨坑)建“温氏祠堂”尊汝远为祠祖,国旺为继祖。
5.如珪公第三十二世孙耀公于明嘉靖年间迁居瑞金沿溪黄土陂,在沿溪村建有“耀公祠”。建祠时间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倡首者有其裔孙重佐、重袷、仁庆等。
6.如珪公后裔迁莲塘窝旱坑建有“公祥太祖祠”。
7.同在莲塘窝建有“余庆堂”。
8.同上地点建有“粟山公祠”,“粟山堂”。
9.同上地点建有“傅南公祠”。
10.在虎井村建有“步廷翁祠”。步廷(1634-1693),派万隥,如珪公第二十七世孙。
11.同上地点建有“八登仕翁祠”。八登仕(1094-1159),讳瑾,字公直,由岁进士任福建汀州路宁化县尉,如珪公第十二世孙。
12.尚义由合龙之南排迁至太阳山下建祠,曰:“竹波翁祠”。尚义五世祖惠英公于明宣德五月初四由福建四都迁至南排。该祠后被火毁。1946年重建,1993年再遭火灾。2006年第三次重建。
13.虎井另有“腾芳翁祠”。腾芳(1821-1890),派张楧,讳良材。登仕郎,如珪公第三十二世孙。“正直端庄”,“桥梁舟楫寺馆茶亭量力捐输,并无吝色。”
14.“月惠堂祠”。清道光癸巳年(1833)十月建于雩邑汾坑苏溪张谢,尊月舟、惠缘为祠祖。月舟(1573-1626),派兴富。惠缘(1614-1676),派仲信,月舟之四子。
另有如珪公二十三世孙尚德(1500-1566),字克贤,迁本邑(雩阳)长兴里西坑坝,建有“尔杨翁祠”;二十三世孙汝历(字耕乐)迁瑞金肥塘;二十六世孙廷续迁瑞金合龙山下。
【西溪谱】
如珪公第十四世孙五官人迁居西溪,子孙蕃衍,自成一族,其后裔在西溪分别建祠,据谱载祠图有:
1.“以安祖祠”。以安(1416-1496),字晦庵,如珪公第二十一世孙。志载其“生于太平,际于昇平,读书明经,忠厚老成。烟霞遁迹,诗酒寄情,天相吉人,享此遐龄,贤子令孙,远绍家声”。松、梅两房皆其支派。
2.“松隐翁祠”。松隐(1443-1521),讳万贵,如珪公第二十二世孙。明正德十年(1515),乡贡进士张天和为之写《松隐公记》。志载其“公之生长,际于明时,林泉风月,诗酒棋琴,童颜鹤发,乐天无疑,乌纱旌宠,寿享期颐”。
3.“梅隐翁祠”。梅隐(1462-1545),讳万祥,松隐之弟。明正德五年(1510),赐进士出身河南侠州廖知府撰写《梅隐记》。志载其“尊贤好士,恤匮恤贫,身介乡饮,历久弥新”。
4.“振三翁祠”。建于清乾隆戊子年(1768)。
5.“杏圃翁祠”。杏圃(1494-1574),讳玉瑞,梅隐三子。志称“西溪之哲人,能化村人牙角”。祠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
6.“明经祠”。明经(1635-1720),字捷元,如珪公第二十八世孙。
7.“世信公祠”。
【鹅湖谱】
1.如珪公十世孙松郎于南宋乾道间(1165-1173)迁仁义乡松下里。松郎之子子达于南宋端平间(1234-1236)迁鹅湖开基。当时迁移甫定,欲建家庙 ,苦无其资。历数百年,苗裔蕃衍。至清康熙戊寅年(1698),族中长老子兰(派应惠)、应德、闻选(派尚贵),越千(派尚万),日美(派尚锦)、公达(派文伦)、焕章(派尚宪)等,与松郎弟桂郎房平分公项银二百两,领放十数载后,会众计议,倡首建祠,终成“温氏家庙”。祠后建有“孝思堂”,祠祖未载,因鹅湖族尊松、桂之父硕公(讳五上舍)为太祖,硕公应为其祠祖。
2.松、桂后裔在宁都州城东建有“温氏祠”,祠后建有“松桂堂”。
3.在马山堂建有“节夫翁祠”。节夫(1506-1567),派成俭,字节夫,号野湖,如珪公第二十七世孙。
4.在下松山村建有“晓泉祠”。晓泉(1599-1629),派方诚,如珪公第二十九世孙。
5.“奇明祠”,建在“晓泉祠”旁。奇明(1626-1694),派应响,如珪公第三十一世孙。
6.在淳隆村(今新屋村)建有“吉泉祠”。吉泉(1576-1644),派方和,如珪公第二十九世孙 。
7.在中坑口建有“让三翁祠”。让三(1780-1842),派令揖,如珪公第三十六世孙。
【大富谱】
如玉公随父誗公一直留居宁都县城,其后裔有多支先后迁出县城或徙居外地,其中第十世孙八郎迁居大富,自成望支。
1.八郎后裔曾在县城西郊龙兴寺前(即今县城老学背)建“温氏家庙”,尊八郎为祠祖。
2.谱载:“贵宗太翁始迁城西,原有下寺背之祠”。贵宗,八郎之九世孙。
3.明崇祯壬千年(1642),裔孙虬上建议改建宗祠,愿让上西关儒学右边之居所为祠。再越年,已是清顺治甲申年(1644),终以其弟“逊居”为祠。
4.清康熙戊申年(1668),裔孙登瀛、眷尔、吉也、茂章、九上、友文六人倡买县城老学背房屋一所,改建新祠。该祠在新中国成立后已作公房成民居。
5.誗祖第33世孙星澐公(1756-1840),家遂波,迁青塘社岗石马开基立业,建有宗祠。该祠于2008年重修建,当年11月竣工。
【城西谱】
如玉公另一支十五世孙八居士居县城西关,子孙繁衍,自成一族,开基肇谱。
1.早年在县城西北建“温氏家庙”,尊如玉公为鼻祖。建祠时间不详。
2.明万历年间,裔孙在县城西郊歪脑街文庙右旁建有“温氏家庙”,以八居士为祠祖。该祠后毁。
3.清康熙壬寅年(1662),八居士十二世孙希莒(1599-1675,字伦仲,郡庠生)倡建新祠,聚族积资。直至清康熙乙未年(1715),希莒族孙道庶(1655-1732),字近仁,才在离老祠“相隔数武”的西关城外登丰市,购置本房祖址起建新祠。
道庶,郡文学,顶带正宾。谱载其人“受父物丛,兢兢自持,祀仪祭产,留心不替,做祠修谱,寒暑不避。”
该祠于清咸丰间兵燹被毁。清同始癸亥年(1863),八居士十九世孙绩源(1788-1863,字亭波)与其子令榜(1811-1877,字耀金号华圃)重建其祠。越一载尚未竣工,又因兵燹被拆毁。
4.清光绪乙酉年(1855),八居士第二十世孙令沂(1827-1890),字绍良,州廪生,集族倡议,将祖祠移建西城内鸡鹅市,并于翌年春落成新祠。后有裔孙令沂子忠椿(1865-1897),讳寿椿,孙恕熊(讳肇祥号渭臣)先后倡首并捐资兴修族祠。
寿椿,字寿仁,号松生,清光绪癸巳(1893)科举人,钦加同知衔加一级,诰授朝议大夫。谱褒其“常捐巨资,以建祠宇”。
渭臣(1855-1932),清度支部主事,民国江西省议会议员,宁都县党政委员会委员长兼县长。
5.八居士另有六世孙谷俊迁居吴家,蕃衍成族,其后裔在吴家村建有“温氏祠堂”,以谷俊为祠祖。公元1995年族人重修该祠,并将八居士的三个孙子景仁、景乘、景达定为该祠共祠祖,成为三房的众家祠。
【城北谱】
1.如玉公一支十七世孙必达在城区蕃衍,后裔在县城建祠多处,其中在城北建的“温氏家庙”最为恢宏,影响州县内外,故后人习惯将该支温姓称为“城北温氏”。北门“温氏家庙”谱载祠图,尊必达为祠祖,初造于明嘉靖己酉年(1549)八月,翌年竣工。由必达九世孙庭健购城北老城内孝友坊直街地基(县城原老木器厂)一大处,并“割己地以益之”。因自己游宦云南,不得悉力从事,乃命男易特建“孝思堂”,庭超建门第,庭鳌、庭筠、庭绅建后寝,本胜、庭讲建茶廊,世润建两廊,遂“规模宏敞,翼然可观”。
庭健(1490-1566),讳驰,字廷微,号曲湖,12岁列弟子员,26岁卒业于国学。嘉靖丁酉年(1537)候京师,暨选云南楚雄照磨,升云南按察司登仕郎。后因楚雄兴革,解组而归,又举正宾,“遂起大祠、祭田、祭店”。
明崇祯癸未年(1643),曾两任巡按的宗宁(字国奇,号澄虚)集族隽议重造家庙,扩宽祠宇,竟顺甚。四月起工,腊月告竣。后又与族兄宗通共建“父子兄弟科甲”石坊,置于祠前,使该祠前有气派的牌坊,内有登录科甲族贤的照壁,后有肃穆的“孝思堂”,加上祠旁由温姓援建的“崇圣公祠”,泱泱连片,轩昂峥嵘,时为宁都州城一大景观。
宗宁(1577-1648),必达祖第十三世孙。明万历己酉科(1609)举人,丙辰科(1616)进士。
宗通(1556-1615),字泰徵,明万历丁酉科(1597)举人,任常州府靖江知县。
城北“温氏家庙”其后于清康熙戊子年(1708)三修,乾隆辛巳年(1761)四修,道光甲辰年(1844)五修,同治戊辰年(1868)六修,谱上历历有载,皆为必达的七世裔孙伯胜、伯义、伯忠、伯刚四房族众敛资出力。倡首者历有际藩、昌海、茂廷等,其中昌海为州庠生。茂廷(字文华,号弼斋)为国学生,因其子葆光、孙锡纯先后登科并入朝为官。
2.必达之弟友达裔孙在县城另建“温氏家庙”。明朝年间,裔孙曾购县城东关叶屋巷房屋一所,作为友达专祠,后遭回禄。至清康熙辛卯年(1711),族中将烬地出卖给曾则山掌管。乾隆庚申年(1740),裔孙植庭、夔仕、旭朝、朝白、饬五、济川、绍纯、男咏等,另买城内北关书楼杨姓房屋一大所,准备改建祖祠,不料翌年又遭火焚。至乾隆壬戌年(1742)再在族中集资修建。因该祠始创于城东,故族谱将友达称为“城东耑祠祖”。
3.必达小北必盛六世孙思仁迁居水口甘架,其裔孙在当地建有“温氏祠堂”,以思仁为开祠祖,以其长子柏行为支祖。
4.必盛一支裔孙大保迁宜黄东陂,繁衍成族,自纂家谱,并在当地建“温氏祠”,尊大保为祠祖。
5.另一支裔孙迁居乐安小罗陂,自成一族。在罗陂丘垅建有“温氏祠堂”,永丰,吉水旁支亦会派人到此祠参与春秋祭祀。
必盛还有后裔散居赣县、宜黄、乐安、吉水、永丰、抚州等地,名祀其祖。谱载大致迁徙情况,祠载则不详。
6.必达五世孙文寅由荆回宁,择县城西郊居罗屋巷,自此丁衍一族。其后裔在西郊区考棚侧建有专祠,以文寅为祠祖。倡建倡修者先后有必达十世孙仙蔼、仙廷、道炜,十一世孙得茂、得蕙、德润等。其中仙蔼为廪膳生,得蕙为国学生,德润为邑庠生、顶戴正宾。
【武村谱】
1.必达八世孙子愚迁居田埠武村。后裔在武村建有“一诚翁祠”,祠建于明万历辛丑年(1601)。一诚(1502-1559),派廷谋,子愚四世长孙。
2.“岑安祖祠”。岑家(1513-1577),派廷诰,廷谋之弟。祠建于明万历壬子年(1612),地点在秀地迳大屋底。
3.“养性养情祠”。养性(1569-1589),派克迎;养情(1566-1585),派克选,为两兄弟,子愚六世孙。
4.“羽上翁祠”。羽上(1627-1710),派应富,子愚八世孙。
5.“守素祖祠”。守素(1604-1688),派应运,子愚八世孙。祠建于清康熙丁酉年(1717)。
武村族谱称为“如玉祖位下子愚房”,但没有一个祠堂尊子愚为祠祖,可见整个族没出现一个能总揽全局的能人。但各分祠却历有热心人倡首建修,据谱载主要有:子愚八世孙大爵(1586-1656),清顺治辛卯年(1651)岁贡,补外翰。子愚二十二世孙学槐,谱称其“总理祠事,出入无私,始终劳瘁”。子愚二十五世孙国义,国宝等。他们都“谋复祠宇,不辞劳瘁,助贵拾金,族咸赞美”。
【璜坊谱】
1.如金公五世孙瑱公迁居璜溪,裔孙于明嘉靖戊午年(1588)建造“温氏家庙”,是宁都温姓宗族唯一一座尊誗公为祠祖的宗祠,占地980余平方米,规模颇巨。清嘉庆庚申年(1880)被洪水冲毁重建。1992年,在裔孙勋琦主持下,动员全族裔孙捐资,将该祠修整,再现轩昂辉煌,引为璜坊温族的骄傲。
2.如金公后裔早年在宁都县城建有总祠“温氏家庙”,在今胜利东路原民政局招待所处。民国十九年(1930)十月,祠旁温秀成的池塘、房屋及地基归并为祠所有。温秀成曾任数县县长。
3.“石轩翁祠”,建在宁都州城上西门城外北小巷。石轩(1459-1533),派克佑,讳元吉,号石轩,如金公二十五孙,德中之五世孙,由廪生应明弘治十七年贡授南京和州别驾,谱载其“弄清政肃,吏畏民怀”。翁在外,而宁都西郊的老家却时遭贼寇劫掠。翁欲辞官归,却被和州士民“攀辕留任,千百人皆涕泣如雨下”。
4.“诚庵翁祠”。诚庵(1352-1413),派伯宁,讳春,金公二十一世孙。谱载其“为人孝友,事继母尤尽孝道。乡里贤之,由是闻于土,奉例考授二尹”。祠建于元末明初。1958年作“四旧”被拆毁,至今未恢复。
5.“近梅翁祠”。近梅(1331-1610),讳袞,字允中,号近格,如金公二十一世孙。因与兄德中共同率义兵抗邑人农民起义军首领蔡五九,后又为保全子民而归有太祖有功,被朝廷荐授安庆怀宁县丞,后迁嘉兴郡经历。该祠由邑人明朝尚书董越书门额,“璜溪近翁祠”五字劲健隽秀,保留至今。1989年,裔孙立有、五境等捐资重修。
6.“昭野翁祠”。昭野(1465-1514),派克潜,字元龙,号昭野,石轩翁弟。顶带乡宾。“好行之德,人皆感之,县大夫迎为三老,有大政必就而咨焉。”祠建于大祠前北侧,二十七孙復学修造之。
7.“济川翁祠”。济川,派崇济,讳楫,如金公二十五世孙。身世考略不详,长子廷详邑庠生。
8.“宁洲翁祠”。宁洲(1539-1608),派復吕,讳赘元,昭野翁之孙。“惟以友爱承先,义方启后,有司闻其贤举乡饮大宾,恩荣冠带。”
9.“茂祯公祠”。茂祯(1601-1695),派可项,如金公三十世孙。
10.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