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谈教学中的“减负增效”
(2013-09-23 10:23:1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研员学习 |
一、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观其所好。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培
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几何形体特征的兴趣,减少数学学习中神秘感,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生活实际和儿童心理特点,多创造让学生多观察的机会,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更贴近生活,减少学习数学的神秘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例如,教学“10认识”。 10,对于大多数小朋友来早已就认识了。如何让“10”变得丰富、立体呢?我认为应该解决两个问题:(1)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10或者看到过是10? (2)为什么要10个捆成一捆?于是我们创设了买铅笔的情景,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你们到文具店去买10枝笔,营业员会怎么拿给你?(一个一个数);假如有第一小组12人每个人都想买10枝,一个一个数麻烦吗?(麻烦)为了拿起来方便你能帮营业员阿姨想一个办法吗?把10个扎成一捆(一把),出示事物给学生看。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准备了大量的生活图片,一包月饼10块,一盒口服液10支,一包牛筋10根,一大包餐巾纸10小包等等,大量事实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课后让学生再去生活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要用到10?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识10,还要让学生有这样一种意识,那就是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二、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问其所思
美国的《新闻周刊》曾经撰文指出:“亚洲的学生忙着记忆死板的答案,无暇学习独立思考。在许许多多亚洲的教室里,独立思考反而起着阻碍作用。”当然,记忆与思维是构成智力的两个重要因素。记忆是巩固知识、领会知识与应用的基础,青少年正处在记忆的最佳时期,趁着大好时光,让他们多记忆一点,多积累一点,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是会有很大的好处的。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因为种种原因,学生有相当大的精力被浪费在机械的记忆标准答案上了。学生遵循老师的“谆谆教导”,整天忙得焦头烂额,而最终能力提高并不显著。他们而对稍微有些变化的题目,便会不知所措。
究起原因,传统教育主要训练学生对现成问题的被动的“应答式”的能力,丧失了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久而久之,举手发言的少了,冷漠观望的多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少了,表情木然呆坐“守规矩”的多了,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萌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确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敢说敢问。以此减轻机械记忆的负担,设置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情境,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的学习激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为所“欲”为
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金桥”。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实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
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总觉得有的操作只是一种“摆设”,学生只是一个机器人,按照事先编好的程序进行操作罢了,对于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思维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还有的教师经常会说:一遇到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很多学生就会不停地摆弄学具。因此,为了教学进度和良好的教学秩序有时干脆放弃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例如:
练习:由6个边长是 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了下面的图形,请你求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学生出现的主要错误解法:
(1)1×18=18(厘米)(2)1×4=4(厘米)
(3)1×4=4(厘米)
思考:由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不深,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到复杂图形的周长。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边线”、“一周”这两个词的意思。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动手多摸一摸物体某个面的周长、描一描图形的周长,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做、动脑想对周长的概念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因此,动手操作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法问题,它还有利于把全体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每一个学生直接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当然加强实际操作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真正做到充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四、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畅所欲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过程,是思维的工具,只有当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才能证明他的思维是清晰的。教学活动之所以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由于活动的内化,而这种内化又是以语言为中介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法则、性质、公式这类带有规律性的知识时,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探寻大量的个别例证,验证规则,从而让学生概括出普遍适用的运算定律、性质、法则和公式等。在教学中,给学生说得机会很多:寻找例证时可说;初步概括规则时可说;对规则的理解、解释也可说。如此,新知才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新知识才能被理解和习得。
五、解放学生的时空——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己探索的机会,在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遇到的困难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充足、合理的空间中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自主的探索。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师引导学生从数格子的方法从手,从而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有关知识。如果直接提出:“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格子”,学生一数即知,毫无意义。如果提出:“观察格子的个数,小组讨论,互相说说格子的个数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学生既有能力了解其中隐藏的联系,又明确怎样去探索,通过努力,探索其中的奥秘,自然十分高兴。
2、提供充分的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所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是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关键。一节四十分钟的课,教师不要“窃为己有”,要给学生自主探索时间,让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获得“顿悟”和思维的闪光。
总之,减负不仅仅是减一些作业,减一些教辅,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全方位、全员参与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经历动口、动手、动脑,尝试探索,直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满堂灌,可能这节课你讲得头头是道,非常精彩,但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是一头雾水,哪能谈得上“减负增效”呢?!(常州外国语学校 李志芳 )
前一篇:听课后怎样评课